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由于气候变暖所引起的极端天气正一步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低碳经济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得到了各个国家的支持.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显严重.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能源与经济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是低碳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样,发展低碳经济所要求的技术创新、法律制度创新也将推动和保障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必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是缓解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加强以及各国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二氧化碳减排成为了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焦点。不过,从世界范围看,低碳经济要从目前的制度规范型经济向实体型经济转变,需要妥善处理国家自主性与国际制度的关系。否则,气候变化问题就会被看做是外交事务,对它的关注并不会导致民族国家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面对生存危机,人们开始觉醒,开始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实在在地当作日常行为.提倡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5.
顾昕  高梦滔 《河北学刊》2007,27(2):74-79
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国政府在社会安全网的重新编织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社会救助体系开始制度化,近四千万贫困人群从中受益。但是,社会安全网的发展并不平衡。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但社会救助受益者反而少,甚至众多生活在赤贫状态下的农民没有这项权利。由于救助标准的差异,很多地区依照当地生活标准处于赤贫状态的民众也无权享受社会救助。社会安全网的健全,必须重视横向公平的实现,即让不同地区的贫困人群能够享受大体相同的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6.
既然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那么国家意识形态必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意识”,国家意识形态就没有真正的国家意识主体。国家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可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也可以转化为褒义或贬义的概念。从历史的经验看,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自己既得的阶级利益,最终必然要竭力维护从根本上落后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然要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进行辩护。并长期表现为虚妄和欺骗。企图使自己的统治永恒化.从而表现为对历史的反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变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也日益升温。全球气候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全球受害,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必须通力合作。而有效合作的基础是维持彼此间的公平,这种公平应该符合权利义务和人权等相关的法理。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人类生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为我们解决气候能源问题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文章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说明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提出了发展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财政支出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财政中,政府支出成为政府影响经济的重要财政手段。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史中,过去数百年都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一直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已经激化到在不管就将危及市场……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但科学界在全球变暖的相关问题上尚存争议,争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全球变暖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气候变暖是自然造成的,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是减缓还是适应?面对跨期选择,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科学的不确定性对全球变暖的政策响应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发展低碳经济四大争议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作出理性的分析,希望借此能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碳金融是低碳经济中的一个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对碳金融的研究,但在我国关于金融如何支持碳经济却是薄弱环节。低碳经济正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及碳金融交易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及碳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由英国政府率先提出。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矫正分散决策条件下个体最优行动造成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变暖这一市场失灵问题,其低碳经济政策独具特色,形成了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的政策体系,并在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以及环境、经济绩效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是指有着同系血缘、在或曾在特定地域上有着共同生存空间、具有共同生活历史、具有共同集体情感并要求自我管理的群体。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紧张是民族国家问题的常态。民族主义的作用在民族上升期和民族衰弱期的可信性是不同的,民族主义的主张在民族上升期具有负面的不可控性。民族主义是中观的、粗糙的观念体系,它往往在政治范式转换过程中可能作为意识形态出现。建构的民族主义对外具有侵略性、对内具有压抑性,属于工具非理性的并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既然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那么国家意识形态必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意识",国家意识形态就没有真正的国家意识主体.国家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可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也可以转化为褒义或贬义的概念.从历史的经验看,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自己既得的阶级利益,最终必然要竭力维护从根本上落后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然要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进行辩护,并长期表现为虚妄和欺骗,企图使自己的统治永恒化,从而表现为对历史的反动.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意识形态是对一国文化的反映,它又反过来影响着一国在文化方面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战略。要使一国的外交战略更科学,就必须在超越原有意识形态限制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我国应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意识形态中的不合理部分进行匡正,使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做到最大限度的统一,共同作用于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危机的缓和,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但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危机也没有真正结束,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后危机时代.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金融、创新和价值观重塑等方面对后危机时代低碳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杨盼 《南方论刊》2012,(3):84-86
倍受瞩目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低碳”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全球各经济体系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已经在全球悄然打响,预示着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低碳经济”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标签。  相似文献   

18.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所以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分担的公平性难以达成共识。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合作中关于公平性问题的学术讨论和政策主张,发现影响合作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公平原则的南北分歧,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分歧。本文认为,在促进全球合作尽快形成的目标下,解决公平争论、提出可被广泛接受的公平原则将是解决目前困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以预见,生态资源必将成为人类社会中宝贵的资源,低碳经济也必然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消费习惯。与此同时,绿色技术将使经济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能源结构将告别高碳时代,从而国际间、区域间的贸易与碳博弈将改变世界的格局。而目前,在发达国家一直掌握着气候与环保的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矛盾问题,节能减排的道路将任重而道远。由此,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国际间的碳博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保持积极应对的态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碳金融,探索低碳经济的合作机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现代派文学研究中的冷与热问题。如果从19世纪80年代发源于法国,并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象征主义算起的话,现代派文学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路程了。从现代派文学诞生之日起,欧、美人就对它极为关注,对它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然而,这门学科在我国却处于忽冷忽热的状态。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中国民族心理的排他性,和“四人帮”长期闭关锁国等原因,直到1980年,即现代派文学发生近一个世纪,现代派文学还没有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