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唐小说《补江总白猿传》的写作动机,自宋代以来,几乎众口一辞,都认为乃时人为诽谤欧阳询而作。有的还把它与后来的《周秦行纪》视同一类作品,说:“唐时风气,往往心所不慊,辄托文字以相诟,如本《传》及《周秦行纪》皆是已”。(汪辟疆:《唐人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附识)甚至明智如鲁迅,也认为:“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这简直就是把它当作攻击小说的始作俑者了。如果确是这样的话,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篇小说了。笔者不同意此说,故不得不予一辨。  相似文献   

2.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多“用”辞一爻)卦含卦名与卦辞,爻含爻题与爻辞.《易传》凡七种十篇,包括:(一)《彖传》上下两篇;(二)《象传》上下两篇;(三)《文言传》;(四)《系辞传》上下两篇;(五)《说卦传》;(六)《序卦传》;(七)《杂卦传》.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三篇”.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经》在西汉中叶之前都是单独成篇,而不附于《易经》之后.熹平石经《周易》就是十二篇,《易经》和《易传》都是单独成篇,并不附于《易经》之后,这便是西汉中叶以前《周易》“经”和“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黄天骥 《学术研究》2006,(11):117-121
“乾”卦的字形应从徐铉释义,取太阳上升之意,不宜从闻一多龙星之说。爻辞所称之“龙”,应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蛇”来解说。按还原的“龙”来解释“乾”卦各段卦文,辞意可以逐一落到实处。《易经》文字出现的先后关系是:先有爻辞叙事,次有爻辞占断,再被归纳出卦名,最后作总的把握与占测,于是出现卦辞。  相似文献   

4.
《易·乾·九三》爻辞之于《易》,确有其重要地位。《易传·系辞下》言:“惧于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①”是极言此爻之要。一、《乾·九三》爻辞之标点《易·乾·九三》爻辞,即《易经》首卦《乾》(?)卦中第三爻的爻辞。因属阳爻,故称“九”,又为第三爻,故称“九三”。其全文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想理解这条爻辞,首先涉及到的是标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经学的视野来看王弼的《周易》解释学,其总体呈现出"以传解经"的解释风格:在经传体例上附传于经,突出了《易传》文本的重要性;在卦爻解释上秉承卦本《彖传》、爻本《小象》的思路,并创发出许多新的范式;在义理倾向上,通过人格化的爻位观传达出偏重于政治的旨趣。王弼的《周易》注解是对东汉易学由繁琐走向虚妄,进而陷入神秘主义深渊的一种补救,对《易传》基本义理的遵循保证了其经学的底色,这也是后世儒家将其接受为五经正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易大传》的著作年代,近人认识不一。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我相信《说卦传》以下三篇应是秦以前的作品。但是,《彖》《象》《系辞》《文言》则不能出于秦前,大抵《彖》《系辞》《文言》的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象》在《彖》之后。”李镜池《周易探源》:“《彖传》与《象传》——其年代当在秦汉间;《系辞》与《文  相似文献   

7.
拙著《达赖喇嘛传》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几年来,有许多同志和单位,向我索要此书,使我感到为难。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我自己连一本也没有保存下来。这本书为什么现在要公开出版?这有许多原因。当然广大读者需要这本书,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还有别的各种原因。限于篇幅,我只想着重讲其中的一个原因。 1967年,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仔本(官名)夏格巴·汪秋德丹在国外写了一本《西藏政治  相似文献   

8.
韩愈《原道》篇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道》篇赫然冠旧本《韩昌黎文集》之首,史上地位显著,毁誉参半。但不管是毁是誉,几乎一致认为它宣扬的是儒家孔孟之道。现在有些人看来,宣扬孔孟之道,就是罪状一桩;更有甚者,因文中有“民不交粟米麻丝……以事其上则诛”之语,便大加代挞,斥为“与民为仇”、“直与民贼无异”。但人们难以想象,一个思想如此“反动”的作家,居然创作出许多激起千古共鸣的艺术名篇!文学史上这一“矛盾”现象,将作如何解释?其实,“矛盾”的关键所在,是没有真正理解《原道》之“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诸多卦、爻辞是对古代天文现象的记载,丰卦卦、爻辞便是中国最早的“太阳黑子”及“月食”、“日食”记事。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期在参加《藏族原始宗教资料丛编》一书的编辑工作中,翻阅了《格萨尔王传》许多分部本,发现这部流传于广大藏区的英雄史诗中,保留着不少藏族原始宗教的遗存。前已在《〈格萨尔〉中的藏族原始宗教》一文中诈了概括的介绍。因涉及面过宽,难免有简略之憾。目前由于参与撰写《藏族原始宗教》一书.又重翻了一次《格萨尔王传》的十多个分部本,对一些原始宗教遗存,又有新的发现,其中,烟茶是一种古老的祭扫仪式,通常被称为“恨桑”。“娱桑”一词中的“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中,它的含义是“烟”或“烟火”;而“偎”,应是汉…  相似文献   

11.
薛立芳 《兰州学刊》2008,(3):127-129,124
《诗序》的作者问题是诗经研究中的一大公案。而毛亨作《序》说在诸多争论中始终居于主流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但主张这一说法的学者却一直未能解释《序》、《传》间不合的矛盾。事实上,清初著名学者毛奇龄曾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十分精辟的见解,却始终未受到学界重视。他不仅指明《诗序》本是《毛诗故训传》的一部分,即“故”和“训”,因而其作者同为毛亨;并且解释了《序》、《传》不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元稹的《莺莺传》是崔张故事的首创。在此之后,文人、民间艺人不断据此进行了各种文体的改编。从社会角度而言,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符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以致于人们往往忘记了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评述《莺莺传》的审美价值并力图分析其形成与“王西厢”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莺莺传》是个凄丽的爱情悲剧,“王西厢”是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它们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相上下的审美价值,从而,也能看出文学审美因时代变迁而衍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汉书·西域传》记载之道里,中外研究者颇多,但惜乎结论各异,至今仍无一种研究可视为定说。有的对《汉书·西域传》所载道里进行全面地修订,如徐松等;有的依违于《汉书》、《后汉书》之间,莫可一是,如德人赫尔曼(Herrmann)等;而如松田寿男博士等,虽也反复强调不可轻言否定  相似文献   

14.
廖平的兼治三传与《三传折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平《春秋》学的特点,是兼治三传。所谓“三《传》镌后,别为《折中》”。即在兼治三传的基础上,力求三传会通。认为三传同源,所说经义大同小异,而历来治《春秋》者过分夸大三传的区别而忽视三传在经义上的大同,实际上完全蒙蔽了三传的真意。由此,廖平指出:《春秋》三传或文异而义同,或各明一义而皆可通,或须会观三传而《春秋》之义始明。因此,三传同出一源,同为解经之作,大纲宗旨并无不同,甚至最终否定了经学今古的壁垒。廖平会通三传,首先是论证《左传》与《公羊》、《谷梁》二传一样,都是解经之作,二是以三传经义的大同来弥合三传文字的小异。尽管他会通三传的结论仍有待于深入论证,但其兼治三传的学术思想則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皇朝藩部要略》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各部“总传”部分的稿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纂修过程是先纂汉文本,紧跟着译成满文本,最后再译为蒙文本,分别进呈,其在多次增加内容并限期完成后,终于于乾隆五十三年汉文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进呈完毕,完成了五年之期,而其底册,即《皇朝藩部要略》也就在此时成书。  相似文献   

16.
《中山狼传》的作者,现在见到的版本都署作明朝的马中锡(字东田),但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文言小说选》(1981年6月版)却对作者作了这样一个“说明”:“原作者是宋代的谢良(生平无考),原文收在《宋人小说百种》、《古今说海》等书。马中锡对原作进行了许多加工润色,思想、艺术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个“说明”不承认马中锡的著作权,而只承认他对《中山狼传》有艺术上的加工润色,未免武断。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简评龙翔古典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传》),通过一个两世姻缘、善恶相报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反常的夫妻关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在我国古典“世情小说”中,它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讨论《汉书·西域传》中的“山北诸国”之道里,并进而试图阐明西汉的山北交通。“山北诸国”,即指位于今天山东部的诸国;“山”,指龟兹、焉耆以北之天山,或日白山。这一组道里,表面上纷繁复杂并充斥矛盾,因而以往的研究者,大都以为其中有些数字非改不可,但我认为,牵一发而动全身,那样做会使我们失去研究汉代  相似文献   

19.
也谈《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目前学术界的意见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是在明未,有的确指为崇祯年间,有的大致划定在崇祯到康熙年间,有的则确指为康熙年间。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鲁迅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给钱玄同的信中曾说:“若就其板本而论之,则窃尝见其二种矣。……若夫明板,则吾闻其语矣,而未见其书也。”这里  相似文献   

20.
《毛诗》《传》、《序》作者考滕福海《毛诗》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又叙其渊源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