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纵观孔子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语行事,反映出了孔子在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方法。一、关于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于道德理想的坚信和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是孔子道德教育的基石。在道德信念的培养方面,孔子的思想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志于仁”。“仁”是孔…  相似文献   

2.
王国雨 《船山学刊》2009,(1):111-114
《左传》中记载孔子言行共三十余处,学术界对其是否为研究孔子的可靠资料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将其与《论语》中的记载比较研究后发现,《左传》中的记载所反映的孔子重礼、崇德、慎辞、博学的思想特征和形象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并不矛盾,许多言语和事迹可以和《论语》相印证,可以看作是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信的历史资料,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其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入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据此知道,第一,《论语》主要是记载言谈对话的,文体为语录体;第二,这些言谈对话由弟子们分别零星地记录下来,经过以后门人的集辑和论纂而成的一部书。《论语》既然是这样成书的,那么编纂者在编辑整理这些零星的、不系统的材料时,一定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魏晋的何晏,南北朝的皇侃,两宋的邢昺、朱熹,清代的刘宝楠、崔述都在他们的有关著述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说理著作,也是第一部集中地记叙一个人物言行并展示其性格特征的著作,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书中刻画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个人物形象,其次是它的语言独具特色。一、《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即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  相似文献   

5.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6.
彭昊 《船山学刊》2000,(3):63-65,80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极为重视人物品评的人。《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大量人物品评言论的著作 ,孔子品评人物的标准、方法、表达方式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此 ,前人鲜有论及 ,本文略作探讨 ,以期引起注意。一、孔子品评人物的标准《论语》共有二百多则人物品评 ,约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孔子品评的对象 ,有历史人物、有现实中的贵族士大夫、有朝夕相处的弟子 ,还有他本人。综观《论语》 ,孔子品评人物的基本尺度就是德与才 ,根据德才的高下又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即 :圣人、仁人、贤人、小人。圣人的德、智、才均达到最高境界 ,…  相似文献   

7.
《论语》书名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书名释义李雁关于《论语》之名,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为班固《汉书·艺文志》里的一段话:《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知,《论语》乃“论纂”之...  相似文献   

8.
一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产生了两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论语》和《左传》,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新的一页。《论语》的编写,据《汉书·艺文志》说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邢昺疏引郑玄说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总之它是孔子一些弟子所共同编写出来的书,记述了孔子的言行,还记述了孔子一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表述儒家思想的一部最早的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之门,有同有异,论者古今不绝.近人赵纪彬在其《论语新探》(以下简称《新探》)第三版专列章节,分别以《先进异同考》和《后进异同考》为题,“考定孔门自始即有路线分歧与学派对立”. 孔门弟子有何异同?异同是如何表现的?同者为孔门增加了什么?异者在根本问题上是否与孔子形成对立?这里仅就《新探》所论“先进弟子”的几个主要人物做些具体分析. 一、关于子贡  相似文献   

10.
曾子领纂《论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庆超 《东岳论丛》2003,24(1):87-88,129
《论语》主要出自曾氏之门 ,或者说曾子及其弟子是编纂、传播《论语》的核心。它有孔门弟子相与辑而论纂、特别是曾子传授的基础 ,它起于曾子 ,终于子思。它经历了从孔子殁后 (公元前 479年 )至曾子去世不久 (公元前 43 6年之后 )约半个多世纪的酝酿传承、汰选洗练的过程 ,最终由子思补缀结集完成。《孝经》、《大学》以及大小戴《礼记》中的有关曾子篇什 ,成书轨迹与此相类。统称曾子为领衔主编 (领纂 ) ,符合先秦诸子的著述习惯。  相似文献   

11.
一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对先泰古籍的整理,修订以及与弟子们的谈话过程中,对许多人们进行了评价。换句话说,他在对人物的褒贬中,不同程度地受了这些人物的影响。孔子对远古圣王赞美至甚,“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尧则之。”(《论语,泰伯》.以下引《论语》只  相似文献   

12.
魏逸暄 《江淮论坛》2023,(5):111-117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一语中“道”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王家嘴楚简《孔子曰》所见异文“三年无改于父之所”以及新见语录“君子不以其所,无孝”,为我们进一步明确“道”的含义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孔子曰》与《论语》等传世文献的对读可知,“道”当理解为正确、合理的行事方式。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审视以往诸家之说的得失,并进一步认识孔子及儒家的孝道思想。  相似文献   

13.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以往,注《论语》的各家几乎都把“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解释为孔子要复兴西周之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注:“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也”;韩昌黎《论语笔解》释:“能复修西周之政,志在周公典礼”;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译:“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哩!”“四人帮”更把这句话奉为至宝,解释为“孔子要让周朝的奴隶制度在东方复兴”。我认为,这是对孔子本意的严重曲解。首先,从字面上来看,把孔子所说的“如有用我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时孔子才八岁,而季札听到的诗歌分类及先后顺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以此论定孔子不曾删诗。二是根据《论语》,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因而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定型的《诗三百》。三是根据逸诗少。我们认为《左传》的记载不可信,《论语》中有删诗之证,逸诗少符合规律,《诗三百》成书于孔子四十六岁之后。  相似文献   

16.
一孔子是否有自然观,他以什么语言和形式来表示他对世界的看法?历来就有争论。从《论语》、《左传》和《国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行来考察,围绕着春秋时期哲学上斗争的中心问题——“天道观”,表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因素,当然,是不彻底的,但不能说孔子没有自然观。孔子的“天道观”是与其政治观相联系的。当统治阶级利用“天命论”,来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时,孔子代表着奴隶主贵族向封建地主转化的集团的利益,开始冲击“天命”、“鬼神”的束缚,而强调人为的作用。正如墨子所评论:“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音乐,竭力推崇《韶》。考察一下什么是《韶乐》,对于理解孔子的文艺观、审美理想都是有意义的。《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反覆地赞赏《韶》,给予最高的评价。例如: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18.
对孔子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均”,本文认为应作“协调”解,不能解释为“财富平均”或“财富分配平均”,更不能据此认为孔子主张“平均主义”。在《论语》、《史记》等典籍中,记载有许多孔子的爱国言论,尤其是他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言论,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学术界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自相矛盾的现象。清儒焦循早就指出:孔子既强调“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却又允诺不死的管仲为“仁”(《宪问》);既主张“君子有九思”(《季氏》),却又说“以思,无益”(《卫灵公》);既肯定“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又高唱“有教无类”(《卫灵公》);如此等等,都是自相矛盾的。从近来关于孔子哲学思想的讨论中,人们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孔子哲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由于各自侧重的方面不同,因而长期争论不休。“四人帮”全盘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并大搞影射史学,力图搞乱人们的思想,为其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粉碎“四人帮”以后,有人提出,应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再评价,以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我很赞成这条意见。哲学史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评价孔子,对于拨乱反正。发展我国民族新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下边我从孔子哲学思想上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三)孔子之言语凡二种(甲)论语论语虽经汉儒张禹郑元辈参合齐鲁。杂以伪古文体制参差复乱离析。然欲求孔子当日仅存之謦欬者。实舍是书末由也。今商擬研究是书之法。剏为三例。(子)整齐法论语本文本无先后次序之别。况经张郑手定。变乱已多今。今就本书言论分类相丛。章栉节比。使读者不至浩津涯。亦一便也。(丑)坿合法诸经之中凡记载孔子断文只句零星缀缉未成篇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