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长期失传的《王梵志诗集》在敦煌石室重新发现以后,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1925年,我国学者刘复刊布《敦煌掇琐》,其中收录了王梵志诗三种,率先揭开了王梵志诗整理研究的序幕。此后,海内外学术界对王梵志诗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王梵志诗集》(法国学者戴密微著)、《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赵和平、邓文宽著)、《王梵志诗校辑)(张锡厚著)等一批颇见份量的研究著作,一时蔚为大观,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2.
王梵志诗研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似乎已将进入汇校汇释阶段。然而,入之愈深,其进也愈难,梵志诗校释中所存在之难题尚多,若不精心探索,逐一解决,汇校、汇释亦将流于肤浅。笔者研读之余,偶有一愚之得,井窥管见,聊供读者参考。本文于各家论著,多有引用、商补,兹将名称、作者及简称总列于下: 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简称《校辑》。本文诗题、编号悉依此。) 项楚:《〈王梵志诗校辑〉匡补》(此文析为两篇,篇名全同,一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一载《敦煌研究》1985年第2期(总第4期)。为兔烦琐,两篇同简称为《匡补》,不加分别。)  相似文献   

3.
初唐通俗诗人王梵志的诗作,以其浑朴质直而又犀利辛辣的风格,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语言角度来看,梵志诗中包含大量初唐时期的口语俚词,无疑是研究中古语言的珍贵资料。最近出版的《王梵志诗校辑》(张锡厚先生编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简称《校辑》),主要依据敦煌遗书二十八种不同的写本,考辨真伪,校订异同,整理出王梵志诗三百余首,第一次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这位带有神奇色彩的诗人的作品原貌,为对梵志诗进行文学的和语言的研究提供了较可信赖的印本,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本文拟对梵志诗中的部分语词作初步探索,并对其中一些语词的校勘和注释提些商榷意见,请张先生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蒋绍愚同志《〈王梵志诗校辑〉商榷》(见《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5期,以下简称《商榷》,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仍简称《校辑》)一文,考订精审,发人深省,然千虑之一失,或在所不免。现就《商榷》“校勘”部份第24条、第64条中对“去”(一作“安”)字之校释提出意见,就正于方家。先抄录《商榷》原文于下: 24.粗饭众厨(冫食),美味当房去(266) 《校辑》校记云:当房去,原作“当房佉”,……据文义改,当房去,即美味归入各自房中去,不与父母。《商榷》按:据文义,“佉”应改为“弆”。弆,藏也,谓美味藏于自己房中。且本诗押上声韵,“弆”为上声,“去”为去声,亦以“弆”为宜.当然,“去”亦可通“弆”,但据《校辑》所说“归入各自房中去”云云,可知作者所  相似文献   

5.
王梵志是唐初一位通俗诗人。他的作品在唐宋之际有着广泛的影响,是研究此段文学史和汉语史的珍贵材料。不过在上一世纪以前,他的作品传世者并不多,只在诗话、笔记中可见一鳞半爪。1900年敦煌石窟文献被发现,其中不少写本录有王梵志的诗作。张锡厚同志根据二十多种写本,参考唐宋人著作中引用的梵志诗,经过点校考释。撰成《王梵志诗校辑》一书,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第一部经过全面系统整理的王梵志诗集、筚路蓝缕,贡献不小。但正因为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性,所以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杭州  相似文献   

6.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为王梵志诗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 ,然其中亦不无可商兑补正之处  相似文献   

7.
三、伯三二一一号文书、伯三四一八号文书均为王梵志诗的一部分(一)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作者为王梵志刘铭恕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斯五四四一2王梵志诗集卷中”一条后曾作如下说明: 《敦煌掇琐》所抄伯希和三二一一号之无名长诗卷,证以此卷,知亦为梵志诗卷中。刘铭恕的意见是对的。检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开端有“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完全重复的三句,它们是全诗的标题。据此,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为王梵志诗无疑。而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前十四首诗,除个别字因抄误外,内容与斯五四  相似文献   

8.
<正> 《王梵志诗校辑》第○七四首有句为“地下须夫急,逢头取次捉。一家抽一个,勘数犹未足。科出排门夫,不许私遮却。”“排门夫”一词,《辞海》、《辞源》未收,《校辑》也无注释,仅作为难词编在所附《王梵志诗语辞索引》中。按,“排门夫”是由“排门”一词再复合“夫”字而成的唐宋时俗语,意为挨家挨户闯门捉兵。“排门”词,《辞源》及《辞海》未收,它的时代较早。南朝梁何逊《七召》:“于是整容投刺,屣履排  相似文献   

9.
王梵志诗用韵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大量王梵志五言白话诗,对庸代的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都具有十分可贵的参考价值。王梵志是我国最早的白话诗人,但因为他的诗在传统看法及正统文人的眼中过于通俗,《全唐诗》不收,以至于连诗人的生平事迹也极少记载,最近才经学者们的考证始知大概:“王梵志,唐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除伯四九七八《王道祭杨筠文》说他是‘通玄学士’,和《桂苑丛谈》、《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有过大体相同的记载外,有关诗人的家世、履历、生卒年代,略无史籍可徵。只能考知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初唐时期,是一位来自民间的通俗诗人。”据此可知,王梵志比中唐时期以通俗诗著名的大  相似文献   

10.
《王梵志诗校注》一书对王梵志的诗作阐发要义,多有创获,但也有些许瑕疵。本文对“忙怕”、“简弃”、“办此意”、“褐被”等词语的释义提出商榷意见。作者:张生汉,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对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诗作的整理、研究,经过数十年来中外学...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到张锡厚同志的《王梵志诗校辑》,获益很多。他根据二十八种敦煌写本,校其异同,辑成定本,并附历代关于王梵志的记载和评论。对于诗中难懂的口语俚词和佛教用语,加以注释,还对王梵志的诗做了全面的论述。从此我们研究这位初唐通俗诗人的作品,有了可靠的依据。我阅读后,偶有一得之愚,因而补苴罅漏,以供校辑者和对王梵志诗有兴趣的同志们参考。第○○一首“欲似养儿毡,回干且就湿。”注云,“回干就湿,比喻去生就死”,下文并引敦煌写本《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回干就湿者,经道干处儿卧,湿处母眠。”案:这篇讲经文中多处出现回干就湿字样,如“每将干暖交[同教]儿卧,湿处寻常母自眠”等。联系上文诗句“本是长眠鬼,暂来地上立”,梵志这里所说的“干”,是指长眠所在的地下,“湿”则指暂时生活的地上亦即人间。诗人的意思,生活在世间反而是苦恼,所以借用母亲宁愿肿在毡上湿冷地方为比喻。重点在对比干湿和母亲之弃干就湿,与母亲的就湿原因在于爱惜孩子无干。  相似文献   

12.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八月版《岑参集校注》,是近年来关于岑诗研究的可喜收获。然书中某些注释,似有不尽妥处,拟辨商如次,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一、薛昪、薛弁 《送薛弁归河东》诗,见《全唐诗》卷二百一,《岑参集校注》(以下简称《校注》)题作(《送薛昪归河东》,注云:“薛昪,不详。昪,吴校(即明刊八卷本《岑嘉州集》,吴慈培校并补目。——笔者注)作  相似文献   

13.
一、煌敦写本《茶酒论》敦煌写本《茶酒论》见于伯2718、伯3910、伯2972、伯2875、斯5774、斯406六个卷子。其中伯2718前题“乡贡进士王敷撰”,同卷还录有王梵志诗九十一首。王重民先生以此为原卷,参以它卷校录于《敦煌变文集》(卷三)。对《茶酒论》的内容,郑振铎先生概括为:“茶和酒在争论着:两个谁有功勋?茶先说其可贵,酒乃继而自夸其力,反复辨难,终乃各举其‘过’。‘两个政(正)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水乃出来和解道:茶酒要不得水,将成为什么形容呢?水对于万物,功绩最大,但他并不言功,茶酒又何必争功呢?‘从今已后,切须和同,  相似文献   

14.
刘克庄编选的《后村千家诗》,是一本较好的带资料性的唐宋诗选本。它不仅可作为近体诗读本,而且对唐宋诗的辑佚校勘有较高的价值。张璋黄番校注的《朱淑真集》卷九《辑佚》,就从此书辑得《惜花》等五首诗,并以此书为参校本之一。编《全宋诗》,也可从中辑出数量可观的诗篇。然阙名诗人较多,胡向侬等《后村千家诗校注》已查出了一些阙名作者,但仍有190首诗的作者阙名,我粗略翻了一  相似文献   

15.
去年冬天,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文儒教授将已故东北师大中文系逯钦立教授的生前学术论文转给我,并谈逯先生用毕生精力校注的《陶渊明集》一年前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所校辑《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也将由中华书局印出.阎先生与逯先生抗战时就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同窗好友,感情甚笃.逯先生已于一九七三年病逝,  相似文献   

16.
(一) 最近,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这部一百二十余万字的著作包括修订过的《全唐诗外编》及新辑的《全唐诗续拾》,共收诗六干三百余首,句一千五百余条。它不但全面清理总结了近当代学人嵬辑唐五代佚诗的成果,而且在新佚诗的发现与鉴辨方面有极丰富的创获,体例上亦有创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出版标志着唐诗(?)工作的重大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嵬罗的宏富。《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五年(1705)编成后不久,日人市河世宁(旧署上毛河市宁,1739—1820)就开始补辑佚诗,成《全唐诗逸》三卷。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将王重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合刊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应该是张衡《思玄赋》末的系诗,而不是晚了百年之久的曹丕的《燕歌行》。关于这一问题,拙文《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辨》(见《齐鲁学刊》1987年第一期)已作简论。张衡的这首七言诗,明冯惟讷《诗纪》曾予收录,可见他也确认它是一首诗。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逯先生的辑校完备谨严,比起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可谓“后出转精”。但在该书中,逯先生收录了《思玄赋》的一首歌(四言),却未收那首七言系诗。他颇不以《诗纪》收录《思玄诗》(即赋末系诗,题目为冯惟讷所加)为然,在按语中,他认为那是“《思玄》系辞”,  相似文献   

18.
王梵志诗用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学者们研究,王梵志,唐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他是我国初唐时期来自民间的一位通俗诗人,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位白话诗人.正因为他是一位通俗白话诗人,所以他的诗的用韵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口语的语音面貌,尤其是当时韵部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能透露出当时声调状况的一些信息.王梵志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初唐时期,他的诗的用韵是研究初唐时期韵部(包括韵部音值)及声调的宝贵材料.关于王梵志诗的用韵,都兴宙先生曾作《王梵志诗用韵考》一文.都氏分王诗韵部为二十五个.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分“隋至中唐”的韵部为五十个,比都氏考证的结果恰好多出一倍.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上世纪敦煌写卷唐《王梵志诗集》由散佚世界各地到整理辑集与研究探讨的历程,勾勒了老一辈学者艰辛的学术足迹,展示了新一代学者辉煌的学术成就,同时对《王梵志诗集》的敦煌写本和多年来学界诸种新整理本的内容与特点加以介绍,以便于对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及其《诗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敦煌赋校补(四)伏俊连贰师泉赋该赋(以下各赋同)今人校录本有潘重规《敦煌赋校录》(《华冈文科学报》11期民国67年11月)、张锡厚《敦煌赋校理》(《敦煌研究》1987年4期)。二位先生有漏校或校而末是者,试为补校若干条。录之于次。1、擒名王之禄蠡,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