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常听到有些中层干部这样抱怨:自己的工作很努力,干得也很好,但上级还是不满意.这说明大多数中层干部都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正职场总有这样的人,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下班聚餐,只要和同事们在一起,他就在不停地抱怨,抱怨老板,抱怨上级,抱怨同事,抱怨下属,甚至抱怨自己。我把这样的职场人称为职场"怨妇"。这里的"怨妇",并不仅指女士,也包括男士。职场"怨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抱怨别人;第二种,既抱怨别人,又抱怨自己。不停抱怨别人的人,相信我们在职场上都碰到过。在这种人的眼里,上下左右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相似文献   

3.
中层干部的“中层”两个字已把其角色定位准了在一个单位里,对上级而言,中层干部是下属;而对下属而言,中层干部又是个小小的头儿,要承担一定的管理协调责任。处于这样的位置,如果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可以说是上有领导把关,下有同事协助,中层干部可以干得既轻松又愉快;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陷入上下两头受气、左右不是人的尴尬局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中层干部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要避免三个误区。误区之一:对上级领导只按自己的喜好对个别领导负责,亲疏不一下级能与上级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完成工作任务很有好处,而且对个…  相似文献   

4.
刘煜 《决策》2004,(7):41-41
领导班子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核心,班子的团结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在班子的不团结问题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副职抱怨正职,单位或部门的许多事情自己不知情,如同局外人;也有的正职抱怨副职。副职分管的工作从不向自己汇报.不把自己看作“主事”的。正是这样的怨气致使一些班子无法工作,成员  相似文献   

5.
学校中层干部是校长与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通道,是校长决策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可以这样说,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通过中层干部组织实施的。事无巨细、直接指挥教师的校长不可能管理好学校,这说明管好中层干部,使中层干部在被理解的和谐的愉快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干,是校长工作成败的关键。一、了解需要,关心体贴,是管理中层干部的基本前提在一个学校里,中层干部由于年龄、性别、爱好和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工作上他们既要从全局出发来考虑问题,更多又要从自己所  相似文献   

6.
中层干部是一个单位的中流砥柱,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就其位置而言,他们既是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又是上传下达的“传送带”;就其身份而言,他们既是“指挥官”,又是“执行官”;就其职责而言,他们既要当好“教练员”,又要当好“运动员”;就其能力而言,他们既要有“专家”的业务素养,又要有“杂家”的综合素质.正是这种“既官又民”的角色定位,给中层干部的角色转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一般同志到中层干部,不仅是职位的提升、级别的提高,更是工作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一些新任中层干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及时适应好职务的变化,在角色转变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依赖思想难突破,不想转.一些新任中层干部长期当“办事员”,领导安排啥干啥,领导没有安排的坚决不干,依赖思想非常严重,主观上不想去转变角色.二是角色定位难把握,不敢转.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忽而是上级,忽而是下级,忽而是同级.一些新任中层干部很难在这种变化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心理上有畏难情绪,怕转来转去既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又失去群众的信任,还引起同级的嫉妒.三是领导能力难适应,不会转.一些新任中层干部长期在一线工作,缺少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交际协调能力等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足症”使得一些新任中层干部在转变角色中出现了“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导致领导不满、下属抱怨,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四是岗位职责难担当,不真转.担任了职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的新任中层干部由于性格的原因,喜欢当“老好人”“群众代表”,工作中怕得罪人,怕承担风险,遇事推诿扯皮;有的新任中层干部由于能力的原因,不能独当一面,在角色转变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利于自己的就“转”,不利于自己的就不“转”.  相似文献   

7.
<正>中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层群众对单位的信心和归属感。他们的工作做好了,就能成为一个单位的中流砥柱,推动单位朝向预定的方向健康发展。也只有把工作做好了,他们的存在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以下五个方面,较能体现中层干部的存在价值。一、勇于担责,但不盲目揽责勇于担责,就是不能什么事都去请示领导怎么办,也不能什么事都让下面的人自己看着办,一出事就把自己撇干净。一些中层干部因  相似文献   

8.
陈宁 《经理人》2004,(4):76-77
前房龙说:“当世界抛弃了你,而你又无法改变时,你才有权利抱怨。”可事实上,我们周围却有不少蹲在经理座位上,却以“抱怨”为工作常态的经理。并且,这样的人,在天马行空的营销领域,也一样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9.
聘主任     
正我所任职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由校长直接聘任。有两名主任已到退休年龄。我心里琢磨,凭自己的条件,这两个主任的位置肯定有自己一个了。这天,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会上,校长拿着"中层干部聘任名单",念了两个人的名字,却没有我。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表面上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心里却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我工作成绩显著,奖状、证书得了一大摞,  相似文献   

10.
正时下,在机关单位,下属通常会抱怨"好领导可遇不可求",下属似乎对领导总是不满意,而且认为找到好领导的希望很渺茫。与此同时,领导也时常感叹下属不得力,总是不能很好地领会自己的领导意图,不能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部署,自己中意的下属总是很少甚至没有。上下级之间总是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11.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中层干部的协调配合。学校中层干部,作为学校决策的执行者,应该正确理解决策层的意图,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学校的决策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而实现这样一个过程,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这样说:学校的发展赢在中层,赢在有有执行力的中层。  相似文献   

12.
俞敏洪 《领导文萃》2014,(14):106-107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抱怨生活很平淡、生命不精彩。其实在人生当中,如果我们能做好三件事的话,那我们的生命将会变得更加充满色彩。第一件事,先清除自己身上的负能量。比如说你是抱怨的人,你是一个有问题需要寻找外部原因的人。我在新东方做事情很简单,谁先承认错误我先提拔谁。你有什么事情推到别人身上,觉得不是自己的错,因为我对了,别人都错了,这样的人属于推卸责任,身上属于负能量。抱怨自己父母没出息的、怨自己的学校环境不好的,等等所有这样的负能量都需要清除掉。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中层干部是校长与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通道,是校长决策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可以这样说,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通过中层干部组织实施的。事无巨细、直接指挥教师的校长不可能管理好学校,这说明管好中层干部,使中层干部在被理解的和谐的愉快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干,是校长工作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才华横溢,但在公司里却长期得不到提升,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自我反省,总是埋怨环境,对工作抱怨不休.工作中时常表现出这样的情况:一项任务交代下来后,如果上司不追问,结果十有八九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如果上级不跟踪落实,就很难有令人满意的反馈;还有的人面对布置的工作常常只会睁大眼睛,满脸狐疑地反问上司"怎样做?" "这事我不知道啊?"抱怨的人很少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认为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却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 究竟哪些员工最受老板们欢迎?  相似文献   

15.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年轻人向他的朋友抱怨,说自己得不到重视,想另觅单位.  相似文献   

16.
正职场上那些爱抱怨的人,最多的抱怨可能集中在老板如何不好、公司如何不好上。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当上老板,就再也没有这些烦人的问题了。不过,这样的人,如果他们真的自己创业,面对更多的压力,又该向谁去抱怨呢?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研究中层干部,笔者认为,中层干部要明确基本定位:做上下级之间的桥梁而不是传声筒。要坚持工作原则:通常情况下要积极服从直接上级的指挥并坚决执行。要掌握工作策略:对领导、下属、事情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基本定位:做上下级之间的桥梁而不是传声筒中层干部在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工作艺术,为上下级搭起有效沟通的桥梁,而不只是在上级指令和基层民情之间充当二传手或传声筒。传声筒的缺陷在于不能体现中层干部存在的价值,而且  相似文献   

18.
松下认为,“顶尖”人才,有些人自负感较强,他们容易抱怨环境影响自己的发挥,抱怨职务、待遇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有这种心态的人,一般说来会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热忱,干起工作来未必会出色,他有才能,但心理因素影响了其充  相似文献   

19.
高凝然 《决策》2014,(9):90-91
相信很多职场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对单位或同事有特别强烈的不满,但在工作中却总是感觉到莫名的烦躁和沮丧,以至于无法身心愉悦地进行工作。 究其罪魁祸首,通常是抱怨、懒惰、自卑、攀比等消极情绪在作祟,我们不妨将其统称为职场负能量。  相似文献   

20.
林峰 《决策》2001,(5):17
中国的MBA教育是从引进和借鉴开始起步的,是从完全的拿来主义开始的.走步晚、时间短是我国MBA教育的特点.因此,难免要经历一番探索.现在社会上就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MBA毕业生抱怨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越来越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抱怨国内培养的MBA人才不尽如意,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