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也形成了我国报刊业发展旺盛的时期。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封禁一切不同政见的报刊,致使中国的政治思想界出现了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我国的报刊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全国的报刊只剩了100余种,报刊业只是在松散地维持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给中国报刊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国报刊业新的历史时期也由此开端。各种学会、报刊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各种思潮、流派竞相登台,交锋论战。形成了那时的…  相似文献   

2.
报刊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紧迫性一、我国报刊出版业在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方面,显得步子缓慢,情形仍不容乐观。我们强调报刊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为了促进我国报刊业经济的高效化,壮大报刊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报刊业功能,...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报刊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蓬勃发展。1978年底,我国仅有报纸186种,期刊930余种,20年后的今天,各类报刊已发展到8135种,总发行量达23亿册。随着报刊业的迅速壮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报业间的兼并、集团化趋势已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孙之梅 《文史哲》2002,(3):159-164
南社成员在我国近代新闻报刊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5年以前,南社人崭露头角。在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国内以中国教育会为纽带,创办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南社人主办和编辑。1905年到1911年的革命高潮中,南社人成为革命派在新闻报刊界的主力军。革命派在日本创办24种报刊,其中南社人创办、编辑的9种;革命派在上海出版报刊15种,其中由南社编辑撰稿的11种。民国成立以后,南社成员汇聚于上海的新闻报刊业,一些报纸清一色由南社人编撰。南社成员在保卫革命果实、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提高新闻报刊业水平诸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曝光,一场对于报刊界的调查全面展开,由此开启了对英国现行的报刊业监管制度的改革。本文对于这次报刊业监管改革的原因、大致历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存在的争议和博弈进行了描述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于英国报刊业监管改革的实质,以及对于我国的启示和借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吴新宇 《云梦学刊》2004,25(6):124-125
从2003年春夏之交开始,中国报刊业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强势的一次治理整顿。一年过去了,这次整顿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加强了党对舆论阵地的管理,增进了党群关系,减轻了人民负担,有效地治理了腐败。当然,报刊整顿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国报刊业要真正全面实现市场化运作,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正>清末民初,中国报刊业迅速发展,众多的商业报刊、机关刊物、同人杂志纷纷涌现。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能够迅速崛起而执中国报刊业之牛耳,销量从一卷的包括送人在内的仅仅一千来册到2卷以后上升到每期一万五、六册,与其自我营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报刊业面对新的挑战,寻求竞争优势,成为报刊发展的关键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加强报刊策划,并建设编辑美学。本文即分析了报刊策划在竞争中的作用,论述了编辑美学对报刊策划的指导作用,从而指出应加强编辑美学的建设,以适应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建国 《东岳论丛》2023,(5):90-103
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业受到极大摧残。报刊编辑、印刷、发行受到战乱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退步。大量报刊被迫西迁,报刊地理分布发生很大改变。重庆成为战时报刊中心,西部地区报刊业发展较快。而上海、北平等大都市报刊业明显衰减,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积极创办各类报刊,尤其是各种油印报刊能深入基层官兵和乡村社会,发挥了抗战宣传的重要作用。而沦陷区报刊受到敌伪的干预,其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不仅对先进的中国人士有着启蒙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早日开启近代化,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报刊业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部报刊业对西部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了现代意识在西部的传播,二是报刊文字显出西部文学的最初风貌。  相似文献   

12.
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一个区域报刊业的兴盛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和内外动力机制,区域报刊业的消长与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晚清、民初时期,报刊传媒在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的整体性研究对于促进新闻史研究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我国的绝大多数报刊发行都是采取党委或政府部门发文,规定发行数量和发行范围,党委或政府部门机关工作人员大力协助报刊社抓发行的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方式进行。这种发行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发展报刊业、扩大发行、满足读者需求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越来越不管用,容易造成报刊发行市场秩序的混乱,有时还引发民怨,使报刊发行特别是党报党刊发行成为基层工作的一大难点。结合国内的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走市场化之路是抓好报刊发行的必然选择。 一、我回报刊发行市场化的现状 透视…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浩帆 《文史哲》2004,1(3):45-50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社会,绅士阶层既是官民之间的中介者,又是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们中的一部分逐渐认识到报刊的传媒功能和对社会民众的唤醒作用,进而积极地创办报刊并发表政论文章,从而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如其他行业一样,报刊业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但繁荣表象的背后亦潜藏着深刻的危机。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愈显步履维艰,社科类期刊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在这跨世纪之际,新的时代有新的主题、有新的要求。如何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探索出一条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办刊路子,摆在我们期刊界的同仁面前。目前对期刊的改革,有两派不同观点:一派主张,适应形势变化,如同其他闲暇、娱乐性期刊一样,立刻统统彻底“断奶”,完全推向市场;另一派主张,社科类…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推进变法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报思想,提出报刊“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开创报刊新文体、新格式。在其办报思想指导下,戊戌变法时期掀起了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第一次高潮,为中国报刊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是近期我国报刊业体制改革的重点,这项改革被认为是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磅之举”,标志着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基本背景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宏观上考察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2010年西藏藏和平解放60年间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涉及其历史发展时期、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广告业、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对口援藏、新闻传播教育、中央驻藏媒体、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对西藏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也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网络版报纸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取网络的超常规发展,使我国报刊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机遇,如何在网络经济的大潮中,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我国中文报刊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报纸网络化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论述了我国网络版报纸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以适应我国报纸出版业在新形势下的良性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