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时间观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含的许多东西。本文对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可分为阴阳五行时间观和天人合一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念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 ,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含的许多东西。本文对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可分为阴阳五行时间观和天人合一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念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探讨空间范畴对汉语时间表述的影响,汉语中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来源于空间概念:从历时角度来看,汉语里的一些时间词,如“最近”、“马上”等,都来源于表空间范畴的方位短语,经过一个语法化的过程,最后变成表时间范畴的词;从共时角度来看,“前”、“后”、“上”、“下”等方位词,在现代汉语中既可表空间范畴,也可表时间范畴.  相似文献   

4.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路 《兰州学刊》2008,(2):202-206
文章时白话和文言两大系统的时间范畴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其中,白话的时间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体范畴的理论研究、时体范畴的表达手段研究以及动词的时间语义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汉语是否存在“时”的范畴。与白话的相关研究相比,文言的时间范畴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在词类的框架中考察时间表达,缺乏总体上的分析与把握;对时间范畴的两个次范畴——“时”“体”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时间表达成分作“时”、“体”上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分类;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单句的时间表达上,对复句和篇章中的时间表达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6.
时体认知模型的主体是"时间"和"事件",建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但这些都是基于梅勒的时间观而获得的。首先,鉴于梅勒时间观的两种分类方式:A时代和B时代,我们获得了"事件的A时代时间结构及判定"和"事件的B时代时间结构及判定",此二者虽有区别,但归根结底是外部认知者对"时间"的判定。其次,在对两种事件的时间结构认知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得了"时体认知窗口机制",这种机制还是具有A时代和B时代的差别,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加清晰地解释"事件"。第三部分从"逻辑语境"和"语言语境"视角对"时体认知模型"进行建构,以便获得一个对"时体"更深、更透彻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唐朝的诗歌艺术可谓巍然灿烂 ,对时间的认知及对时间的艺术处理相对于以前的诗歌更加成熟完满 ,在对时间的认知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对时间处理的艺术机制更是纷繁多样  相似文献   

8.
粱晨 《南方论刊》2021,(1):27-28
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旨归,"自由"是人的生存和活动状态的标示,"自由时间"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时间范畴.马克思的"自由时间"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中,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相联系而存在,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才实现同一.马...  相似文献   

9.
时间是复杂艰深的科学问题,也是基本的哲学问题.纵观古代自然观念、近代科学思想、现代学科多元化发展的时间研究现状,时间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时间留给我们太多的疑问.本文对各色各样的时间观念进行分析和梳理,力求用可靠、最符合人的认知特点的方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小心的界定,同时围绕时间本身的若干特点和属性作了简单的描述和阐发.希望为探讨时间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时间概念,为走向时间研究添加一块普通的路石、开辟一个不同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张作成 《天津社会科学》2024,(2):149-163+176
历史时间观反映了人类对既往历史、当下境遇与未来命运的态度。西方学术界努力超越线性历史时间观念,以话语分析方法探索多元历史时间观的可能性。这既涉及对现代化、全球化历程时间表现的思考,也是在探索一种能够解释当代世界变局的历史时间体制。人类世成为这一探索的当代语境。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与史学语境,可以历时性地区分出六种历史时间类型:原型时间、循环时间、线性时间、近代史学时间、全球史学时间、人类世史学时间。基于当代学术界关注的议题,有必要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整合、共时性地比较中西有关历史时间问题的认知与思考,阐释其中的共性与差异,辨明其史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舜南 《云梦学刊》2005,26(2):47-49
韩非的民本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的治国指导思想;严惩贪官,确保民众经济利益的吏治主张;追求法律公正,保护民众生命财产权利的法制理念。  相似文献   

12.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5,26(4):34-38
《大招》所招之人应是一位王侯,这位王侯既不是楚怀王,也不是楚襄王,而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所招之魂不是亡灵,而是刘安的生魂;《大招》的作者是汉代人;《大招》是本为楚人而又是淮南王刘安所赏识的宾客伍被为劝诫淮南王刘安所作。因《大招》是为招生魂而作,所以才冠以“大”字。  相似文献   

13.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14.
"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度词修饰名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组合,然而在当代口语及书面语中,"程度词 名词"组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可见,"程度词 名词"虽是一类很特殊的结构,但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不同,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需具有由具体指称向情状描述转化的潜在语义特征,这一类名词与程度词的组合弥补了形容词语义表达上的缺环问题,并由此引发了部分名词向名形兼类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处在汉族人民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之中,各地的反清斗争绵延不断,使得清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棘手。究其根源,则是因为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仇视。对于清政权来说,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巩固统治,必须首先缓和各种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而对于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降清知识分子以其娴熟的治理国家经验帮助清王朝统治者实现了这一目的,从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边家珍 《河北学刊》2007,27(3):92-95
经学在汉代政治领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表现出相当突出的人文精神。汉末党锢之祸的出现决不是偶然事件,它与汉代经学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充分体现了经学教育在政治上的影响。首先,东汉经学教育繁荣,经学在整个东汉社会已深入人心,整个社会表现出崇尚经学、崇尚气节的风气;其次,从党人的政治思想来看,他们大都深受经学多方面的影响;再次,太学经生的积极参与与太学经学教育方式的影响有密切关系。汉末党锢之祸后,经学的发展、经学之士的思想意识亦受到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8.
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淮南子》一书论及天文地理、兵略治术、人文自然等,对《淮南子》各篇中论及音乐的文字进行探究,从而归纳总结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成因和儒道思想相融并争、矛盾统一的特征体现,以及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时政谣谚与两汉民众参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齐鲁学刊》2001,(6):82-88
在两汉时代,民众对于时政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在当时时政谣谚的广泛流传上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谣谚涉及到国政大事、官员治政、官场风气等方方面面,喊出了民众的心声与感受,表达了百姓的倾向与爱憎,对汉代的政治与吏治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与监督作用,构成了汉代社会一幅难得的政治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20.
刘丽艳 《北方论丛》2003,(4):114-117
一般认为“们”作为表示多数的后缀可以附着在所有指人名词或代词的后面,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们”使用范围的考察来对“们”的使用条件加以描述,可以解释和解决外国留学生对“们”的误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