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学术期刊不仅肩负着繁荣学术发展的重任,而且具有发现和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的社会责任。学术期刊对青年学者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激励并引导青年学者成长,影响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态度,影响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等三个方面。然而,学术期刊对青年学者成果的歧视性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指导性作用发挥不显著,与青年学者缺乏足够的良性互动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的互促共进,一是需要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增强对青年学者培养的意识自觉与行为自觉;二是加强期刊学者型编辑队伍建设,提高期刊发现、培养和扶持青年学者能力;三是完善学术期刊管理制度和栏目设置;四是构建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发展的互动共同体。此外,要还青年学者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构建起良好的学术生态,还需要学术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刘艳 《北方论丛》2021,(3):46-57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都会令学者写作散文能够在散文文体和散文艺术本性上更加孜孜以求。学者散文即便表面上看似无法可依、率性自由,骨子里其实对散文的样式、文体、边界等方面都有着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将知识者的精神追求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就自然会拓宽当代散文写作样式、文体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李洁非以“文人散文·漂泊者·阅读史与写作史”“批评家随笔:一个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自由无碍散文观与‘袖手清谈’‘豆腐滋味’”的学者、批评家和文人散文创作心态与写作理念,别立“当代学者?文人散文”新宗。  相似文献   

3.
所谓学者散文 ,指百年来各门学科学者创作的具有现代专业学者的价值取向、理性精神、思维特征、知识理想、文体话语方式和风格等质素的各类散文作品。由于学者散文与广义文化的特殊联系及受 2 0世纪世界理性文化的深刻影响 ,从个性自由、民主科学、专业学理、批判重建等四个方面 ,表现出与古典 (学者 )散文颇不相同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4.
学者以学术为职责,而学术期刊是学术发展的载体与平台。从总体上来说,他们三者是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循环发展的,其中学术是根本,学者是保证,学术期刊服务于二者,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别的环节的进步与发展。理顺三者的关系则是当前我国学术体制建设的根本。高校是我国的学术重镇与排头兵,学者聚集高校,所以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对我国的学者培育、学术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殷商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潜心研究它,先后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专著与论文。最近一个时期,国际性的殷商文化学术讨论会先后在安阳、洛阳及国外等地召开,使各国学者汇聚一堂,切磋学术,这为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众所周知,每次学术会议的时间有限,这就使学者们相互交流研究心得与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弥补这一不足,方法之一就是将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论文译成英文或其他语种介绍给外国学者;将外国学者用英文或其他语种撰写的论著译成中文,让中国更多的学  相似文献   

6.
清代今文经学兴起考--以惠栋、戴震、张惠言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运君 《船山学刊》2005,(4):130-132
本文从学术内在发展理路出发,通过对清代早期易学与公羊学、古文学者与今文学者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将今文经学的发端追溯到惠栋、戴震等古文学者,从而揭示出清代今文经学不仅是政治刺激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术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者按其研究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专家型学者与问题型学者。夏中义以其在学者批评领域内十几年的坚持,可被视为专家型学者的典型。夏中义从事学者批评是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内进行的,但是,透过文学研究他关注的实际上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因此他"文学的批评"实际体现的是他深切的"人文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量变迁中问题的出现,如今,人文学者的社会地位似乎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行动与言论的自由度也大了很多,于是,许多人文学者的自我感觉开始变得越来越好,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与自然科学学者平起平坐了.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提出朱熹讲"性即理"而为"理学"与陆王讲"心即理"而为"心学"相互对立的观点,对朱子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事实上,民国时期一直有学者持与此不同的观点:既有学者把朱熹的"心与理一"诠释为"心即理",又有学者把朱熹的"性即理"与"心即理"调和起来,还有学者从"心学"的角度阐释朱熹的学术思想。这一状况反映出这一时期朱子学研究的进步与深入。  相似文献   

10.
冼夫人文化和冼夫人信仰具有国际化特点,在东亚、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海外学界对于冼夫人的研究起步很早,成果丰硕。通过梳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冼夫人的研究,呈现海外学者冼夫人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发现海外学者在冼夫人研究领域与中国大陆学者并行不悖,但在着力点上却有所差异,且在理论方法和观点视角方面颇有创新。放眼海外,有助于深化大陆学者对海外冼夫人研究的认知,加强海内外学者冼夫人研究的沟通交流,促进冼夫人研究和冼夫人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张兵 《齐鲁学刊》2004,(2):106-109
顾炎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学者,而且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和散文家,在清初文坛享有盛誉。其散文贯彻着“经世致用”的写作原则,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怀,语言简洁凝炼,文风朴实无华。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全面考察了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人性论的思想弊端,吸收了传统人性论思想和阳明后学中的一些积极观点,将人的物质性欲望纳入到礼制当中,赋予人欲以合理的位置,认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的“私意识”植根于人的本性,去“私”并不能成治,相反成治必须肯定人性之“私”.因此,他在提出“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同时,也强调“行已有耻”,主张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社会生活中划出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的丰富内容中蕴含的学术价值,一是,可见顾之藏书情况,祖传、购求、受赠是其藏书的主要来源,战祸、人祸、水祸则是散失的主要原因。二是,可见作者古籍整理研究之设想,如欲将贾服注与杜解、孔疏并读,作《左传析》;搜集纬书各家辑本,集录为一编;又欲把范家相《家语证伪》与孙志祖《家语疏证》合而刊之,以定王肃伪造之案等。其三,有些题记似目录解题,既评书又品人,或褒或贬简洁明了。其四,承载着顾先生的读书历程与情感生活。  相似文献   

14.
清末关注边疆地理的学者之一,胡传东北考察行程及其在台经历,前人瞩目已多,而1887年胡传对海南黎峒的考察,则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在黎峒考察期间,胡传以日记体方式详尽记载了这个行程。胡传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触到西方的地理学知识,加之此次行程抱有明确的目的,因此胡传海南黎峒考察日记中所折射出的外来者视角、对地理事实的关注以及私人叙事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京华 《云梦学刊》2007,28(1):68-71
顾颉刚先生创建“古史辨派”,从20到40年代经历了由实验主义到今文家言,由经学到史料学,再由史料学到神话学的转变过程。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作为学术主流的“古史辨派”已经消失,但顾颉刚个人的疑古辨伪方向始终未变。从中国考古学的角度观察,顾颉刚对考古学的过于熟知,导致了他对考古学的冷漠态度,并最终导致了他古史研究的重要缺憾。  相似文献   

16.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4,25(5):20-22,39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陈确、傅山、颜元、李塨等学术大家,他们继承了晚明学术的合理内核,又根据时代特点,对晚明学术有发挥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钱穆、胡适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不同阐发,是他们治学思想歧异的具体反映。胡适主张治学只在求真,强调考据之学;钱穆主张学当经世,考据当以义理为归宿,反对考据与义理两分。  相似文献   

18.
刘信芳 《云梦学刊》2011,32(1):45-47
《招魂》“像设君室”之“像”,前贤或解为法像,或解为画像,以顾炎武“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之推断最有见地。上博藏六《天子建州》“士象大夫之位”、“大夫象邦君之位”、“邦君象天子之位”之类记载,其“象”谓祭祀之设象。楚地出土的楚帛画以及西汉帛画对研究招魂之礼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由周代之“尸”到战国之“象”的礼制变革可以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20.
程振兴 《云梦学刊》2007,28(1):30-33
闻一多兼具诗人和学者的双重人格,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带来了其文学史研究中浓于情绪,富于幻想,敢于创新的特点,同时也蕴涵着主观性和随意性,并最终导致了闻一多学术的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