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雅 《社会工作》2009,(10):58-60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何强 《学术交流》2006,3(11):58-6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道德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理论创新的硕果。  相似文献   

3.
李仁武 《探求》2006,(3):4-6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及时设置了相关教学专题,并由哲学教研部负责组织了一次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处级领导干部进修一班、二班共同参加的学员论坛,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讨和交流。本刊特此将学员在研讨交流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归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易 《创新》2012,6(4):5-20,126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直是社会各界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理论热点。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与落实,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的显著特点,并为进一步把握理论的生长点、增强研究的持续性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文化根基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使传统道德在新世纪新阶段得以有机传承,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科学界定。“八荣八耻”囊括了深邃的文化底蕴、伟大的民族精神、丰富的道德内涵、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切实可行的实践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杜乾举 《社科纵横》2007,24(4):19-21
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它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驱力和基本的价值导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源泉。因此,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7.
钟志奇 《社科纵横》2006,21(8):11-12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也是不同的。本文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涵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等教育完成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塑造独具特色大学精神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高校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紧密相关。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事关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荣辱观特点、高职院校学生荣辱观的成因、高职院校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既赋予传统"知耻一之心以新的时代内涵,又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优秀成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柴义江 《社科纵横》2009,24(4):125-126,13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千年流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简明凝练。二者紧密相联。中国传统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期,弘扬优秀的儒家伦理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1.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荣辱观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文明素质,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公民的道德修养及正确的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往往具有社会规范的调节作用、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道德素质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抒望 《社科纵横》2006,21(7):24-26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不仅针对当前公民道德缺失的状况,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拓展和丰富了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渠道,呈现了奋进中的中国清醒而坚定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浅析社会主义新荣辱观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炼  王建 《社科纵横》2007,22(2):23-26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荣辱观孕育于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荣辱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在以阶级划分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荣辱思想指导下,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凝结出的一系列时代精神,发展了荣辱观念中的为民思想,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指明道德荣辱观念的历史使命,对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蕴与践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敏 《学术交流》2006,(6):28-3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历来所倡导的荣辱观以及价值观教育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规范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并以完善导向引领机制、教育疏导机制、舆论监督机制、奖励惩治机制等社会机制作保障。  相似文献   

17.
偰伟林 《社科纵横》2008,23(11):168-169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视角下"和谐校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入手,对新时期"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和科学内涵作了精要分析,并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基本范畴,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的精辟概括廓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当今中国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实践主体充分的精神自觉.就人的主体精神而言,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双重人格现象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极为有害的消解作用.对此,我们要在重视他律机制建设、防止领导干部人格异化、培育人内心的耻感几个方面加以有效的抵御.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世界里,人在其生命成长中面临着新的困境,包括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意义迷失。人的生命和谐成长有不同层次的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地提出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个体生命和谐成长,满足个体生命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有效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