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可  郑江 《今日南国》2008,(2):77-78
在单位中,做"一把手"的女性很多,做副手的也不少.在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几位女强人,请她们谈做好副手、尤其是男"一把手"的副手的经验,并请专家逐一点评,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邦率军入关后制定的“约法三章”,只是一个战时的临时措施,是为了收买和稳定民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汉初的立法活动应当以萧何制定律令为开端。萧何制定律令、韩信制定军法、张苍制定章程、叔孙通制定礼仪才是汉初完整的立法活动  相似文献   

3.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出美化韩信、鼓吹复辟倒退的坏戏。这出坏戏写的是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故事。在戏中,靠反动的唯心史观,把韩信捧上了“天”,什么“盖世奇才”、什么“满腹经论”,把兜售孔老二“天命观”的破烂货,当作金粉给韩信涂个假脸,把其野心家的韩信掩盖起来。在戏中发狂地鼓噪:韩信是“兴汉灭楚”的关键人物,刘邦要有了他,便“三秦可得了”,项羽可灭,天下尽在掌握之中”;刘邦若失去了他,就会“东归无日”“万里江山一旦抛”。不得了,简直把韩信吹捧得象孔老二一样,  相似文献   

4.
王文涛 《南都学坛》2009,29(4):22-23
作为"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相良辅之一,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西汉建立后,萧何更是谨守管籥,功冠群臣。据历史记载,萧何与刘邦素为交好,关系渊源颇深。在长期的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刘邦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体现出其超凡的政治眼光;通过荐韩信、荐曹参,体现出此人不仅慧眼识才,而且宽宏大度;萧何还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长期的政治斗争积累的经验使其处处小心谨慎;出于名哲保身的考虑及"唯上"原则,使其在对待韩信等问题上做出了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投其所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一艘船在经过太平洋时,不小心碰到了水中的暗礁,开始下沉,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正在开会。“去告诉这些人,穿上救生衣跳到水里去。快!”船长命令他的副手说。  相似文献   

6.
大脑     
不久前,伊凡·彼得洛维奇叫我去,说:“昨天,我在头头们当中闲聊。有一家直属企业的经理退休了。他们问我,想不想推荐自己的一名副手去接替那个位子。所以,我决定跟您商量。从下面看一个人,更清楚些。让库利金去,怎么样?”“库利金绝对不能去。”我说,“他是您的右手,他替您写报告,您离了他怎么行啊?”“那么,封吉科夫可以吗?”伊凡·彼得洛维奇询问。  相似文献   

7.
读汉史者,皆知汉高祖刘邦初入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不过,这次的约法三章,只是临时性的措施,不久,即命萧何等制定新的法令,《汉书》卷一下《高祖纪下》说: 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同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也说: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  相似文献   

8.
随着公司的规模扩大,经营越来越复杂,许多公司的管理层级也开始多样化。很多管理职位分出了正副差别,经理和副经理,总监和副总监等等。副手做好了,随风扶摇直上,做得不好,则无路可退,看来,做副手也是一门大学问。  相似文献   

9.
《淮海文汇》2012,(6):49-49
萧何,公元前257年出生,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随同刘邦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刘邦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  相似文献   

10.
(一) 人才在振兴中华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不化发掘人才和使用人才,是权衡一个目家、一个民族、一个党的兴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民族从先民开始,早就把“选贤与能”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②作为振兴中华的长策。历史上所倡导的“得人者倡、失人者亡”。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广泛性的人才而说的。著名的开国帝王、中兴帝王和伟大的政治家们都把延揽天下人才作为经国的大业来对待。汉高祖刘邦所以能在“逐鹿中原”的大动荡局面中获胜,就是因为他拥有以张良、萧何、韩信为首的各层次的人才为杠杆的。正如刘邦自己说的: “夫运筹笈帏幄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素有“半壁江山”之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语文来讲,作文不就是这个“萧何”吗?65分的作文拿到高分,你的语文只要前面基础不是特别糟糕,那么考个理想的分数应该不成问题;相反的,如果作文上一失手,你终有翻天本事也难挽惨局。然而现实中,这种失手的情况却屡屡发生,即使  相似文献   

12.
曾“西游”会见成吉思汗的元代全真教“掌教”丘处机去世后,由继任“掌教”主持,在北京彩绘《西游记》壁画,传播“老子化胡”论,导致“掌教”副手被捕。这是全真教小说《西游记》的“结胎”。在元代后来的佛道角力中,全真道士史志经在《玄风庆会图文》名下,形成全真教《西游记》初稿。它传入南方,获得文化沃土。在元代南方市井中,全真诗词汇编《鸣鹤余音》的流传;著名文人虞集为《西游记》另一种全真教草稿写序;道化剧和江南“书会”艺人对唐僧取经故事的改造;南北宗内丹理论的会流等,均展示了《西游记》形成与全真教关联甚密的侧面。  相似文献   

13.
《二年律令.户律》是吕后二年颁布的有关名田宅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其中的名田宅制度关系到刘邦时期的“与田宅”令是否实行及其到吕后时期的前后变化。我们认为高祖五年诏书的“与田宅”令已经制定了按爵级身份名田宅的制度,萧何编订汉律时这部分内容由“令”入“律”。《户律》所见名田宅制度是现实中真实实行的制度,其中对违法欺诈行为的惩罚条款应是吕后二年修订汉律时增补的内容。吕后二年调整食邑政策是造成田宅标准偏高的主要原因,民爵和官爵的划分也是在吕后二年定型的。  相似文献   

14.
《辞源》札记十则马振亚[枭首]《辞源》于“枭首”条释云:“旧时酷刑,斩头而悬挂木上。《史记·秦始皇纪》九年:‘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集解》:‘悬首于木上曰枭。’《后汉书·崔传》附崔《政论》:‘昔高祖令萧何作九章之律,有...  相似文献   

15.
略论王导     
王导,字茂弘,琅琊士族,在西晋末年中原大乱时,对东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他出身士族,是东晋第一高门,所以在他身上也体现了很大的阶级局限性。他的同时代人对他就有不同评价。有人把他比做“管夷吾”,晋元帝也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此外,亦不乏异议者。本文拟就王导处所的时代和他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一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颁行年代进行了再次探讨,认为汉二年时,萧何并未制定汉律,而《二年律令》中诸律如:《贼律》、《置吏律》、《行书律》、《金布律》、《史律》、《傅律》等律的颁行年代也均不为汉二年,因此推断《二年律令》中的“二年”当为吕后二年。  相似文献   

17.
铁榜诫侯论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开国帝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和缓和阶级矛盾,都适时地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制定了“奉律”,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深感“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便令萧何根据《秦律》而制定了《汉律》。如果说,秦、汉律多是针对被统治者的,那么,到了唐代,李世民完成的《唐律》中,则出现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防止地主官僚过分迫害人民以缓和阶级对抗的规定。诸如对占地过多、“妄以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已有惩罚的条律,朱元津自号吴王前,便已发生统治集团人物纵容豪奴破坏法纪,…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是当前道德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面对相应的伦理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能为传统的伦理学研究提供洞见。对于“是否存在道德专家”这个问题,哲学家们曾有过许多讨论,通过对专家/专家化、道德专家/道德专家化等概念的辨析,可以得知日常理解的“道德专家”是一个十分严苛的概念,而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恰恰是最有可能成为这样的“道德专家”的。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公安局缉毒科原科长陈文学,在和毒贩子的交往中,被“毒枭”拉下了水,成了贩毒集团的“保驾护航”人。一次,他得到了一大笔贿款,并分给原副科长徐某4万元,为此,陈文学多次对他的副手徐某说:“这个钱,连自己的老婆都不能讲,否则要掉脑袋的。” “连老婆都不能讲”,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人们常说,夫妻两口无话不谈。可是这4万元黑钱,居然连同床共枕、亲密无间的妻子都不能让她知道,可见这是何等机密的大事啊!除了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再也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了。这样的高度保密,怎样才能做得到?只有守口如瓶。反之,口风一露,倘若让别人知道了,特别是传到了反贪局,立即就会被抓起来,轻者判之以刑,重者则脑袋  相似文献   

20.
劳于选而逸于任,选人不避辛劳,把人才选出来任职之后,用人者便进入一种超脱的状态,这是《资治通鉴》用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知人善任,知人在先,善任在后。人才须鉴别真伪,区分优劣,人才重要,但人才也难求难选。选人是一件十分繁难的事,它使用人者耗心血,费琢磨。《资治通鉴》所载的,有刘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所谓的所谓“三顾茅庐”;有“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的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唐太宗对于都督、刺史,“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的所谓“屏风档案”。求贤之功在于知人之难,知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孔子就曾说:“不患人之不知已知,患不知人也。”知人选人之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