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发展史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任何诗体都是历史的产物。从先秦到中唐,中国正统诗歌(指统治阶级成员或文人的创作,包括按照统治阶级的观念、意志、思想原则创作的作品,它们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领域中,只有抒情诗的传统,而没有形成叙事诗的传统,叙事诗相对地不发达。但是早在汉代,民间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界限就已经十分明确,而且民间叙事诗空前发达,并形成现代含义上的叙事诗形式的严  相似文献   

2.
本文联系中唐的历史现实和诗歌内容,联系中唐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理想,分析了中唐诗人在功名事业、社会意识、人格塑造方面的表现,重新评价中唐诗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崔放黎 《学术交流》2007,(8):146-150
对唐诗总体艺术风貌的探讨,前人主要是集中于唐、宋诗优劣的争论上。在争论中,有人认为,唐诗主情,宋诗主议论。唐诗作为一代诗歌,尽管各个时期、各个作家,大都具有自己的风格,但在这些不同的风格当中,往往体现出浑厚的特征。从风貌属性的范畴来说,以"浑厚"概括唐诗的总体风貌应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5,(6):108-115
明前期关于唐诗分期的论述,主要以高棅与台阁文人为代表。洪武间高棅编选《唐诗品汇》,形成"四唐九品"之分期,在"世变论"与"体裁论"结合下注重唐诗之文学考察;永乐末高棅在《唐诗品汇》基础上删减成《唐诗正声》一书,已多以"性情之正"为标准选诗,其诗学思想与台阁文人渐趋一致。永乐至成化间台阁文人之唐诗分期多曲解杨士弘《唐音》之三分法,分期更多是依据"世变论"。高棅与台阁文人虽同尊盛唐,但又有区别,前者多推崇盛唐之古诗,而后者更尊尚盛唐之律诗。台阁诗学思想下的唐诗分期与宗尚存在诸多矛盾,在为何尊唐、为何尊杜等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显示出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现代叙事诗,如果要给它分期,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其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美学风格,分为萌芽时期(即“五四”时期)、生长时期(包括十年内战时期和抗战前期)和民歌风叙事诗收获时期(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三个阶段。本文的任务是对这三个阶段叙事诗形式美演变作一考察。这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叙事诗美学风格的演变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6.
苏羽 《唐都学刊》2006,22(2):77-79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为我们塑造了刘兰芝这么一个典型人物形象,而在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结构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即结构的动词性。这样完整和运动的叙事结构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第一次出现的,它标志着中国叙事诗已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唐代都城长安是唐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盛世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辉煌灿烂的唐诗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成为人们对长安以及唐朝的美好记忆,成为千百年来唐长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今人非常熟悉的唐诗入手,打开记忆之门,重新体验长安的浪漫意象,体会长安的山水景观之美、生命体验之美、帝都壮阔之美、相思回忆之美以及隐逸之美等多种意象,来感知古长安的诗意氛围,感知唐长安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在阅读四十年代的长篇叙事诗时得到的若干启示,对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美学特征做了简略的梳理,并从中提出了"诗性抒情"、"叙事性抒情"、"意象叙事"等概念,来说明四十年代长篇叙事诗的繁荣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因而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注意空问描写艺术。而在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描写艺术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色。唐诗气象浑厚开阔,从艺术构成因素看,就是与唐诗空间描写以恢宏深远为美的趋向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论盛唐诗歌审美理想的双重构建许总一开天诗坛,作为唐诗艺术高峰期的成就与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人唐一百年来,诗歌在对前代遗产继承中反复熔裁变创、推陈出新的自身艺术进程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显然是与同步而至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多领域发展的高峰状态互为...  相似文献   

11.
贺严 《社科纵横》2010,25(11):77-81
唐诗选本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唐代的初创期、宋金元的发展期、明代的兴盛期、清代的总结期。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文学集大成的历史阶段,作为唐诗重要载体的唐诗选本,其主要特点就是对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表现出明显的集大成特征,这种特征具体来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集历代唐诗选编选成果之大成;二是集当时社会时代风会之大成。  相似文献   

12.
敦煌伯3619唐诗写卷校录平议徐俊敦煌伯3619唐诗写卷收诗之多,仅次于伯2555唐人诗文选集残卷和伯2567.2552唐入选唐诗拼合卷,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全唐诗外编》第一编)从本卷中辑录佚诗一首 ̄①,黄永武先生《敦煌伯...  相似文献   

13.
权德舆生平与交游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德舆是中唐贞元、元和间名臣,又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他在野及在朝时广交文士、名人,本人也大量作诗为文。在知贡举时,又喜奖掖选拔后进文士,与当时几个重要的诗人集团及许多重要诗人都有交游。在中唐诗风过渡时期,他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及文论家。研究、考证他的生平、交游状况,对于全面了解中唐诗风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4.
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英 《学术交流》2006,(4):158-161
文学史界对于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他们看作中唐诗人,有的认为他们是晚唐诗人,还有的认为他们是中唐向晚唐过渡的诗人。贾、姚二人的生活既然跨中、晚唐两个时期,那么,其诗风形成时期便成为判定其所属时代的一个重要条件。经笔者考察,认为二人诗风均形成于中唐时期,理应将二人作为中唐诗人看待。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边塞诗则是唐代诗苑中秀色独具的苑囿。最近,甘肃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题性的唐代边塞诗集,在唐诗的选集方面,做了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而其放眼有唐一代边塞诗的整体,反映边塞诗的发展流变,分析边塞诗产生的原因及总括解放以来边塞诗研究的成果等方面,则代表着唐代边塞诗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吕蔚 《唐都学刊》2009,25(5):26-29
长安与洛阳是唐王朝政治文化中心,在唐诗发展史上处于中心地位."安史之乱"中,两京仍是诗人停留和关注的中心地带之一,他们的创作成为这一区域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两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一是沦陷时期的诗歌创作;一是收复时期的诗歌创作.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构成了"安史之乱"中京都诗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7.
以唐(诗)绝句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进行比较深入而细致的分析.首先应该对叙事的概念作符合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对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界定含糊不清,因而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际.其理论根源在于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误用.在此基础上,应该对中国的叙事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以便为绝句的叙事性研究奠定基础.基于故事情节完整性,可以给绝句划分为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叙述故事片段的两大类别.通过对绝句这样一种抒情诗体的叙事性的研究,可以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民族特色并重新确立中国古代抒情诗阅读与欣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许学夷所辨之唐"体"包含两层内容:一为"体制声调",一为"气象风格"。前者着眼于诗歌的体式规范,关乎声律形式诸方面要素;后者立足于诗歌的风格特征,与总体呈现的艺术意味和精神态势有关。而体制声调与气象风格一为"先",一为"本",即先从诗歌的形式要素入手,进而上溯或呈现其气象风格之本然状貌。在辨体的基础上,许学夷展开对唐诗因革关系的描述,划分"源"与"流"、"正"与"变",理出诗歌发展变化的线索。作为对一种审美范式的标举,许学夷勉力维护着汉魏盛唐诗的正宗地位,而出于对诗歌发展历史的通识,他又承认了唐诗变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胡姬是指唐代居于都城长安为文人雅士饮酒作乐之际充任侍从的西域少女。唐诗中频仍出现的胡姬并非是单纯的一种女性文学形象,诗人通过这一意象,旨在导向出对唐朝国事忧患的情思。胡姬代表了唐与胡两种文化从相拒到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域文化汇入了唐代华夏文化历史浪潮的主流之中。  相似文献   

20.
唐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意境的创造。唐诗意境的三个主要审美特征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意象模糊,意境完整。中国传统思维的独特品格决定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境,也决定着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形成。中国传统哲学中“知、情、意”的统一促使中国传统思维体现认识与情感的融合,从而,情感成为中国传统思维制约唐诗审美特征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