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的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一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论述,是作者结合长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从创新的角度对教育理念进行的诠释,为人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思考高等教育管理的新角度。作者的教育理念: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以创新的观点理解人,理解教育;二是从师资、学科、专业建设的多维关系中,揭示高等学校建设根和魂的双向建构;三是以创新理念为指导,重新理解“学校定位”,进而指明大学的社会功能;四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新时期高校的管理理念。理念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堡垒”,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思辨、探索,进一步说明教育创新理念的生命在于其现实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2.
将"十六大报告"中相关理论创新的论述,与当前我校"两课"教学创新实践联系起来,认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崭新的"创新实践"阶段,对这一阶段中"两课"教学和科研如何应对现实,实施"与时俱进"的创新、"两课"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时机进行理论创新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实践"范畴为思想形式,以"实践生成论"为思想方式阐释"人类世界"的概念。世界观教育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出发点,应该由此规定。世界观教育的实施,要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最基础的知识作为构成条件。这是学习和养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法中两个理论假设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认知语法的两个理论假设即"典型意又概念"和"意象层次概念"的简述,论述它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典型意义概念认为,只有掌握了词汇的"典型意义"才能对外语的深层含义如隐喻意义进行认知。意象层次理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典型意义的扩展和延伸的认知过程。所以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阅读中,词汇的典型意义才是口语表达是否流利的关键,也是对篇章理解是否有深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又一重要治国方略.怎样认识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其一,可以从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局限性;道德建设的特殊性、重要性;时代呼唤"以法"、"以德"治国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其二,可以从"以法"、"以德"在治国上相辅相承,一是共同调节主要社会关系,具有一致性;二是分别调节一定社会关系,具有互补性等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新的宣言书,它在理论基础、价值目标、实践取向上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反映了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狯"的异体字,"()"在上古本是从"()"声(中古随"狯"转入"夬"韵),由于其声符"()"后来变形为"舌",所以"()"就以"狧"的形式出现于作品中.我们首次在典籍中发现了这个形声字"狧"(区别于会意字狧tà)的五处例子.同时,我们还考察了"狯"的另外两个异体字,"姡"和"()",并且初步断定"()"不是"狯"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8.
对<长恨歌>的理解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双重主题"说值得注意.但这种说法未能说明白居易何以将讽刺的对象一下子转化为同情歌颂的对象,也未说明讽刺与同情何者为主.本文试图从传统爱情悲剧对<长恨歌>主题的影响这一历史角度来解决"双重主题"说未能说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修辞学角度研究的"隐喻"和从认知角度研究的"隐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根据当今有关隐喻研究的最新理论,隐喻不能单纯作为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应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以隐喻式思维认知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从精英教育的词源入手,对精英教育的含义进行辨析,发现精英教育一词存在三种语境下的三种意蕴:一是从教育理念的角度理解精英教育,即指重视英才教育的观念;二是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角度理解精英教育,特指马丁·特罗所概括的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三是从培养模式的角度理解精英教育,是强调精英培养的方式、途径、体系、模式等。厘清精英教育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精英教育的本质,指导并引领精英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作者生活时代一直尚无定论.关于作者生活时代的说法主要有"元末明初”、"宋代乃至以前”、"元代中后期”、"明中叶”等数说.成书年代的探讨则基本上以这种说法为框架.本文以史为经,以"说”为纬,对此作了详今略古、突出重点的梳理,以期鉴往知来,对今后<三国演义>的整体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对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原则,古今学者做过不同的诠释,其中"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人不论品行善恶,都可以接受教育”两说符合孔子的本义,但它们并非"有教无类”的全部含义.从孔子的全部教育生涯看,"有教无类”还包含有"人不论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和"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两层含义,这两点学界至今少有论及."有教无类”原则所包含的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对今天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马癸)<文则>考察修辞现象的方法至今仍有意义.着眼于汉语修辞学史,从"假之以渔",而不是"假之以鱼"的角度,可发现<文则>中蕴含着素朴的辩证综合法、直观分析法、有限演绎法,实在难能可贵,值得今人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4.
许多复杂理论体系的实质与其方法论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在这里,"价值"与"生产力"同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生产力价值论".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简称"劳价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价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价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其中包括第二卷指出的一旦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只囿于劳价论,还要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并依此建立了再生产理论;第三卷又进而指出,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更不能囿于第一卷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含纳,此即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从方法论层面看,马、恩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价论,它是由抽象劳价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和坚持,更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突出了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这一生产力标准的重中之重,强调了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实现人民利益的多重层面,而且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与执政规律的高度出发,为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正确的执政纲领和自身建设纲领.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从"学"到"教"这一过程的转换.对于学生今后直接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育实习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实习这一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些误区,致使这一环节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育实习的效果.只有对这些误区加以清楚的认识,并针对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才能使体育教育实习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作者将对体育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日语里,"无案内"既可写作"不案内",也可读作"不(ブ)案内"."不"在日语中以读作清音的"フ"为常式.什么样的词,在什么情况下,接头辞"无"、"不"可自由替换,并使"不"可读为浊音的"ブ"?本文采用分类、定量统计等方法,将<大辞林>中带否定接头辞"不"、"无"的词语分为"混交""和制""纯粹"三类,又将这些词置于<汉语大词典>、<大汉和词典>中进行调查比较,得出"不(ブ)"、"无(ブ)"可自由替换者大多为和制汉语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乌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9.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兼师众长"是高启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就学习的对象而言,就是向古往今来的各种诗派、各位诗人学习,转益多师,博采众家之长;就创作来说,就是提倡风格多样;从文体学的角度而言,就是应该兼工各体.高启提出"兼师众长"说是以宋元诗歌发展的历史为基本前提的,还有其现实针对性."兼师众长"说,表现了高启企图包容众家之长、形成集大成的宏阔的艺术视野;还表明了他具有一种通达古今之变的意向;高启"兼师众长"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明诗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昭示了宋以后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