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超凡的政治修辞能力,鲜明地体现出他话语权力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和冲击力,可谓独步当代。今天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在经历了一个“语言学转向”并途经“解释学转向”之后,现在则进入了一个“修辞学转向”。或许毛泽东不曾想到,在他在去世30年之后,其思想不仅还活着,而且进入到了国际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2.
赵琼 《船山学刊》2004,(2):50-53
1911年春,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长沙求学,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三年是毛泽东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的一个独立和重要阶段,他后来自己回忆:"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国家独立,政治民主,国力富强是近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的主题,它要求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先进中国人作出自己的回答.青年毛泽东对这一历史课题作出的积极、负责、然而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构成他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7,1(3):84-92
进入新时代之后,鲁迅一直被写在旗帜上。但是,他的思想遗产并不完全符合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他与新时代文坛掌控者的历史恩怨也是他进入新时代必然要面临的障碍。鲁迅之所以被新时代接纳,主要是由于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他的推崇。但是,领袖的推崇并不能解决鲁迅的思想实际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进入新时代之后,鲁迅必然要面对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既是大政治家,又是大诗人。他的政治杰作,即他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身就是一首传奇般史诗的物化;而他的诗,则很少不渗透社会政治意识。怪不得有人说,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是政治家诗人。如若要细细的考察,毛泽东从事诗词活动的时间要比从事政治活动的时间更长久。也许,他在诗词上如果不比在政治上更得心应手的话,至少在技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政治塑造了一个革命家的毛泽东一样,诗塑造了另一个风骚独著的毛泽东。毛泽东离不开诗。只要一踏入诗的领域,就像鱼儿来到水中,毛泽东便又临驾于自己另一声美妙奇幻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并非以一贯之,从追随尼采到与之进行"争辩".他最终把尼采定位为一个形而上学或虚无主义的完成者,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和战争的环境下,它关联着海德格尔30年代到40年代的思想"转向",更与海德格尔参与政治的失败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反省相关.  相似文献   

6.
伴随西方社会进入多元社会,以同质性为前提的同意理论与合法性的政治评价标准被学者们抛弃,"如何合法化一个国家"的问题被"如何证成一个国家"的问题所取代,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发生了一种证成转向。证成转向在形式上表现为用公共协商取代多数决定,其实质则是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的权力再分配,即在多数掌握了强制权的条件下,因多元社会的形成而沦为少数的主流群体试图通过掌握话语权来抗衡多数,来继续维护其对社会的控制。就此而言,证成转向反映了西方主流群体对多元社会的一种忧惧,而这种忧惧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多元社会中究竟需要政治同化还是政治进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中,民主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废止"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发扬党内民主等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对民主问题的高度重视.今天,重新考察审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中的民主思想,对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政治产物,他所提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当今社会中的"社会矛盾"这一概念在实质内涵、解决方法、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正确评价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应从其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合理运用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相似文献   

9.
一个伟大民族总会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心怀伟大的强国梦想,就是赶超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毛泽东把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赶超美国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也把超过美国作为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超过美国既是经济目标也是政治目标,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爱国主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全球主义.我们学习毛泽东,就是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趋势作出长远的预见、准确的判断,前瞻性地提出不同于过去时代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把握机遇,创造机遇.  相似文献   

10.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大致经历了三次转向:一是从君主立宪到传统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毛的政治思想受中国思想界整体转向的影响,从传统自由主义发展到现代自由主义;同时,受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加之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最终使毛泽东从温和的现代自由主义者转向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共同意志"是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提出这一概念,是在上帝退出人间之后,为政治共同体寻求新的合法性来源.就此而言,"共同意志"必须永远存在且永远正确.但卢梭又为"共同意志"设定了前提条件,即其生成必须依赖于多数个体的参与.而且,共同意志强迫个体意志时,必须遵循理性或合法程序.更为重要的是,"共同意志"自身不能参与政治运作,政治运作需要由其授权的政治体(政府)来执行."共同意志"的作用,主要在于授权和监督政治体(政府)的执法.当然,为了保证政治体有能力执法,卢梭也赋予了政治体以独立意志和力量.由此可见,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虽然"共同意志"是最高权威,但在政治实践层面上,个体、人民和政府是应该相互制衡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本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展拓深化的发展过程,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影响中国政治统治几千年,并继续发生影响.毛泽东以人民民主专政的方法基本上解决了其内在矛盾,但不够彻底;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的基础上,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又一次超越;江泽民在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主张,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较为彻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来自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物质生活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仅指"他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使他对其当时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这一"疑问"的解决不是在他得出第一个研究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之后,而是在他得到"总的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后.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张謇曾以他的"大生"实业系统名噪江南,成为东南首屈一指的实业家,然而张謇不仅是一个实业家,而且也是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家.他起初追随翁同和,以"翁门六子"的身份参予帝后党争,成为帝党骨干,后来又在立宪运动中击鼓鸣号,成为立宪派的首领之一.武昌起义后,他又转向共和.成为近代政治舞台上一个复杂多变的重要人物.本文试就张謇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5):11-27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神圣的时代,他通过灌输毛泽东思想,"再造新人",建立了一个地上的天国——人民公社;邓小平时代是世俗时代,其世俗性在于改革开放对毛泽东个人意志的解构以及个体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而对市民社会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之后是国家意识的再度觉醒时代,国家意识的觉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国家意识主导的理性时代。生活的此岸性和彼岸性是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界限,在神圣世界,人们生存于理想中,而且理想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而在世俗世界,人们却不得不生存于现实之中,生活在此岸中。神圣时代到世俗时代到国家意识的觉醒,其内在是正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诗语和他的政治学说在审美理想和实践风范上有着难以分剖的内在联系。他的诗语不仅形象、灵动和优美、雄强地展示着他政治美学的内涵,而且更深刻地透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涵。“鲲鹏”这一诗化美学具象作为毛泽东权威意志的诗学基调,始终雄劲灵动地贯穿在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线索之中。在毛泽东理性和情感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鲲鹏”这一艺术美学具象,所蕴含的有关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学全新的审美经验和感受,是准确进入和把握毛泽东乃至中国革命的情感史和理性史的一把神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伟大的。在他生前,人们这样评价他;在他逝世后,人们仍然这样评价他。一个领袖人物,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歌颂他的伟大这是寻常之事;在他去世之后,人们仍然公认他是伟大的,这就不是寻常之事了;尤其是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转向”之中,葛兰西的文化政治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这可以从“葛兰西主义”一词的流行得到证明.无论是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还是英国的新左派以及后马克思主义思潮,都或高或低地举起了“葛兰西主义”的理论旗帜.尽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学并没有一个既成的完整体系,但还是可以在他有关文化问题的众多论述中找出一个明晰的文化政治逻辑,即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变革的基础性作用.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是以他的实践哲学为基础的,或者说是以他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为基础的.鉴于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历史现实,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从政治经济学转到了文化政治学,并由此而建构起了一种为当代各种新左派运动所采纳的文化政治理论范式.他所引领的“文化转向”集中代表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者 ,毛泽东、邓小平从未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看作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早在 5 0年代中后期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转向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际 ,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 ,以苏为鉴 ,及时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 ,并作了艰苦探索与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 ,对政治体制改革倾注了大量精力 ,为我党开拓了一条基本成形的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本文拟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作一回顾与反思。一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毛泽东虽然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却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