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恒科 《天府新论》2002,(4):93-93
环境经济学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的分支。资源的节约或者说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活动效率或者说投入与产出的核算 ,从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将之运用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中 ,就形成了区别于其它经济学的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到 2 0世纪 70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环境经济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 ,尤其是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为对象的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还是一块有待开拓的领域。最近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杜受祜研究…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搞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建立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评价制度和投入保障机制,运用价格、税收杠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培育良好的人口环境,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3.
周婷  邓玲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37-139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单靠财政投入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在同一区域内共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必须坚持政府干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金融市场为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4.
《重庆社会科学》2005,(3):112-112
(批准号:01BJY031 项目负责人:王锡桐)该成果根据长江上游在维系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当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的目标是:最大的绿色覆盖、最小的水土流失、最优的水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集,主要的对策是开展长江上游五大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和五个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五大工程是:水土保持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发展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五个重点地区是:长江源头区、云南金沙江流域、贵州乌江流域、四川盆地和三…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良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近年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屡屡被提及,我们探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探究如何保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有多元角色参与其中,公众是最接近而且是最具动员基础的角色之一.长江上游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屏障建设是国家顶层环境保护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梳理其现状、路径、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趋势,有助于促进整个环保体系与思维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雷起荃 《天府新论》2004,(2):F003-F003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国家“十五计划”更进一步明确了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陇海 -以兰新线经济带与南贵昆经济区。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明确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索与实践》一书 (解洪 ,王小刚主编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3年 1月出版 ) ,总结了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做法 ,对关系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何宇 《天府新论》2001,(6):15-17
四川省达州市地处长江上游最大支流嘉陵江流域,保护达州市生态环境,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既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长江上游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文章探析了达州市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9.
当前,生态经济学的某些研究领域已显现出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陈旧框架同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经济学实际上长期忽视了对"演化"属性的关注,并在研究中排斥制度因素。鉴于此,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应当重视对"演化"和"制度"的关注,这将催生一门新学科——演化生态经济学。它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优势,对中国这样生态—经济矛盾突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科学哲学的角度.在对主流经济学研究纲领解析的基础上,指出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生态维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对此.经济学家们通过科学哲学发展理念的贯穿和提升,进一步设计整合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形成新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研究纲领继承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精华,并且努力弥补其生态缺憾。发展并运用生态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江水系横贯我国东西,环境状况影响着半个中国.长江上游地区近年来的生态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就是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基于环境服务的使用支付理念而设计的生态有偿服务机制,为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对该机制的分析,能够从中获得有益于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果  王淑芳 《东岳论丛》2005,26(2):95-97
作为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学科最重要的有三 :生态计量经济学、生态制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经济学理论因受其所研究对象——市场经济的制约,只重视“经济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之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因而,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缺陷是无根性:只见经济不见自然,脱离自然生态系统之根;只见经济人不见伦理人,脱离生存伦理的根基。这些根本缺陷使其误导工业经济、市场经济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了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危机,需要对其进行根本超越,确立与新的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新方向:生态计量经济学——在整体上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要扣除对自然污染破坏的代价或成本,主张“自然资本”消耗最小化;生态制度经济学——从根本上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必须超越完全竞争市场的私有化的思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应是一种和谐地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基础;生态伦理学——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主体-客体-主体”一体共在的规范,其核心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主体间(当代、代际)外在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平等的一体共生的社会正义法则。  相似文献   

14.
保护和建设甘肃草原绿色生态屏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作为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就在于具有生态廊道功能.甘肃的主要自然生态问题均集中在草原地区,如草原退化与荒漠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在这里,保护好草原,建设好这一生态廊道,不仅对甘肃自身,而且对西北乃至全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府新论》2003,(1):128-128
《退耕还林 (草 )补偿问题的公共经济学分析———来自长江上游的报告》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杨明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 0 0 0年青年项目《长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中农户利益补偿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2 0 0 2年 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国内学术界首次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退耕还林还草利益补偿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将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引入到退耕还林还草利益补偿分析之中。提出的创新性政策建议对于保护农户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利益、调动农民参与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建立良好…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90年皮尔斯(Pearce)和图奈(Turner)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中,把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理解为人造资本,与之相对应,又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新概念,但没有对其作明确的界定。1993年,皮尔斯提出用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人力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皮尔斯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层次低,并受脆弱生态环境的制约,面临着严峻的“环发”矛盾。在反贫困背景下,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立足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优势,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实施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产品的市场化,形成环境保护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文明是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文明形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传统经济学对于“资源诅咒”的研究重点是富裕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机理,关注经济增长却忽视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归纳总结传统经济学对“资源诅咒”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对生态资源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研究中的思想、系统观点、生态功能及生态资源价值和生态能力等方面与传统经济学分析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清晰地解析“资源诅咒”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