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6):18-23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大量有关反腐倡廉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其中,对腐败危害的"生死论"与反腐的"从严论"的基本认识;坚持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相结合的"两手抓"的基本做法;坚持采取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两个靠"的重要手段;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的"两个监督"的反腐倡廉路径等,对于推进当前反腐倡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邓小平同志的反腐倡廉观点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反腐倡廉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在其纵向的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其理论的内在关联上是一脉相承的。当前要加强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理性认知,认真实践邓小平同志反腐倡廉思想,促进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接到电话的时候,染朵正在听收音机里的"午后红茶"节目.主持人叫小刀,声音清新,充满阳光味儿.染朵第一次听到这个声音就不由自主地迷上了.每天午后1:30她会准时坐在收音机前,她喜欢在被声音浸染的空气里靠在床上认真地写信.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凝练而具有音乐关的语言形式.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声音的轻重来体现,而汉语诗歌的节奏则主要是靠音调及声音长度来体现,轻重之分并不明显.其次,英语诗歌的抑扬变化丰富,生动而有个性;汉语诗歌的平仄则比较整齐而有规律.英汉诗歌的节奏与音韵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做更深一步的挖掘,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学、对比语言学等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4.
"听"是唯一与人的生命相始终的感觉,汉语中的"听"有时候也指涉听觉之外的其他感知。声音的发生与生命繁衍有密切联系,国人在涉及两性关系时常用声音譬喻。声音的转瞬即逝要求接受者集中注意力,人类听觉的相对"迟钝"反而有利于增强思维的专注和想象的活跃。听觉往往比视觉更能触动情感,人类沟通之所以会从视觉符号(手势)向听觉符号(语言)演化,原因在于后者更有利于较大范围内的全天候沟通。说话者的声音被别人和自己同时听见,这种"不求助于任何外在性"的内部传导使得能指与所指完全不隔,声音因此成为一种最为"接近"自我意识的透明存在。声音传递的"点对面"格局,赋予"被听"之人某种特殊地位,听觉沟通对人类社会架构的"塑形"作用体现于此。母系社会转型为父系社会之后,以往处于"被听"位置的女性开始转向"被看",这是她们顺应男权社会的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5.
播音员所使用的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简单的念文字 ,而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在播音艺术中 ,语言形象的创造要靠播音员自觉地去运用各种声音技巧 ,而声音虚实变化的恰当运用则是其美学价值的表现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布鲁姆看来,"憎恨学派"将价值论置于文学自身之上,正是这些持文化研究观念的"憎恨学派"使文学在今天失去了原有的强力,是他们正在戕害着文学经典.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今世界,坚持审美批评立场的布鲁姆的确给我们一种英雄主义的感觉.事实上,布鲁姆所谓的"憎恨学派"们进行的文化研究从根本上并不与他所坚持的审美批评相悖,双方的基本观念不同,指向不同,对待文学经典的态度也不同,因此,布鲁姆与"憎恨学派"如同站在不同擂台上的对手,无法做到真正的交锋.而文化研究与审美批评二者应该是互补的,至少对于文学研究而言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邹再金 《南方论刊》2015,(1):10-12,66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好声音"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及实践两个层面作回应。"中国好声音"的三个维度是出类拔萃、群众积极参与、经得实践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旋律,真理与价值统一、具广泛群众基础以及实践中越唱越响这三大特性是使它成为"中国好声音"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8.
显著性和可视性是商标获准注册的要件,有些国家和地区已通过法律修订或司法解释等手段,确认了声音商标的可注册性.特别的声音标志本身具有"显著性",普通的声音标志可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声音商标的内涵可通过图形、文字描述和其他手段表达出来,能满足注册商标的"可视性"要求.声音商标注册已成国际趋势,申请在中国注册的外国商标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中国应该承认声音商标的可注册性.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1):25-30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公众演讲曾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启蒙民众形式而得到广泛实践。然而,除了作为"启蒙的声音"之外,公众演讲的意义还具有更为复杂、多元的可能。本文通过对来自德国、日本、美国三地不同的演讲实践与演讲话语的讨论,展现演讲在不同文化语境与历史脉络中所呈现出的多种面向,及其与身体、情感、共同体意识、国族危机、民主政治、教育体制、市民社会等重要论题之间的深切关联。以此为参照,我们或许可以重新聆听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演讲实践,从"启蒙的声音"走向"声音的启蒙"。  相似文献   

10.
李自国 《江汉论坛》2012,(2):119-123
《红高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标志着莫言小说叙述视角的创新:一方面,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叙述声音进行历史想象,故事内人物"我父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历史,这既对先辈传奇人生及其意义做出了不同的经验处理,又让抗日故事与爱情故事交错展开,凸显先辈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叙述者"我"的现实与叙述焦点"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互交错,建构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旅心》和《红纱灯》是穆木天和冯乃超旅日生涯的结晶,不仅情感特征更多地带上了日本"物哀"色彩,而且在朦胧幽玄的情调,对自然界声色的高度敏感,对音乐美的探索以及其象征主义中包孕浓厚的唯美色彩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于日本文化的广泛吸收与交融。  相似文献   

12.
李文静 《兰州学刊》2011,(5):135-138
Croft(2001)所创立的激进构式语法,将构式扩大到了语言的所有层面,同时以功能—类型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语法构式跨语言的差异性和历时演变等问题。文章重点介绍激进构式语法对语态范畴的分析,试图从中获得启发,以最终促进汉语语态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苗幼卿 《阴山学刊》2009,22(5):52-57,61
爬山调系内蒙古西部区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山歌类歌种,是劳动人民尽情抒发情怀的心声。爬山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简朴,形象生动,特别是比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基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曲调也异常丰富,有四百余首,与唱词一样,属于上下句结构,系两乐句的单乐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电视也在多元化媒介生态大环境下,进入本土化时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只能走本土化营销道路,依托民生新闻和咨询服务等类节目形态,形成自己的地域和文化优势。其本土化趋势和基本策略具体有三个方面,即新媒介生态下城市电视的本土化应对,城市电视本土化要在地缘文化、媒介理念和传播语态等三方面实现突破,城市电视本土化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是电视与新媒体的功能、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15.
真假声结合在男高音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琦 《云梦学刊》2001,22(3):96-99
在声乐教学中,男高音的训练重点应放在真假声结合上,从歌唱的实践中和声乐的发展状况来看,真声、假声、真假声结合这三种发声方法,其中真假声结合的发声其运用比纯真声或单一的假声的歌唱发声要优越得多,便利得多.真假声能否结合得自然平稳、运用得自如恰当,是取决于男高音能否获得最完美的声音状态的关键.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轻声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评判难点之一。测试员在评判时,要把握普通话轻声词的范畴;掌握轻声读音失误类型及评判原则;根据是否具有辨义作用,区分对待“朗读”、“说话”中轻声读音错误的扣分归属。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通过巩固心理契约关系促进员工建言行为已成为重要议题。但目前有关心理契约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还相对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整合。基于此,文章系统梳理了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划分和度量方法,对心理契约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述评。文章进一步探究了心理契约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变量和路径等角度构建了心理契约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综合模型。对于未来的研究,一是可以拓宽不同主体关系中心理契约对建言行为的作用机理,二是进一步丰富心理契约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三是细分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不同心理契约类型,四是依托我国文化背景开发本土化的心理契约量表。  相似文献   

18.
郭婷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58-159
本文从认知语法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被动语态形成的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说话人同一性鉴定中最常见的问题在于不能获得足够充足的语音样本,从而导致鉴定工作不能顺利展开、鉴定难度增大、工作量增多,甚至无法满足委托人的鉴定请求。如何获得充足的语音样本是声纹鉴定业务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将语音录制分为两大阶段——隐性录制阶段与公开录制阶段,在两大阶段的录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语音样本采集面临的客观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击破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获得充足的语音样本。  相似文献   

20.
教师嗓音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是主要依靠口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职业嗓音工作者,嗓音是教师完成职业任务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形象传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患嗓音病的比例居高不下,嗓音病不仅影响了教师口语的表达效果,降低了教学的效率,还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目前,我国对教师嗓音的研究十分薄弱,不利于教师嗓音问题的解决。为了教师职业的科学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教师嗓音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