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随之产生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次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以期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问题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分析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留守生活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遭遇,过什么样的留守生活决定了他们生命和生活的状态和质量,留守生活是我们考察和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视角和维度.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消费生活和闲暇生活构成.对陕西省宝鸡地区7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情感呈现陌生化倾向,学业成绩不良现象普遍,也容易成为同学欺负对象等,而且,不同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对江苏省宿迁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家庭情感缺位、监护状态令人担忧、学习状态不容乐观等,认为在农村建立寄宿学校是解决好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一种有效尝试.寄宿学校弥补了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培养了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感恩意识,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目前,河南省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约达254万,数量居全国之冠。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互助、学业发展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探讨了河南省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不同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道德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教养方式--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寄宿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同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道德的成长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成长问题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优化现有帮扶体系,生成全面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研究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探索实现长效化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为了有效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运作有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以河南省农村普通中学的184名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98名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173名非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特点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差异不显著;(2)在依恋系统内部,农村留守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质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父亲、朋友和照顾者(只针对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而对父亲、朋友和照顾者间的依恋质量差异不显著;(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及其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天等县在国际援助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在全县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各方力量组成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与图示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描述了阜新市妇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建议.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更好解决,需要由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男性为主的候鸟式的迁徙流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分离式家庭,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及其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远滞后于对农民工、流动妇女、留守儿童的研究.由叶敬忠、吴惠芳等在历时两年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基础上著就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系统、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该书不仅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窗户,而且为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城流动的影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留守儿童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及交往、心理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学校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公共政策方面,生态系统发展观视野下的留守儿童等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十几年的研究表现出成果大幅增长、内容多样、重视量化分析等主要特征,但也存在着研究对象的操作定义不准确、研究假设有片面性、研究方法有局限性、研究的理论反思有待深入以及研究仅限于横向比较等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理论反思和国际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强化家庭功能,外出父母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笔者在河南省西华县采访时,不少乡亲都告诉笔者,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了农村。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的缺失,普遍出现了性格缺陷、心理问题甚至违法犯罪行为。针对这些问题,要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制度并建立起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比较广泛,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产物,其家庭环境的缺失引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被称为潜在的问题儿童,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对其特殊性,以及引发问题的根源性有一个认识。即,首先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各层次的需要看我们作为一个人的需要,然后,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现实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从生理上缺乏型的需要到心理上成长型的需要,在一一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这就造就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而留守女童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一半以上。在福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留守女童已经占相当高比例,她们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农村弱势学生群体。然而已有的研究视角常常忽略留守女童及其问题的特殊性。因此,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女孩的抽样调查,对留守女孩的教育环境、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教育等问题及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力图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女孩问题所在,并试图提出有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之相伴的是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4700万农村留守妇女和4500万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这一庞大的留守群体是弱势的农村人口中更加弱势的一部分。布迪厄曾指出,面对社会大众的苦难,社会科学若不想变成社会巫术,就必须深入生活,传达底层的声音。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留守人口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中国农业大学从2004年起围绕农村留守人口群体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行动,其中包括在全国5个省13个农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给外出父母写信活动,以及在全国5个省选择150名留守儿童连续3年记录其生活现实的生活史研究活动。为此,本刊组编如下数篇学术随笔,对留守儿童书信和生活史记录作出初步思考和分析。我们希望这些感性层面的思考能引起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开展进一步的理性学术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留守人口现象及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