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文章通过采集2010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消费支出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规模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等两个因素影响;在综合消费支出中,部分西部地区近年消费支出水平位居前列,高于大部分中部地区;在个别地区的消费支出中,衣着支出增加并不一定就是气候原因,还可能是时尚等元素导致.因此,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征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省际消费差距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水平的增长率。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城镇居民省际消费差距不断增长?各影响因素对省际消费差异的贡献如何?本文采用"反事实假说"构造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政府行为、消费习惯、对外贸易等的"反事实"省际消费增长率,并以此测算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城镇居民内部消费差距的贡献度。研究结论是,省际间的地区经济差异、收入差异是省际消费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3.
广东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多阶模型方法研究了2007年广东省11市7县的1600户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城市之间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解释这些差异,文章纳入地区平均收入水平(GMI)和住房价格(HP)两个场景变量.实证研究表明,这两个场景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跨地区变异的解释程度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相关数据,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对分收入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差异进行了总量比较、结构比较和趋势分析;对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颖  张伟进 《统计与决策》2017,(10):128-131
文章探讨了通货膨胀及收入水平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差异影响的问题.误差修正模型表明通货膨胀差异和收入水平差异对总消费水平有正向作用,但同时会拉大城乡间的消费差距.分位数协整回归模型显示通货膨胀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但对城镇居民具有财富效应.而且,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6.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全国各地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出现巨大差异.面对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研究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了解目前全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区域性消费特征,为地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有针对性地开拓消费市场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的"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5年)"的八项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地区差异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半参数估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1993-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半参数模型,对信息消费的恩格尔曲线、总消费支出和价格指数对信息消费支出份额的边际影响进行了非参数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仅对农村信息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而居民受教育水平、居民总消费支出以及价格水平均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居民总消费支出和价格水平变量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边际影响均存在一个极大值水平;价格水平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负效应要大于总消费支出对信息消费支出的正效用,而城镇居民信息消费中没有表现出这一特征。通过控制价格水平、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可以缩小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将习惯偏好引入传统的AIDS模型,进一步纳入退休冲击变量,构建了拓展的动态LA/AIDS模型。随后按照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全国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区,基于2003—2014年中国26个省城镇居民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习惯形成、退休冲击对中国不同收入等级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用FE-IV估计法对相应的静态模型进行估计。实证结果表明:(1)各收入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均显示出了显著的习惯形成特征,惯性最强的是食品消费支出份额,惯性最小的是家庭设备。(2)退休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在中等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显著,而在低收入地区不显著。在控制了习惯形成效应后,退休冲击对消费支出份额的影响程度均变小了。  相似文献   

9.
何辉  尹音频 《统计研究》2009,26(6):23-28
 本文通过所构建的居民消费效用函数模型,得到利息税率调整引起居民人均消费的变化量,并利用中国1985—2007年的数据估计出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调整利息税率对我国人均消费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第二,调整利息税率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影响的效应不同:提高利息税率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而降低利息税率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第三,城镇居民消费时间偏好、储蓄效用因子大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时间偏好和储蓄效用因子。  相似文献   

10.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框架下,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能源供给升级、能源消费转型、技术创新、环境可持续、政策效力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能源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能源绿色发展水平,探讨了空间分布差异的变化趋势,从能源供需角度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绿色发展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整体水平较低,但地区间差异逐渐缩小。中西部与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持续下降,尽快缩小地区间差异是提升中国能源绿色发展能力的关键。地区间能源和用能需求逆向分布格局有所打破,能源供给差异逐步缩小,而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则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化石能源富集地区能源绿色发展动力多源于供给侧的推动,而东部地区则更多来自技术创新和能源消费侧的牵引。空间格局上,研究期内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为中心的“高高”扩散效应聚集区和由广东形成的“高低”极化集聚区。因此,各地区需要重视能源绿色发展尚不充分的现实,在供需平衡发展的路径下积极缩小区域间差异,加速推进能源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俊文 《统计研究》2012,29(10):59-63
本文运用离差指标来测度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并将离差平方之和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使得能够测算总体差异的地区构成;将离差绝对值之和分解为各影响因素贡献份额,使得能够找出影响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引起的,其中地区内部差异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人均资本存量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及东中西部梯度开发的区域特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对中国城乡以及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进行差异性研究能够揭示许多政策意义上的事实。借鉴Dynan提出的具有习惯形成的生命周期消费模型,一方面,结合状态空间模型求解出各时点上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参数,实证结果揭示了城乡居民习惯形成的变化路径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另一方面,结合面板数据模型求解出东中西部居民的习惯形成参数,揭示了中国居民消费习惯形成所具有的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习惯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现期与预期收入水平以及市场化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国31省市(区)相关的公共教育消费数据,对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公共教育消费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异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公共教育消费总体差异呈现"W"型趋势,并且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交替成为公共教育消费差异的主导部分,区域内差异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相对于人口数而言,经济发展对公共教育消费具有更大的影响;全国公共教育消费收敛性检验显示,公共教育消费具有明显的δ-收敛,但β-收敛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环境约束的基础上,运用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和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结果表明:环境约束对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2000-2008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69%,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大西北、东北、长江中游、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和大西南;应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治理力度,在考虑区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强化对政府和企业的双重激励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十一五”各省区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历史序列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能源消耗的“学习曲线”,运用30个省区1990-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万元产值能耗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而逐步下降的能源学习曲线,并分析并计算了“十一五”期间不同省区万元产值的节能潜力和在全国总节能目标中的分担率。结果显示:(1)山西、甘肃以及贵州等省区的万元产值的节能潜力较大,而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等省区较小;(2)结合各省区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耗,山东、山西、河北、辽宁等能耗大省和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强省节能贡献大分担率高,而海南等省区,由于经济规模小而节能贡献相对较小,从而给出我国“十一五”期间万元产值节能潜力和节能贡献分担率的地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泰尔指数的能源消耗与GDP增长协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泰尔指数分别从东、中、西部和省域方面实证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耗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且是由各区域间不同工业化程度造成.从全国29个省区划分的高、中、低能耗区看,同类别能耗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性,经济增长、人口因素和能源价格对高、中、低能耗地区能源需求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合理安排能源消耗需要同时考虑人口增长和能源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框架下,综合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和非期望产出,构建一种新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超效率DEA能效评价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大部分的省份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节能方面,各省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以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两种作用关系为着眼点,研究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与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体而言,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但就不同区域而言,这两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熊晓琳 《统计研究》2008,25(12):42-45
 本文通过改造Keynes宏观经济理论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加工贸易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积极和显著的影响,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加工贸易活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我们还发现,消费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了投资因素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