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毛诗正义》是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统一了南、北经学的分歧,对传统《诗》学研究作了大胆的解构,用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诗》,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文化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阐释方法上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启发。透过《毛诗正义》本体,尤其是对《诗》中关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学人类学等的阐释,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初唐孔颖达主持编撰的<毛诗正义>①具有集大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编撰征引了自汉魏以来以迄初唐的学术著作292种.<毛诗正义>引书彰显着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从取材看,以经史为主,无门户之见;从宗旨看,以服务政治为根本目的,即使是引用文学典籍,亦不违此,甚至不惜牺牲对诗的审美观照;从方法看,运用礼学、训诂和谶纬解释经义.所有这些,决定了<毛诗正义>文本的经学特征,这是现代<诗>学研究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诗>是<焦氏易林>文体与文辞的主要来源.作为齐诗遗说的<易林>,是研究汉代<诗>学演变发展的重要文献;而通过对其文辞名物的考释,有利于佐证毛诗故训,从而正确解读毛诗.<易林>吸收了<周易>卦爻辞言简意赅及<诗>四言韵语的特点,发展成为精炼的四言短体诗.这种独特的创新文体,是汉代经学对文学渗透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毛宣国 《云梦学刊》2008,29(4):73-78
<毛诗>的"比兴"说<诗>,构成"比兴"诗学理论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哲人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心态,又是汉人政治人伦精神之体现.<毛诗>的"比兴"说<诗>,以"兴"为重点,蕴涵着双重意味,一是以"兴"为喻,重"比兴"的美刺讽谕、教化功能,一是将"兴"解释为"起",重"兴"的生命感发功能,这对后世诗学将"比兴"作为诗的最基本的阐释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秀英 《学术论坛》2008,31(3):174-177
通过考察先秦旧典中的逸诗及其与今传<毛诗>的关系,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诗>传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诗>传本.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推知<诗>传本的不同也应是逸诗出现的原因之一.将这一思考进一步推向深入,可得如下结论:今传<毛诗>应非孔子整理之定本,而更有可能是先秦时期某一学派传<诗>所用的教本.  相似文献   

6.
运用互文性理论,以<晚唐诗>为文本研究对象,揭示互文性的学科化势在必行,提出文学批评的两类互文:原形互文性和变形互文性.互文性理论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解读有着一定的阐释力,且启发古典文学研究法的阅读诗学的建立,意在提供中国古典诗歌阐释的别样视角.  相似文献   

7.
汉代四家<诗>皆为专门之学,其中<韩诗><毛诗>采用汉代经派命名的一般做法,以创始人姓氏命名;<鲁诗><齐诗>以创始人故国命名,与人们对"齐学"、"鲁学"的认识有关,有尊崇的意味.<汉书·楚元王传>所说申公自号<鲁诗>是一种追述.三家<诗>之命名应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之后,为创始人弟子所命.<毛诗>之名亦当为毛公后学所命,且因三家各自命名而为.  相似文献   

8.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9.
杨隽 《北方论丛》2005,(6):11-14
诗乐舞一体是文学发生时期的重要特征.<乐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的乐论,系统地阐释了音乐的发生,音乐的作用及美学境界诸问题,其关于音乐的重要观点与儒家诗论一脉相承,孔子的"兴观群怨"思想对<乐记>的影响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观"是儒家对<诗>之功能的经典阐释,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家在时代语境下运用"观"之诗学理论建构起了自己的小说观念,以适应小说传播的需要.志怪小说观念建构根植于儒家尚"学"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1.
<关雎>一诗在<论语>、<孔子诗论>及汉初的<韩诗外传>、<毛诗故训传>、<韩诗薛君章句>中都有出现,各书给予了不同的解说.对此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关雎>一诗在儒家的传诗体系中,讲解内容逐渐儒学义理化,基于切实情感体验的诗学逐渐消失,代之以儒家经义的渲染和宣扬,在风格上则表现出由平实、引申到夸张、渲染,甚至带有玄幻色彩.这正是儒家诗学经典化策略之一,是对<诗经>传解所作的经学化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三体唐诗>、<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和<唐诗选>等中国的唐诗选本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知识阶层和出版界人士根据日本人学习汉诗以及商业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日本化的种种阐释和重新建构,使日本汉诗演变成为一种既符合中国诗歌的既定规范,又与日本人审美情趣逐渐接近的特殊文体,为汉诗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6月,刘明华先生主持的项目成果<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以下简称<阐释>)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蕴含着清晰而又浓郁的文化意识,著者以自由灵动、充盈和充满悟性的方式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毛诗和引诗关系的探讨,揭示了它们共同的源头,即原生态的音乐性,并阐释毛诗在传播过程中被“断章取义”的泛社会化倾向,最终说明引诗对毛诗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通过对社会契约的纯粹理论假设式利用,建构了一个正义论体系.但是,其理论自身的不融贯及其所表现出的康德气质,旋即遭到了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外的各种批评.这促成了罗尔斯在<正义论>后的一系列论文和<政治自由主义>中,对其早期理论进行重新诠释、修缮并建构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笔者认为,在<正义论>之后,罗尔斯的一系列理论变异,呈现出了一种从康德到实用主义的转向,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思想的比较研究对这种转向给予探讨和说明,并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东方主义批判是萨义穗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支点之一,萨氏通过其<东方学>阐释了实质上作为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成果的东方及东方主义概念,表现了作者一定程度上的对东方世界历史与现状的真诚情感.它对中国学界积极而冷静地参与当前陷阱密布、冲突不断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交流与文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礼经建筑空间的元叙事技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化典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化典籍的叙事技巧成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文本叙事的元叙事技巧,二者共享同一叙事规范.本文提出古代礼经的三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建筑空间叙事运用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叙事技巧,礼经的建筑空间叙事采用间架设计结构、系统描述的总-分程序和起源叙事的返始描写.这些技巧启发了古代跨学科空间叙事理论用建筑概念"间架"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概念,影响了文学从总叙到分叙的叙事模式,形成从起源讲故事的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的元叙事手法转化为文学叙事技巧并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18.
赵晓虎 《理论界》2009,(5):176-177
王向峰撰写的<<手稿>的美学解读>是一部从美学角度系统深刻地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专著,它对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全书整体呈现出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作者对美学之谜的不解求解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9.
诗史互证是我国诗歌阐释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包括以史证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3个方面.诗史互证的正式提出是在明清时期,但对于诗与史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两汉,"诗即史"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典籍之中,"以史释诗"就是这种观念在文学阐释中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虽然"诗即史"观念存在,但"诗缘情"更得到张扬与肯定;唐宋时期,诗与史进一步结合出现"诗史说",在文学阐释中以诗为史的倾向突出;明清时期,钱谦益提出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标志着"诗"与"史"关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有清一代阐释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与史的关系的探讨,既是中国古代阐释学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强调"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指出"比较"首先应了解被比较事物的各个方面,要尊重被比较者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强调"比较"不仅能增加新的知识,而且能"互相印证",重新估定价值.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跨越诗学、美学、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著作.他以中国文论为背景,对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论"、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的阐释和分析提供了以西方文论解读中国文学的颇有启发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