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告诉我要杀谁>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杰作之一.作品中人物的流亡以对第一世界大都市的幻灭而告终,流亡者从中认识到自身的真实处境.通过呈现流亡者的困境--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作品揭示了前殖民地人民对原宗主国的模仿心态,反映了前殖民地国家独立后本土的文化和精神贫瘠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对原宗主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5.
奈保尔的作品以其深切的社会关注引发世人注目。在“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引用了许多印度和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涉及印度人的英语印度文学、英国人描写印度文学和印度本土语言文学。运用文学作品参与他对印度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印度社会的关切,对殖民统治的否定,也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小说家奈保尔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关注也成为其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作品《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论出发,通过剖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深刻感知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文化身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身份的边缘性,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同时,奈保尔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表达自我的"杂糅式"的边缘性文体。  相似文献   

8.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9.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背景中,奈保尔笔下的模仿不再只是一种殖民策略,其中更蕴含着对强势文化的背离倾向。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模仿与背离构成了一对矛盾,最终在对立和博弈中指向个体的独立与自由。《模仿者》中的辛格一直为文化上的"无家可归"感所困扰,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错位造成了他文化身份的模糊以及自我认知的障碍。文章以小说的故事时间为序,分析辛格对其文化身份的追寻之路,从自觉模仿到拒绝模仿,最终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辛格的转变反映了奈保尔笔下的模仿不再只是一种殖民策略,更蕴含着对强势文化的背离。这种背离展现了作者对殖民地人民文化身份的思考,具有文化寻根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空间并非只存在于外部,空间还存在于外部与自身发生关系处.空间转移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抵达之谜》中,空间转移使奈保尔遭遇了焦虑、困惑和身份的迷失.另一方面,空间转移的经历反过来让奈保尔可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他所涉足的世界,使他能够重构西方与东方的形象.在这种重构中,奈保尔被抑制的心灵得以释放.奈保尔通过探索生与死的问题以达到对人生的彻悟.此时,他的心结,他的那种关于自己身份的问题便消解了.  相似文献   

12.
从流散批评视角出发,对奈保尔早期成功作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先天的文化断奶以及后天的寻根失败,揭示出因殖民统治而产生的"流散他者"在面对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中的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3.
在<米格尔街>与<灵异推拿师>两部最早创作的作品中,奈保尔以20世纪上半期特立尼达下层百姓为主角,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殖民统治下岛民的原质生存状态和岛内众多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同时,作者对于特立尼达本土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乃至西方文明的态度也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初步的显现.这两部作品虽稍显稚嫩,却为他中后期的创作奠定了语言、结构和情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借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矛盾、杂糅概念,文章对《非洲的假面剧》进行了文本细读,认为奈保尔在该作品中突破了东方主义中西方与第三世界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书写了一个杂糅的、矛盾的非洲形象,反映出殖民时代结束以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虽然奈保尔宣称他遵循自己的直觉旨在描写真实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英国作家,奈保尔摆脱不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奈保尔仍以西方的视角凝视第三世界,殖民思想仍然左右着他笔下的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6.
2001年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后殖民作家、V.S.奈保尔是“英国移民文学的三雄”之一,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题”的重复,而其中重复最多的一个主题是“模仿”。在一些后殖民理论家,如霍米·巴巴看来,体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状态是模仿;模仿指的是当地人对于殖民者的一种效仿,但是这种效仿却并不完全一致。它内含嘲弄和变形,殖民话语因此变得面目不清;模仿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于殖民话语的尊重,但在实践上却戏弄了殖民者的自恋和权威。巴巴认为模仿只是一种伪装。而不是和谐;它通过部分重复、部分颠覆的混杂,威胁了殖民主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V.S.奈保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久发表了《浮生》。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虚构小说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表现了主人公威利生活的虚无,身处宗主国的文化无力感,对文化身份无根的困惑。但与之前小说不同的是,奈保尔试图通过主人公威利告诉我们,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努力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找上述等问题的答案,他试图要给自己的精神流亡生活找到一个圆满的归宿,但最终失败了,所以,流亡知识分子要想获得文化无根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生是很艰难的,小说中,威利的前半生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8.
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 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撕裂、造就和定义的人,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他也是“被写的”。奈保尔的故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撤离后的前殖民地人民的故事,其内涵已远超出文学。  相似文献   

19.
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奈保尔处女作《灵异推拿师》可以发现,主人公甘涅沙作为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后代,在宗主国的文化压制下,逐渐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其运用书写的精神奴役、对其岳父的经济压制、改写其原有的姓名等方式,异化为帝国代言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20.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费尔迪南和因达尔,在后殖民时代背景下,他们为消解身份困境、寻找文化认同做出了方向迥异的尝试,但最终都走向失败,这些失败的尝试折射出奈保尔对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探索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