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与贵州农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贵州农村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有诸多源于自身的障碍。其封闭的环境、落后的教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严重制约了贵州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城市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 ,将城市化和贵州农村地区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结合 ,通过城市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引入 ,加速贵州农村地区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 ,探索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一、婚姻与社会流动 婚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婚姻作为人类两性结合基本方式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婚姻不仅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解决种的繁衍的问题,而且与人们的社会政治地位、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密切相关。通过结婚,一个人可以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所以,婚姻就成为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的制度、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这就必须弄清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初期的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之下 ,人们产生了对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群体的偏见和误解 ,认为农民文化传统是落后的 ,是导致农村落后的根源 ,必须被取代。对此本文提出了质疑 ,历史实践表明 ,完全取代农村文化传统是不可能的 ,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绝不仅是农村传统和农民的保守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思想和行为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要 ,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四川农村商品经济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是中国近代史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由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社会变迁,史学界似乎还未给予更多注意。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变迁明显的时期,四川作为内地的大省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就这一时期四川农村的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迁作一初步考察,期望能为全国范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5.
1934年后,主力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陆续西迁,农村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川黔、陕甘宁等西部地区。西迁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文章重点考察农村革命中心倾斜及时空转换的基本原因,探讨此次社会流动与陕甘宁边区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变迁诸层面,概括其社会变迁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以货物、资本、人口为主要介质的跨境流动和境内流动发生了重要变化,整个流动变迁过程可分为流动初期(1978—1990年)、流动中期(1991—2000年)、快速流动期(2001—2019年)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而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与人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变化是我国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清代鲁西北地区农民在人口压力和天灾频仍的双重困难下,积极应对,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实现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转型,然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小农生活水平下降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艰辛引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时也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与农村青年的婚姻困境孙月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不断渗透,农民的婚姻观念也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农村的长期封闭,特别是转型期的文化动荡,新的价值体系并未在农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范围内发生的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是我国人口流动进程中产生的特殊婚姻迁移模式。其发生的机制复杂多样。从人口流动引发的选择结婚对象的空间范围发生的巨大变化、追求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得到年青人的普遍认同、外出务工经商的未婚青年男女正处在婚恋的最佳时期、农村女性婚姻自主意识增强、外出务工期间的艰难生存状态、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逐步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代交通与通讯的便捷、婚姻自由权和女性的权益得到保护、户籍制度变革等方面分析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法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所谓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系指社会结构的布局的变化,或社会格局的转换.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体社会结构的因果网络的相对稳定性遭到破坏.具体而言,构成社会复合体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表意整合制度(教育是表意整合制度的—种)形成了一种因果循环的社会耦合系统,一旦这个系统的某个亚结构出现了功能异化现象,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整个社会出现动荡.从此看来,从某一个子系统(例如教育)入手,研究它与整体社会结构的转换即社会变迁的关系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系指社会结构的布局的变化,或社会格局的转换。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体社会结构的因果网络的相对稳定性遭到破坏。具体而言,构成社会复合体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表意整合制度(教育是表意整合制度的一种)形成了一种因果循环的社会耦合系统,一旦这个系统的某个亚结构出现了功能异化现象,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整个社会出现动荡。从此看来,从某一个子系统(例如教育)入手,研究它与整体社会结构的转换即社会变迁的关系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治统治、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满足农民和乡村干部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组织动员、师资筹备、经费管理等方面对农民教育进行组织管理,历经了农民教育的顺利起锚、中途纠偏和农民教育运动化三个发展轨迹,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农民教育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挫折,究其原因,既有对农民教育认识、宣传、实际操作上的偏差与失误,又有政策、行动上的教育“跃进”;既有对运动式教育认识的不足,又有因季节、经济等条件导致的教育工作的间断。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迅速转型,农村原有的婚姻价值模式及其观念受到了激烈的冲击,充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一个全新的乡村社会婚姻模式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借助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基本方法,从婚姻观念的和谐,婚姻制度的和谐,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达成良性互动三个层面入手,提出一个宏观的农村理想婚姻观的理论构架,促进农村理想婚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子女婚姻安排是农村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它融入了父母对子女在未来能够为父母提供必要保障的考虑 ,因此 ,父母通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子女的婚姻。与此同时 ,传统的孝道观念也促使子女本人在选择个人婚姻行为时 ,考虑到自己对父母能够也应该提供的保障程度。文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揭示了父母对男娶或者女嫁情况下的子女婚姻安排上所发生的影响 ;同时认为 ,作为特殊的婚姻模式———男嫁女娶模式 ,则对农村老年人口保障的意义更大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机会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对河北省满城县黄龙寺村婚姻状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现代婚姻法制在调整农民婚姻行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传统婚姻习俗对农民婚姻行为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作者论述了目前农村婚姻行为中传统礼俗与现代法制并存的局面以及相互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分析了买卖婚姻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的研究较少从婚姻伦理的角度进行探讨。基于实地调研,从婚姻伦理变迁的视角分析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的原因。研究发现:其一是社会性价值的衰弱。部分农民从过去的"要脸"变为现在的"不要脸"。社会性价值的弱化减少了离婚的外在约束力。其二是本体性价值的衰弱。过去农民是为了他人(家庭和子女)而活,现在则是为了自己而活。本体性价值的衰弱减弱了农民维系婚姻的动力。其三是农民的行动取向发生了从"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个体本位的行动取向不利于婚姻关系的维系。其四是农民的消费观念也相应地从"禁欲主义"转变为"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容易使农民夫妻对婚姻产生失望,进而危及婚姻的稳定。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的婚姻伦理发生了变迁。婚姻伦理的变迁不仅减弱了农民离婚的障碍,还弱化了农民维系婚姻的动力,增强了农民走出婚姻围城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李文安 《南都学坛》2007,27(2):112-115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和谐之处就是农村各方面的滞后,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则影响社会和谐,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尖锐对立,都对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了严峻挑战和极大风险。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遇到的各种问题,重视和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化解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步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