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萧绎所著《金楼子》一书,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之过去的寥落,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集中于《金楼子》的成书时间;《金楼子》的价值;以及该书中传达的萧绎的文学观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
先说萧绎的绘画作品,《南史·梁元帝纪》称:“帝工书善画,自图宣尼像,为之赞而书之,人称三绝。”萧绎自己也说:“臣簿领余暇,窃爱丹青。云台之像,终为仿佛,宣室之图,更难议拟。”(《谢上画蒙敕褒赏启》)关于萧绎的书法作品,除《南史》提到的宣尼像赞外,还有《上东宫古迹启》和《金楼子·聚书》篇所载他于东林寺智表法师处写得的“二五”法书,但俱已失传,现在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具体材料可供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存东晋南朝梁元帝萧绎所撰《金楼子》,以清鲍廷博所刻知不足斋本为最善,萧绎的不少占决实例见于该书《自序篇》。经由对萧绎占筮实例的分析,可以一窥以萧绎为代表的南朝梁皇室好易、研易,以及受周易思想影响的情况,探知萧绎痴迷周易之缘由,进而全面诠释萧绎的周易情结。  相似文献   

4.
南朝萧绎所著《金楼子》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从校雠学角度来看,历代诸家著录为此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依据;迄今所见的《金楼子》众版本有优劣之分,其中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最善;此书现在仍存在一些讹误,有待方家进行校勘、整理。  相似文献   

5.
《梁书》不载《金楼子》考--兼论《梁书》编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子书,但却不载于《梁书*元帝本纪》.其原因恐有三一是《金楼子》成书时正遇梁末战乱,姚察撰《梁史》时所据"国史旧文"本无记载;二是江陵亡陷,《金楼子》被西魏于谨大军掠至长安而入秘阁,姚察不得见;三是姚思廉续补时恐因唐太宗之故,而不得载《金楼子》于《梁书》.  相似文献   

6.
还在本世纪初,刘师培就已经发现萧绎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萧绎的代表作《金楼子》列为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国文学教材所必须参考的文献之一,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他又多次征引萧绎的理论观点来证明南朝文学的发展规律。之后,鲁迅、黄侃、范文澜、郭绍虞等人都对萧绎的文学思想进行过研究。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萧绎的文笔之辩上,尚未顾及到其他方面,因此很难看出萧绎文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实际上,萧绎的文学思想虽然博  相似文献   

7.
南朝梁元帝萧绎博综群书,多才多艺,著述词章,多行于世,展现了南朝梁贵族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崇文的风气.其一生著述近四十种,然多散佚,今存《金楼子》六卷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鲍廷博知不足斋本为最善.此书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和文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梁代文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中萧纲和萧绎代表趋新派.但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看法,认为萧绎应该更接近以萧统为代表的折衷派.这种说法,出于对一些基本文献的误解和萧绎创作风格的忽视.从根本意义上说,萧绎应属于以宫体为创作方向的趋新派.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官书《天情道理书》中,对太平天国首义诸王的籍贯均有明确记述,唯独对西王萧朝贵的籍贯记载很笼统,说:“西王僻处山隅。”似难下断语。萧朝贵的籍贯,向来有说武宣人,有说桂平人。《李秀成自述》说他“武宜卢陆峒人氏”,《武宣县志》也说“邑(武宣)之东乡花雷人,传说或云桐岭人”,“后移居(桂平)紫荆平隘山与杨秀清比邻。”《桂平县志》也说:“萧朝贵原籍武宣,移居邑(桂平)之宣二里平隘山”。县志说法基本一致。清方的《平定粤匪纪略》也说:“萧朝贵,武宣人,亦家于桂平。”以上记载,均说明萧朝贵祖  相似文献   

10.
从范晔、颜延之、刘勰到萧绎以来,文、笔之分逐渐发展起三条基本原则。其中只有萧绎提出了完整的三原则,所谓:“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认为语言文采、诗言声韵与审美怡情功能,是文的文章体类与笔相区别的三种特征,无此,皆可谓笔。萧绎明确认为,文就是诗:“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这等于说便于为诗者谓之文,所以:“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在范、颜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与《生绡剪》第十二回的对比,发现两者在情节、人物遭遇等方面颇多类似之处,两者讽刺手法的运用也很相似,都反映了清代康乾之世的科举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社会心态。因此两者创作思路与创作技巧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小说相似类型研究的一个例证,也可见《生绡剪》第十二回或对吴敬梓创作"范进中举"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古籍对于伊水正源的记述含糊不清,今伊河与古代伊水多有混淆。对《水经注》、乾隆《嵩县志》等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古代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认为小河为伊水正源,迟至清代今伊河为伊水正源的看法被逐渐接受。据上结论,《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清《河南》所绘伊水正源有误。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学角度对《小尔雅》的成篇时代、作者及其与《孔丛子》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尔雅》最早成书于秦汉之际,最早的作者为孔鲋,其后此书历汉、魏、晋又经后人增益、改定。《小尔雅》对《孔丛子》而言,最早于秦汉之际被附于《孔丛子》,魏晋之前被辑出单行。后人以为其先单行后被采入《孔丛子》,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4.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许多金代文人的诗文著作。给我们了解金代文坛实际情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补撰的几种金代《艺文志》,都是以《中州集》作家小传为基本材料来源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自先秦到唐初的《诗经》阅读情况,认为《诗经》之文本意义有一个从阅读的文本向文本的阅读的转化,《毛诗正义》则为这种转化作了总结。先秦之时,当《诗》成为独立的阅读文本时,只具有词汇的意义;两汉的章句经学注意到《诗经》的语言形式,但是,四家诗同为阐明圣人之意,严守师法之授,故其差异,不过是阅读的“版本”不同而已;魏晋以后的《诗经》阅读,注重诗情文理,人自立说,表现出注重文本的特色;唐之《毛诗正义》受到魏晋诗学的影响,解说《诗序》、毛传、郑笺的孔疏,因注重文理而表现了一定的文本意识,披露了小序与诗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部钦定的著作,又一次使《诗经》的阅读回到“版本”阅读的底线,从而表明,《诗》只要是被作为经学的读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7.
薛论道是明代中期的散曲家,其散曲集《林石逸兴》存小令一千首,题材内容广泛,不仅描绘了军旅生活,而且反映出了明代中期的历史特征。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豪放沉郁风格,做出改变当时曲坛创作状况的努力。对其创作成就,历来重视程度不够。对其作品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概括,公正地评价他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引起研究界对其创作特征和创作成就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姑臧房是唐代皇室的远支,学界对其韶支系的校补集中在蒨之支系和行之支系,但有所缺漏,可据最新出土墓志资料加以增补:蓓之支系的义璹、义琛、义璋、义珙、义瑛、义琰、义琏各房均可补入子孙姓名及所任职官,行之支系的补入工作则主要集中在亨房和童房;姑臧房虔支系的校补工作在其子喚、晧、晓三人子孙中进行,喚支系的裒房、晧支系的仕操房、晓支系的玄运房、玄父房、玄挺房均可补入子孙姓名及职官.  相似文献   

19.
明初的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50年,身居宰辅之位19年,又在成化、弘治间主持文柄,确乎是当时政坛、文坛的泰斗人物。然因武宗继位之初宠信阉竖刘瑾,导致刘瑾专权四年有余,在此期间李东阳身为朝廷重臣,既未能及时铲除权奸,又未能及时急流勇退,于是有人指责他“依阿”刘瑾,有人指责他贪恋禄位,自然也有人为他鸣不平。这样,关于李东阳的人品问题也就成了一桩讼案。实际上李东阳是个淡薄名利、为官清正、人品正直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