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教师感知的组织支持与给予高校组织类似回报的情感体验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心理契约决定下的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这一过程的实现机理为:积极心理契约的形成强化了高校教师的"组织成员"角色,形成"用组织的身份来定义自己"的观念,进而产生具有"角色外"特征的组织公民行为,即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在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下促生了其组织公民行为.基于来自9所大学的570份样本的检验结果证实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三者间关系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正> 依据社会学的观点,每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的整体结构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的平衡和运动,就是通过人们的角色化行为而实现的。角色行为具有主体性,其内容和历史价值与文化心理结构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一“角色”这一概念在其创始人——美国学者米德那里,主要是强调自我与一般他人的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米德认为,自我是在自己对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扮演他人的角色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陈刚  王卿 《学术研究》2023,(2):51-57+177-178
以豆瓣小组中的“癌症日记—2017”和知乎的“癌症日记”为研究对象,以“能动性”概念为视角,聚焦癌症患者及家属在网络社区中的疾病经验的能动性书写和自我叙事,有助于分析其具有的个体自主性和社会交互性特征,以及意义生产和自我认同的建构。面对癌症疾痛和身体风险,病患透过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叙事思考疾病与身体、生命及社会的关系,以能动性叙事重建自我认同,并以自我叙事为媒介在网络社群中获得社会支持,进一步凸显网络对病人或家属的赋权效果。  相似文献   

4.
欧文·戈夫曼创新性地将“戏剧比拟”观点引入社会互动的研究之中,运用符号语言解读人们在“前台”与“后台”等场景区隔下日常生活的形象陈列。消费作为横跨公共与私人两大空间的一类交换行为,其逻辑某种层面上也遵循着戈夫曼所描述的“剧场化社会”规则,继而相应延伸出四类消费者角色及实践表征。即象征型消费中,以展示者角色呈现台前自我整饰的仿效化与神秘化;诉情型消费中,以认同者角色传递幕后语境下的真实化本我;工具型消费中,以理性者角色实现资源分配效用最大化;补救型消费中,针对越轨者角色的前期行动失范进行二次保护。在此之上,探究各类消费角色的成因,有助于不同消费导向的个(群)体寻找到贴合自身阶段性需求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合宜性"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宜性”是亚当·斯密一个具有独特话语意义的词汇,是对人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的伦理尺度。人类社会以“合宜性”为标准,通过“公正的旁观者”对他人和自我行为的道德评价来维系整个社会在伦理观念中的“一致的估价”,从而调和利己主义与同情心的矛盾,实现“自我赞同”向具有合宜性的“社会赞同”的过渡。“合宜性”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有着深刻的个体自我伦理、社会经济伦理以及生态环境伦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间隔两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考察求职行为、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是否影响就业,意在探讨大学生就业的预测因子。结果发现,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和就业的预测效果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求职行为对求职满意度有显著效应,对社会支持有中介作用,但对自我效能和求职满意度却没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求职和就业辅导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司法行为的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监督是规制司法行为的外在力量司法行为是国家审判权的外化表现,是审判人员在个案中的职务行为。“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和诉讼正当程序要求,司法行为必须合法、公正、文明。尽管法律对司法行为有具体的程序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能绝对保障司法行为不偏离正义的轨道。审判人员是双重人格的载体,一方面履行审判职能,将国家法律运用于个案的处理,体现其特定社会角色本质;另一方面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有自我利益要求,主观偏好和情绪偏向等,具有个性本质。审判人员既受规则和理性的支配,又受自身独立的利益要求制约。因此,…  相似文献   

8.
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学者一般都沿用西方社会学界对这一概念加以解释,说这个概念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分相一致和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分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当今我国诸多社会学著作中,介绍社会角色或角色理论时,又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演员在戏剧中扮演某个角色作为例子。简而言之,即人们都接受了“人生如戏”的观念。好像从来也没有人问过:这是否完全符合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角色观念与西方有无区别?便急匆匆地以这解释中国社会,乃至于解释中国传统伦理及传统社会现象了。  相似文献   

9.
角色,本是戏剧、电影名词,指剧本中的人物。这个名词,先是被社会心理学借用了来,认为个人(自我)是各种角色的总和,它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后来社会学又用人们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任务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经常的交往关系。每个人都随时随地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某些角色,通过这些角色,  相似文献   

10.
“自己人”视野下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分自己人与外人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同样体现出这种特点。在不同社会支持类别下,农民工社会支持及其行为选择具有情境化特点,即他们在不同社会情境影响下表现出关系化、类别化双重特性。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考虑中国人人际互动中的心理特征,即对自己人与外人的区分,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高校教师的法定权利,这一法定权利的享有与行使是关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问题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教师参与"的内涵与外延上都存在原则性纷争。"教授治校论"者认为高校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管理权的范围应该涉及全校事务;"教授治学论"者则主张将高校教师的管理权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其他事务不予干涉。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现代大学理念,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实行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这应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持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多采用奖惩性模式,最大弊端是发展与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外在利益挂钩,很少与教师的内在素质提升相联系,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较高主体意识和社会威望的群体,对其发展与评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的约束与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引导、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不断提升其内在素质,实现自我价值。鉴于此,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模式,应该逐步由注重外在利益的奖惩性向注重内在素质的发展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所服务的对象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这一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学高”更要“德高”.如今大部分青年教师重“学”而轻“德”,在高校青年教师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后,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和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青年教师自身不思进取,二是环境不理想,三是这方面制度不完善.这一现状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工作,更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是重点,社会舆论是补充.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忠"和"清"。但对于伯夷之"清",孟子却又持着正反两个观点来对待,即正面的伯夷之"廉"和反面的伯夷之"隘"。"隘"是孟子对伯夷批判的地方,"廉"是孟子对伯夷最为欣赏之处,而"百世之师"则是孟子在"廉"的基础上对伯夷的最终概括。  相似文献   

15.
组织认同对工作卷入产生关键作用,不同的教师群体,组织认同对工作卷入的影响不尽相同。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考察了高校教师组织认同对工作卷入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运用分组回归分析了教师身份属性对组织认同——工作卷入关系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责任。根据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体系的三个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如下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的管理;对社会用户实行"按需服务";依托信息资源,开展知识服务,并且建立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知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7.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中赋予大学的使命责任。首先,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三心四能",而且还能实现"五个结合",即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结合、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结合、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结合、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结合、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结合。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核心和关键。再次,坚守"教师主体,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前提。要确立"教师主体"地位,就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彰显教师个性、加强教育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方面。实践"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重点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推行课程实施大纲制度来建立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由于在"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有效解决师范教育存在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问题,因此,导致教师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先天不足。对教师教育改革缺乏"从实求知"的论证,体现在理论准备不充分,对现实又没有调查全面,使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弯路上前行,突出表现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水土不服""说做不一"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四维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生源质量、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20.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