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在完成了出生性别比新理论的创立之后,又对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指出出生性别比在排除性别选择条件下,是很少受社会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指标。同时提醒人们,出生性别比不是专门度量性别偏好强弱的指标,出生性别比偏高与生育率下降速度无相关关系,并认为,生男生女是性别之分,不是质与量之分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马-冯-陈模型为定性基础,认为一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生育水平的影响。当无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主要通过改变不同孩次占出生人口比例的方式影响出生性别比;当有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既影响不同孩次占总出生人口的比例,又影响不同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从而对总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对于没有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行为的人口,生育水平变化是引起出生性别比波动的主要原因。有性别选择行为时,生育水平变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较小,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性别比异常的主要原因。监测以"曾生子女孩次和性别次序"为条件划分的人群,可以有效而便捷地判断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孩次性别递进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孩次性别递进分析方法,使用1990年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抽样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就1990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经显示了生育性别干预的特征,2000年以来纯女户生育性别比升高到190以上,纯男户生育性别比下降到90以下。2005年纯女户的偏男倾向依然非常明显,生育第一孩的性别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人为干预现象。正是由于对生育第一孩的性别比的直接干预,才促使了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和高孩次生育性别比及高孩次生育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意识和现代观念中,子女性别偏好,尤其是男孩偏好,从东亚、南亚,到中东以及北非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这是许多国家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文化基础。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孩子几乎是满足期望的子女性别结构的唯一手段。当今世界,无论是自愿的或是非自愿的生育率下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特征,少生孩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伴随现代避孕、胎儿性别鉴定、人工流产等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人们满足既要少生,又要实现理想的子女性别结构提供了手段,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人工流产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如韩国、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台湾、香港等。中国自1980年代就出现了出生性别比偏高且持续上升的现象,有大量中外文献从社会、经济、文化、生育、死亡、统计等因素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历程、程度和原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争论,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观点: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人工流产是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导因素。但是,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对这个问题尚缺乏深入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在对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出生性别比进行多种方法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程度、特点、原因和性别选择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出生顺序与性别次序别性别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顺序与性别次序别性别比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久盛不衰的关注热点。本期除发表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一文外,特别将该课题组根据研究的需要,对1988年中国2...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之间,由溺杀女婴现象引起的过高女婴死亡率导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逐渐使较高的出生性别比下降,并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的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实际上是保持在正常范围的上限值,即107左右。“男孩即止规则”(有选择性的在生育了男孩后终止生育),以及一些可以孕前选择以改变怀孕时的出生性别比和产前性别选择的传统方法,都使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出生1生别比开始日益偏离正常水平,实质上是在家庭规模缩小和现代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任务。2000~2010年间,在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湖北省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比"五普"下降了4.01个单位值,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本期开始,我们聚焦湖北省生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邀请湖北省人口计生委主任杨云彦介绍湖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经验及思路,并分期刊登部分地市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性别价值观与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综合分析模型对我国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展开专门研究。认为性别选择性生育是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直接原因;性别价值观是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但是农民的性别价值观有其现实的合法基础,调适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农民的现实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9.
出生性别比偏高且逐渐走高是中国过去近30年最显著的人口结构变化之一,对于"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生性别比"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在努力探索,也一直在争论。本文从微观行为主体的生育决策出发,试图理顺性别偏好、生育政策和性别选择技术可及性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考察不同生育政策背景下微观决策主体的生育行为,通过构建概率模型考察不同生育政策下的无选择生育和有选择生育的出生性别比,从理论上分析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观家计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评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如果存在性别偏好且生育选择技术可及,计划生育政策确实会影响生育行为,造成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具有性别倾向的一孩半生育政策反而加剧第二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问题;政策实施的严格程度显著影响出生性别比;生育性别选择的成功概率越高,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越严重。最后就生育政策的调整思路及如何有效地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利用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1%原始数据,研究与出生性别比相关的几个问题,结果表明,外来妇女生育对广东省出生性别比失调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出生性别比失衡主要是受现行生育政策下的"生育空间狭小"与人们强烈"性别偏好"的双重挤压,是通过性别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导致城乡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是不完全相同的.由于"文化滞后",在现行生育政策条件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化发展并不必然促使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各种人口现象在八十年代间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这一方法分析这一时期福建省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1.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的性别比变动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幅度不大。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里口福建省总人口为30,048,275人,其中男性15,434,048人,占51.56%,女性14,614,227入,占4864%,人D性别比为10561。这一数字与“三普”福建总人口性别比105.92相比略有下降,也低于全国“四普”…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松柏  崔宇 《西北人口》2009,30(1):87-89,93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新生耍儿性别比高于正常值上限,而且呈持续升高趋势。2005年出生婴儿性别比创历史新高,高于全国水平,分孩次出生婴儿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升高,城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低于镇和农村。对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倡导社会性别公正,将社会性别意识蚋入决策主流,逆步消除性别偏好。倡导“生男生女一样好”。承认生育的社会价值,建立健全社会补偿制度,依靠利益导向方面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支持。转变社会风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刘爽 《人口研究》2005,29(3):2-10
在对国内外"性别偏好"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2001年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计算育龄妇女最后一个孩子的性别比、按已有孩子性别的胎次递进比以及分析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结构的家庭状况和妇女所生孩子的活产及存活情况等,考察了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行为的基本状况与特征,强调生育"性别偏好"及其相应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是作用于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背后的关键性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麻城、广水、安陆三市总出生性别比升高呈现出的特征:一孩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或略微高些,但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比超高,而二孩出生性别比超高是总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政策内二孩生育存在严重男孩性别选择行为;贫困农民家庭是选择性男孩生育的主要群体;性别选择最容易在农村流出育龄人群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农民家庭多重生育需求、男孩偏好、生育性别选择,这些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变量,以及胎儿性别鉴定与人工终止妊娠易获得性和现行生育政策的“挤压”效应等,是造成调查地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对国内外出生性别比现有文献进行了反复研究,开发了有关抽样调查数据,最后突破了国内外一直将出生性别比视为独立随机事件的基础理论,首次创立了出生性别比为条件随机事件的基础理论,同时构建了马冯陈(MFC)数学模型,在首次给出孩次性别次序别出生性别比集中趋势理论值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出若干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摆出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事实.从理论和实践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社会危害性,阐述了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如何完善刑事立法提出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宁晋县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人口大县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问题,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于2011年启动了"倡导民俗变革,推进性别平等"行动计划。经过几年的实施推进,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逐年回落的势头,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19.
闽台人口比较初探(续)──闽台人口性别比的对比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闽台两省人曰性别比的发展对比及两岸通婚的透析1.两省性别比的比较根据福建与台湾目前各自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两省人口性别比直接对比如下:从对比中可见处于祖国大陆人口一部分的福建人口的性别比40余年来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上浮动于106—107上下。而1949年以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与祖国大陆完全隔绝的台湾人口性别比则有极大的不同,1969年至1994年处在一个失调向正常缓缓下降的过程。而1949年至1969年尽管在统计数字上的显示相当平稳,浮动于105—106之间,但这一数字由于撇开了军队在营人数三十七、八万人(陈永山,1990)而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余干县始终把保持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放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领导、宣传、服务、管理、打击,五措并举,严厉打击选择胎儿性别和终止妊娠的不法行为,性别比逐年下降,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