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俗品格:建国初期文学的一种解读视角王伟通俗是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种与“雅”相对应的审美品格,它与通俗文学、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又有范畴和功能的区别.通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门类而存在;通俗化、大众化则往往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规范;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种“通俗文学”的流派兴起,迅速而广泛地占领了文学出版刊物的大部分市场,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如何评价通俗文学的作品?为什么通俗文学勃然兴起?应该怎样对待当前的通俗文学?对此,不少同志各持不同的意见。现简略地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的通俗文学的评价: 有些同志说当前流行的通俗文学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学”,“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文学运动重要的一翼”。“它已培养出一种新的、社会化的对通俗文学的审美心理,一种新的大众化的阅读欣赏趣味、并对我们整个文学审美趋向发生着影响”,“是我国社会生活从动荡转向国泰民安的一个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学运动进入正常的、全方位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如果纯文学生产是以独创性为特征的"创作",那么通俗文学生产则是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制作"。通俗文学生产是一种为市场消费而进行的生产,受到商品交换逻辑的支配,受到现代社会的大众群体需求的制约,这是导致通俗文学生产成为"制作"的原因。通俗文学生产的特征为计划性、标准化、复制性。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传播时代,商品经济和技术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整个社会状况的变化,文学世界内便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通俗文学开始取得了某种经典文学所不具备的强大优势,这一优势是由通俗文学中的侦探小说等的广泛影响显现出来的。其中英国著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凭借其侦探小说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成为通俗文学在传播时代成功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5.
通俗文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存在和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雅俗之分”的比较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审美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证通俗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存在.以求通俗文学能够获得理论上的关照和文化上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被誉为阳春白雪的纯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商品经济的大潮和正在转型的社会形态改变着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加剧了人们审美心理的世俗化,那些急功近利的、直观的、轻松或消遣的娱乐形式大受青睐;需要沉思的、追求意义的东西倍受冷遇,因此纯文学的生计日蹙也是必然的现象。然而,文学并非没有热点,在纯文学走向低谷的同时,通俗文学却占尽风流。通俗文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追求娱乐、闲适、消遣的欲望,使其拥有各个阶层、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群。通俗文学“通”到车站码头、工棚田头,“…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初,作为纯文学对应物的通俗文学悄悄地从纯文学中分蘖而出,并在中国文坛上扎下根来。经过几次通俗文学的热潮之后,通俗文学的发展开始趋于平缓,分出层次。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无不是局限于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理论家们把视野集中于文学作用的高层次上,没有把眼光投向或不屑于投向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殊不知文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低层次的需要而萌生,向高层次发展的。这就造成了文学作品对思想性、艺术性的追求和通俗性、娱乐性的失落,最终导致了那些来自于民间的文学不再属于民间,而不得不由通俗文学来填补  相似文献   

8.
“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会议讨论了古今通俗文学演变的学科建设、理论界定、雅俗关系等问题,多种题材、文本小说戏曲的具体演变。中国古代文学通俗化进程的特征规律。现当代通俗文学的通俗性等现代性特征,以及通俗文学研究在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众审美文化生命力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审美文化生命力探源王旭晓“大众审美丈化”这个词,尽管它的边缘尚很模糊,但一般都认为它指电视录像、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电脑图画、卡拉OK、广告艺术、时装表演、小品剧、通俗文学等审美文化类型,它们与“高雅”文化、“严肃”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具有...  相似文献   

10.
由“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构成的庄子“言意之论”,是建立在“体道”基础上的。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无偏颇,但揭示了审美创造与欣赏的内在规律,丰富了我国古典美学理论,对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和特征的形成有导源启流之功  相似文献   

11.
香港文学既不象有些人所说的“等同通俗文学”,也不象有些人所说的“不包括通俗文学”,事实上是既有高雅文学,又有通俗文学。之所以会产生等同通俗文学的说法,这与香港文坛几次大规模的通俗文学火爆不无关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分析,通俗文学热现象的产生,读者是至关重要的。通俗文学的消遣娱乐性、情节的离奇性,正与读者的心理期待相吻合,而现实的经济基础又是通俗文学崛起的直接动力。同时通俗文华的发展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那就是高雅与通俗相互借鉴,在双方互动中求得文学创作的新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从产生过程、引起美感的因素、情感表现形式和欣赏活动中意识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与现实生活中一般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审美情趣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广告作为一种艺术存在 ,其审美功能的体现必然受到传统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审美情趣 ,深深地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其所体现出来的四大特征 ,给广告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并赋予了我国现代广告鲜明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孙丽华《三言》、《二拍》是民间说话与文人小说相融合而产生的通俗文学杰作。以往对它们的评论研究侧重于对它们的社会思想内容的体认,这种片面的批评方法阻碍了人们对《三言》和《二拍》作为通俗文学的基本属性的认识,自然也无法达...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社会基础,长期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通俗文学的社会基础是市民阶层,甚至直接称之为市民文学;另一种认为通俗文学的社会基础是平民阶层。这两种理解长期存在,市民文学提法占据上风。然而市民文学理论体系来自欧洲,在中国运用有生硬牵强之处,平民文学观念体系更适合中国国情。实际上平民与市民两种体系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支持互相依存的互补关系。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与平民阶层的发展壮大,也是同步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民俗文化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族民俗文化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苏仁先民俗作为已往历史活动的成果,作为民族审美的创造物,它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行进的,自然便成了民族审美的特定对象。事实上,民族审美的功能几乎全部都由民族民俗承担起来。民俗既然是一种蕴含着美的创造物,就必然包含着一种民...  相似文献   

17.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   

18.
论文艺的审美功用胡家祥文艺从社会的机体上产生,担当了特殊的角色,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艺的功用就是审美功用;其它社会功用都统一于审美功用。所谓“统一”,其实就是“包容”;把审美作为其它社会功用的“中介”或“基础”等等说法,都是将它作为一种抽象物...  相似文献   

19.
通俗文学发展到明代吸引了更多的丈人参与创作.接受精英教育的文人创作必然有雅化的倾向,而创作通俗文学又迫使其靠近大众审美需求.前人谈俗与雅主要从故事内容及语言风格两方面讨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人如何实现自我的表达,如何在创作中掺入民间信仰的因素,以及俗与雅之间的矛盾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