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农村生活往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题材.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等。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农村生活的画面无处不在。《故乡》、《社戏》、《春蚕》、《秋收》、《残冬》、《暴风骤雨》、《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从鲁迅、茅盾到周立波、柳斌、路遥等等.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始终被许多有深刻思想见地的作家关注着。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知识分子的总体形象,是“破落户子弟”,而衰弱和痛苦则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的形成,既与大变动的时代有关,也与儒家思想有关。鲁迅写出知识分子的衰弱和痛苦,同写出农民的质朴和愚昧一样,都是对“国民的魂灵”的深刻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晏斌散文随笔》可以说是对鲁迅开辟的体验底层的传统的继承和对当今文学背弃这一传统的反拨。这部散文集的大部分 ,用作者自已的话说 ,是“以我所熟悉的故乡那个小村庄为观照物 ,以村庄上的种种人和事为写作对象 ,叙述其在极左桎梏下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及其在新旧交替阶段的流变和转化” ,“用文学的形式 ,去热烈地歌颂 ,去猛烈地摒弃”。我们真得感谢作者这份诚挚的底层关怀。极“左”路线笼罩下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 ,不再如贺敬之所“放声歌唱”的那么富有诗意。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去叩问和反思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对于农民命运的反…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有鲁迅的影子,这影子就是鲁迅的文学传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人格,鲁迅的精神。鲁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关注着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也都关心中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鲁迅是面向世界的,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奉行拿来主义,新时期文学也是面向世界的,“拿来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闪闪发光。面对鲁迅,新时期文学缺少的是自觉的启蒙精神、独立的人格精神和现实的批判精神。新时期文学应该把鲁迅的这三种精神作为自己的导向、标尺和座右铭,不断实现自我新发展和新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五四时期这一短暂的文学繁荣景观中,涌现了诸多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方法。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小说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核、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审美意象而为世人瞩目。鲁迅先生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旧中国的妇女是这病态社会的不幸者中之尤为不幸者,她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精神与肉体均倍受摧残、踩路,且为生存而痛苦地挣扎着。鲁迅先生为揭出社会的病根,解救妇女子水火,对妇女的生活处境及命运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研究,满怀同…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战斗的!”这句鲁迅的名言,出自他为叶紫小说集《丰收》所写的序。叶紫(1912—1939),是我国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丰收》等作品,以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炽热的阶级感情,塑造了奋起参加革命斗争的一代新农民形象,对我国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发展,做了新的开拓。所以,很快在国内产生影响。鲁迅在序文中称赞“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都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最近,《新文学史料》第五辑刊载了陈若海的《叶紫生平琐记》(访叶紫亲属的友人),使  相似文献   

7.
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的“序言”中指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这时期最大的收获之一,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鲁迅是中国小说和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拓荒者。把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放在“五四”新文化革命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对我们深刻了解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旗手”和他对研究我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功绩,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在那风雨如磐、鹰犬四伏的岁月,他非常热情地翻译并介绍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他曾译过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爱罗先珂童话集》,及普列汉诺夫的早期著作《艺术论》等大量作品;创办《译文》杂志,翻译并印行了两本《城外小说集》。他的译作达三百万字之多。鲁迅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的目的,通过翻译来唤醒和激发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同时,鲁迅认为中国文学如果“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来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5,(6):47-51
鲁迅是越南读者熟悉的作家,他的作品被从多个角度理解、分析,他对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贡献得到了越南文学研究界的广泛认同,有不少来华留学的越南学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在越南的鲁迅研究。20世纪20、30年代鲁迅在越南文学文化中出现,50、60年代中越关系最友好时期,越南需要一股强烈的革命精神,出现鲁迅作品翻译热。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心和贫穷农民生活的关心、鲁迅作品中充满影响力的精神话语,体现出一种爱国、反封建、改造国民性思想,充满喜怒哀乐的心情,越南读者能从中找到积极性的关于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农民精神生活的、作者精神的话语。这使鲁迅作品20世纪50、60年代受到越南文学研究界、越南读者热烈欢迎的重要原因,鲁迅作品的精神话语也成为越南读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引进·选择·创造·输出——王蒙与苏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把苏俄文学称作中国人民和作家的“导师和朋友”,我国的中老年一代作家,大多深受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的影响。王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祸福与共 纵观王蒙的小说、散文、评论和讲话所提示的线索,大体可以这样说,在过去的五十年中,王蒙的理想、事业、成就、命运、前途,始终和苏俄文学结着不解之缘。 少年王蒙即接触苏俄文学。一九四六年和地下党建立联系后,更把《铁流》、《钢铁是  相似文献   

11.
鲁迅“用功很猛”的习佛时段在抄写《法显传》后戛然而止,意味着鲁迅的佛学修习最终从发起信心的尝试又回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因缘层面。鲁迅所抄写的两部佛典的作者都对律戒十分重视,《法显传》中记载的佛陀生活遗迹所显示的佛陀人格,也在鲁迅人格生成中造就了一种深层的精神固结,这是理解鲁迅对大小乘佛教“先有”“偏见”的一条路径。鲁迅一生都在文学与历史的领域中穿越往来,推崇“疑”的精神和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得益于僧佑学者人格的浸润。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鲁迅既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又对他们“暂时做稳了奴隶”便心甘情愿地忍受压迫和役使的“奴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通过对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里,试就《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祝福》四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来进行一些分析。鲁迅这四篇小说取材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即在人们天真地以为赶跑了皇帝,  相似文献   

13.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遵命文学”是鲁迅肯定过的文学口号吗? 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有不少人曾对“遵命文学”津津乐道大做过文章。说鲁迅的小说是“遵命文学”,还称颂鲁迅是提倡写“遵命文学”的第一人。这样“遵命文学”一旦和鲁迅的名字相联系,就变成了“神物”,被宣传得震天响。什么鲁迅因“高歌”“遵命文学”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公开地自觉地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予以确立的典范。”什么写“遵命文学”是“鲁迅的战斗传统”,而“鲁迅这个传统也就成了‘五四’以来的最可宝贵的传统。”什么这种“‘听将令’的遵命文学”是与“转嫁到鲁迅身上的‘艺术的生命是  相似文献   

15.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是鲁迅对现代中国语境下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深刻反思,当代作家张承志的散文《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和《文学的“惜别”》是通过个人阅读经验即“把握”对鲁迅文化理念的精神阐释,在日本情结、批判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捍卫民间精神性信仰等方面都与鲁迅产生强烈共鸣。这种民族历史观照的“交集”,既包括张承志试图从鲁迅身上寻求知识分子立身的精神资源,延续之后的“再阐释”也表达了全球化过程中保存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话语。  相似文献   

16.
休士(Langston Hughes)是一位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1933年7月访问上海之前出版过诗集《犹太人的好衣服》《梦乡人》,长篇小说《不是没有笑的》。他反对种族歧视,同情民间疾苦,在文学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听说他自称见过鲁迅,但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均没有直接反映。1933年8月1日,《文学》杂志1卷2号在“批评”专栏刊登了“伍实”撰写的《休士在中国》一文,暗讽鲁迅、梅兰芳看不起黑人,因此没有像招待萧伯纳那样招待休士,也没有出席《文学》社、《现代》杂志社和《中外新闻》社为休士举办的招待会。为此,鲁迅在盛怒之下撰写了《给文学社信》,刊登…  相似文献   

17.
罗关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四期撰文指出,中国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理论主要有三种:周作人民俗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鲁迅文化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他们三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都是秉持振兴民族文化这一共同立场的。所不同的是周作人民俗学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建设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的关注;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民族政治前途,特别是农民命运的关怀;而鲁迅的文化学理论,则使他超越了单纯的风土描绘和对农民政治命运的展示,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鲁迅对作为启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①鲁迅投身于先驱们倡导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②。于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发表了“《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③。这清楚地说明,他是在“为人生”文学观指导下开始了新文学创作,而其创作又是“为人生”文学观的艺术体现;可以说,鲁迅是从理论主张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解决了新文学如何“为人生”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三十年代有位评论家说,“我们应当知道鲁迅是我国最早的乡土文艺家。……自从他创造了这一派文学以后,表现‘地方土彩’(Loclcolor)变成新文学界口头禅,乡土文学家也彬彬辈出,至今尚成为文坛一派势力。”(苏雪林《<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二十年代初有些作者开始注意到农村的题材,反映农民与妇女的疾苦,如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等等,但还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鲁迅《故乡》的发表,才真正开拓了“乡土文学”的新道路。1923年前后,就出现了一批乡土作家群:象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蹇先艾、斐文  相似文献   

20.
(一)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丰碑,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开创了纪传史体,为后世史家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