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文章就我国如何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教训问题,提出两点值得参考的建议:(一)日本工业化的基础不是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而是长期培养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因此,对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输入外国资本应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二)中国的现代化应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中国的面积比日本大,人口比日本多,如何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模式”的核心与政府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模式"是战后作为资本主义后进国的日本,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主导下的技术革新为核心,凭借以"市场失败论"为理论根据的政府干预,实行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最终实现高速追赶欧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日本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为确保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特别是推动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技术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日本模式"依然值得那些还处于追赶型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于战后日本产业技术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许多人都强调日本是如何引进技术的,并得出了如下模式:引进——改良——创新。就是说,日本在战后没有什么技术发明,而是采取购买外国的技术专利,再加以“日本式”的改良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因此它至多使技术更接近于生产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的确,40——70年代的世界主要技术发明大部分与日本人无缘(日本仅发明了高速列车——新干线),而在此期间却输入甲种技术18153件,乙种技术9,532件,为此支付了66.12亿美元。日本人也被贯以“模仿国”的称号。但是,“模仿”也是一种技术发展水平的体现。它表明日本人能够掌握先进技术,而且至关重要的是,日本人更比欧美等技术发明国懂得如何使先进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因此,本文认为对技术现代化起根本作用的是它的内部因素。它包括宏观的、微观的、政治的、经济等诸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日本科技立国战略的形成及其新发展  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制定于 80年代初期。它是战后日本科技战略的第二次战略选择 ,是考察战后日本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后以来 ,日本一直注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战后初期 ,日本在科技发展上远远落后于欧美 ,为了缩短与欧美之间的差距 ,日本利用“后进国”优势 ,积极推行独具特色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 ,大力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从而大大缩短了与欧美国家间的科技差距 ,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使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 80年代后 ,日…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对日本越来越重视,研究日本的人迅速增多.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了解日本如何从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缺乏的东方国家一跃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急于了解日本可怕的竞争力源于何处.过去,日本人眼睛总是盯着外国,对外国的一切都贪婪地吸收.现在日本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欧美发达国家不再是它仿效的样板,相反,它却成了被学习的榜样.但"经济动物"的谑称使日本人感到难堪.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最近几年日本越来越强调  相似文献   

6.
试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战后日本历史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经过十多年的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就进入高速发展中时期,尔后又出现了所谓“超热化”的高速增长,使日本很快地成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经济大国”。日本由一个后进的工业国发展成为同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经济大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但是,“技术立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针、国策,则有着一个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70年代初,当日本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百年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就展开了有关今后日本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技术立国”论就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尽管“技术立国”方针已被明确载入官方文件,但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8.
日本农业现代化起步,大体上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但从长期发展过程看,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战后二十年的事情,它与战前半个多世纪日本政府实施的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的改良有密切,关系。战后农业政策的历史渊源明治维新后,日本为建立可同欧美列强分庭抗礼的资产阶级国家,对幕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孕育在封建社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过程中,广州怎样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而这种作用又能使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以为,重要的是采取正确的战略。 研究和借鉴日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功经验 日本在战后用了约20年时间,就成功地赶上并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经济大国。这里面有国际机遇,如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日本的军事订货,给了日本经济以刺激。然而,这些都是外因,而且是短暂的。起经常性、根本性作用的是日本的内因,这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一般人都知道,日本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很活跃。进入1992年,日本已成为位于美国和英国之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世界第三大国。然而,这是日本实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之后的事。在此之前,日本却是引进世界跨国公司的主要国家之一,是借助世界跨国公司的推动力发展经济的国家。 日本在引进世界跨国公司的问题上有一个认识过程。本世纪50年代,日本为振兴经济,大量举借外债,但却严格控制外国直接投资。1950年至1959年,在日本所利用的外资中,举借外债占85%,而外  相似文献   

10.
振兴出口,是战后日本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方针。日本政府意识到,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要迅速改变其面貌,赶上欧美各国,必须通过进口大量的能源、资源,引进大量的现代化先进技术,而能源与资源的进口,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引进,则必需建立在出口大量工业产品,拥有大量外汇的基础之上。因此,从5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战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证实了这一战略的成功。在国际市场中,日本的产品占有越来越高的份额,日本进口贸易量占世界进口贸易量的比重,1950年为1、4%,而到1988年提高到9、9%;日本的出口贸易量占世界出口  相似文献   

11.
徐梅 《日本学刊》2005,(5):50-64
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在引入外资方面持谨慎态度、国内规制特别是在非制造业领域的准入规制过多、行政手续繁琐、投资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外国对日直接投资较少,日本内外投资不平衡。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开始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进放松规制等改革,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使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但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环境和就业生活环境、简化行政手续、健全信息体系等将是日本今后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技术引进是实现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中日两国在战后为迅速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都大量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各自走出了不同的技术引进道路。一、我国的技术引进及战略我国从50年代起到80年代末,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共引进技术(包括设备进口)1万5千多项,用汇约300亿美元。 (一)技术引进概况。我国的技术引进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阶段。 (1)50年代为技术引进的初始阶段。主要从苏联和东欧各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共450项,用汇27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引进约占用汇总额的90%以上。②这一阶段,技术引  相似文献   

13.
孔凡静 《日本学刊》2003,(1):139-152
战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应该定位为“追赶型现代化” ,而不是“赶超型现代化”。“赶”与“超”是先后相继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在西方各国中最强有力的 ,但还不是“政府主导型”经济 ,而是政府强有力干预下的民间投资主导型经济。“贸易立国”长期作为日本基本国策 ,其初衷确与日本是“资源小国”有密切联系 ,但就总体而言 ,“贸易立国”主要不是为了换取外国资源 ,而是为了换取昂贵的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贸易立国”的实质是“以引进为主导的技术立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50年代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先后在美国诞生,日本相继引进相关技术,并研发出晶体管收音机和集成电路计算器等大众化个人化产品,以其巨大销路推动了本国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通商产业省对企业引进消化美国先进技术实施了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在60年代对尚处于初创阶段的集成电路产业实施严格保护;富于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半导体科技工作者、技能工人和企业经营者,构成了赶超美国先进技术所需各种人才的"绝佳搭配";在战前及战后的工业化基础上,迅速形成了独立的由集成电路产业、集成电路生产设备产业和集成电路材料产业组成的全产业链。进入21世纪,日本顺势而为,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开拓新兴技术领域,大力培育半导体产业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日本战后从1948年重新走上技术发展道路以来,年年为科技研究投入的资金远比欧美发达国家为少。为什么科技基础雄厚,科技费用多的国家,反而不如科技底子薄,科研费用少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更多的实效?原因是很简单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一些人士说,过去,日本在引进欧美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加工,制造出高质量的廉价产品,如今这种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在当今世界上,产业界需要独辟蹊径的企业家,公司需要独出心裁的管理人材,科学技术领域需要具有独创性的研究人员.那么如何培养具有独创性的研究人材?如何改变战后40年来日本形成的一整套培养改良型研究人员的方法呢?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经营咨询业务部主任西胁隆,在日本《中央公论》1985年12月号上列举日本10名成绩卓著的优秀科技人员的10项独创性开发研究事例,分析归纳了他们在独创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这10名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7.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知识产权立国   (一 )从“物品制造”到“知识创造”  上世纪 50— 60年代 ,日本通过大量引进美欧各国的先进技术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行技术创新 ,不仅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 ,而且还大大加快了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由此 ,日本不仅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的差距 ,而且以加工组装型产业为中心 ,在“物品制造”方面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 70年代中期前后 ,日本的汽车和家用电器已开始席卷世界市场。 80年代以后 ,日本以科学技术立国战略为中心 ,在继续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研究 ,又很快确立了半导体…  相似文献   

18.
论日本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及其趋势中国国际包装技术贸易公司郭蕾日本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其全球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大战后,日本曾长期推行“脱亚人欧”的对外经济战略,把欧美作为其全球经济战略的核心,东亚地区并不占主要地位。但进入90年代...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规制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体制相异于欧美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规制多而且规制力度较强。日本的这种规制型经济体制的形成适应了战后日本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需要,由政府对民间的经济活动作出积极性的规制,使有限的人、财、物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对日本实现经济赶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日本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经济萧条,曾经在高速增长时期取得良好经济绩效的日本规制型体制,其弊端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制约日本经济活力的主要因素。为此,日本的规制制度面临着改革。然而,这场改革如何进行,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摆脱世界经济长期停滞的困境,发展科学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战后,日本积极采用技术革新成果,并广泛应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日本化”的日本制造业的产品,由于质量好,生产技术水平高,技术力量强,因而在发达国家中成为经济摩擦根深蒂固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力量很强大,尤其美国更是遥遥领先,远远超过了日本。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