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联邦制的首倡者,但他对联邦主义并未一以贯之。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之前,他经历了由联邦制到单一制再到联邦制的思想变化。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过程中,孙中山改变立场,转而主张建立单一制国家结构。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复杂的,这反映他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也反映出国家结构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严复受西方自由观的影响,力倡以法律保障自由,促进民智、民德、民力,实现国家富强;受西方法治观的影响,反对极权专制,主张民权与君权分立、司法与行政分立.严复的自由观和法治观对树立自由观念、建设法治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民族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核心。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中国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新中国的国家结构采取单一制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述观点构成中国共产党民族一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仕和隐一向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难选择,传统上一向认为儒家主张出仕,道家主张功成身退的退隐,在唐代政治开明、文学繁荣、国家昌盛的背景下,士人学子对待仕隐关系的态度出现了新的转变,隐逸观也并非单单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而是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隐逸观。在大多数所谓隐士身上尤其是唐代诗人中以隐闻名的人身上,他们选择仕和隐其实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他们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有过从联邦制到单一制的转变。此后经北洋军阀统治到国民党统治,国家结构形式在制度形态上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单一制。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实践表明,中央集权缺乏相应的权威,地方分离割据势力是中央政府无法消除的心痛;地方自治举步维艰,往往为中央或地方的官僚政治所利用。以独裁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都是一种官治,而官治则是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实践中的病原。  相似文献   

6.
张亚月 《东南学术》2024,(2):237-245+248
1895—1904年,严复的民族/国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逐阶上升,经历了三个各有侧重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895年,严复译出《天演论》初稿,发表《直报》四雄文,爆发出强烈的保种救亡意识,高扬民(种)族主义旗帜。第二阶段为1897—1898年,严复创办《国闻报》,刊发这一时期代表作《拟上皇帝书》,提出现代国家的内政外交方略,显示他已初具民族国家意识。第三阶段为1900—1904年,严复深刻意识到盲目排外的激进民族主义对国家的祸患,遂汲取A History of Politics中的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理论和现代国民国家学说,翻译成《社会通诠》并于1904年出版,由此奠定他的现代国家观以及国家民族观。第一阶段,严复极力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灭种危机、主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保种;第二阶段,他认识到国际社会有一定公理、中国之危机更多来自内部,所以强调清廷政府要提升内政外交水平、加强国家能力;第三阶段,他则以国家民族观念批判激进民族主义,宣扬法治宪政的现代国民国家以及不分民(种)族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家社会”。严复在20世纪初就奠定了其富于现代性的国家理论和国族观,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前沿,至今亦仍有...  相似文献   

7.
一国拓展和确定其疆域边界的依据深刻影响着一国宪法体制对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当代中国根据历史传承"天下观",形成了统一中华民族认同,并以此人群范围划定了国家的地理疆域。中国历史上,"天下"和"国家"常在同一意义上被混同使用;但"天下"并不以既定地理疆域为界,它随儒家文化的辐射范围扩展,并随之将国家权力贯彻到所辐射的范围之内。这种国家权力结构形式的构建逻辑是教化。故此,"天下"在疆域边界的扩展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授权模式,这是我国当代选择单一制的历史基因。  相似文献   

8.
略论顾维钧的主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维钧的主权意识萌芽于青少年时代。自1912年顾维钧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之后,其主权观通过他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得以展现。重视以国际法理为依托和注重采取渐进温和的方式来维护国家主权是顾氏主权观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充及其文章观在现当代得到的主流评价是很高的,但王充及其文章观是否真应该有这么高的地位却是另外一回事情。总体说,王充主张颂汉颂今,这对其文章功用观打上了巨幅的阴影,而其真实观也大多停留在经验真实的层次,他的文章创新观一味主张创新,却又违背了人类以故为新的创新常态。  相似文献   

10.
应修人形成了“自由诗本体”诗歌观.一是认为情思是无限制的、自由的,主张新诗要自由表达主体真挚的情思,不能以形式摧残情思;二是提倡诗歌必须有含蓄隽永的诗味,反对浅白直露和散文化;三是提倡诗歌的音韵美,主张自然押韵,反对诗歌创作不顾音韵.这些诗歌观念,显示了应修人对于诗歌本体内在品质的把握和坚守,是对现代诗学观的补充和丰富,对于理解湖畔诗人的创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证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崇尚实证而不是崇尚创新的科研管理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随着科学观的重大转变,即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的转变,科研管理模式也应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实证管理向人文激励的模式转变.新的科研管理观不仅主张将以人为本和崇尚创新当作科研管理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而且强调要将其融入科研体制和机制中,变成整个科研领域乃至全社会的意志和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最大限度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反对帝国主义和维护民族尊严是徐谦爱国观的核心内容。具体为 :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武力干涉中国内政 ,否定不平等条约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合法性 ,主张区分敌友 ,指明打倒帝国主义的正确方向。当然 ,徐谦的爱国观还包括反对军阀专制、主张民主政治、渴望建立一个统一强盛的新中国 ,等等。大革命时期的徐谦的爱国观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徐谦本人仍不失为一位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国家观是一种国家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人们对国家的看法的真实反映。19世纪末,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各自写成《劝学篇》,以求救亡图存、文明开化和国富民强。虽都名曰《劝学篇》,其反映的国家观却不尽相同;张氏主张维护国家的封建皇权和儒家伦理,福泽氏强调国家的独立、自由、平等和法治。两种不同的国家观,反映了两者不同的政治人格,也暗示了中日两国的不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以维护个人权利为核心,因而他在国家问题上主张,最好的国家 是一种管事最少的国家,一种除了只有保护性功能的国家。诺齐克的国家观在形式上虽然不 过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一种回归,在论证方式上也多少带有契约论逻辑主义的色彩,但 它的确是在一种全新的意义上对国家权力的无度扩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体现了 保守自由主义重新规范国家、社会、个人权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指出了一条通向 “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的可能道路。所有这些对我们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政府、大 社会”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惟 《理论界》2008,(11):90-92
契约论国家观认为国家源于契约,阶级论国家观认为社会的阶级分裂产生国家;契约论国家观认为设立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阶级论国家观则认为国家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在对世界的影响上,契约论国家观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稳定、繁荣和进步,而对阶级论国家观的绝对化理解则使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走了弯路。融合契约论国家观中的合理成分,引导国家踏上社会契约化之路,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郡国并行体制作为汉代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分配及统属关系的一种形式 ,属于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范畴 ,而非时贤所论的政体概念 ,体现了鲜明的地方分权性质。这种分权性质为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增加了复合制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青年毛泽东正处在中国思想界的大变革时期 ,其社会发展动力观在社会实践的撞击下 ,逐渐由以唯心的个人精神主义改良动力观转变为唯物的矛盾动力观 ,完成了作为一个历史伟人世界观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8.
陈亮的文学观是以传统的"文以载道"观为基点,进而落实为"明道致用".他标举"意与理胜"这一文论核心,若兼艺术形式而言,就是他所主张的"理得而辞顺",具体表现为诗、词、文等不同文学体裁均可通用的"立意精稳,造语平熟".陈亮具有诗、词、文通体看待的文学观念,并由此决定了他独特的词学观的形成.在艺术风格上.他则是喜爱阳刚豪放,同时亦不偏废清丽婉约之作.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