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丁玲的作品“自我”色彩很浓重。凡是读过她作品的读者都会有此感受,甚至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询问:“这是在写她自己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它触及到怎样看待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作家的“自我”即思想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丁玲的回答是颇有趣味的。笔者收集一下,大体有如下三种:(一)“非我”。丁玲曾说:“我不是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并不是我自己”。(二)“是我”。“杜晚香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2.
关于叙述人称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写作教学中,讲到叙述就要涉及这个问题,我也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个叙述结构由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三个因素构成.作家在叙述事件时,可以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也可以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不会有第三种身份.如果作家是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如果作家只是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参与者,一类是旁观者.而无论作家以哪一种身份在叙述对象中出现,这部作品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有的论者认为,“‘人称’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叙述‘称谓’问题”,并以此确定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其实是混淆了叙述人称与人称代词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中,“我”是说话人,“你”是听话人,“他”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讲,事件是作家讲给读者听的,读者是听话人,第二人称指代的应该是读者,而一般说来,作品中的“你”不会是读者,而是叙述对象,“你”的故事是给读者看的,那么辨析叙述人称时,考虑的仍然是作家的身份.有的论者还混淆了作家的立足点和人称代词的区别,以为第一人称叙述是作家站在“我”的立足点上,第三人称叙述是站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有的作家把创作当做了与他人、与社会无干的一己私事的时候,当作“逗乐儿、解闷儿的”,是“码字的”或“写字的”的时候,重提这一话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一、创作活动并不仅仅是作为谋生手段的纯个人行为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应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并建立社会责任感,是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文学创作从来就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从一部作品的创作缘起看,一般地总是社会生活直接激发了作家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促…  相似文献   

4.
在群星灿烂的当代文坛上 ,张洁并不是一颗最耀眼的星星 ,但她是独特的 ,因独特而存在 ,因独特而引人瞩目。这种独特一方面表现在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另一方面 ,更主要表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尤其是她的作品的审美风格一变再变 ,因此赢得了“最会变脸的作家”的称号。本文试图通过对她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 ,结合她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 ,对其小说审美风格的“独特”及“变化”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你在读一个真诚的作家的作品,你每每会从这作家的作品中,读出这作家在作品中所潜藏着的人格来。古人说的“文如其人”,或者如外国批评家说的,“风格即人格”,我是非常的同意,而且也颇有这个体会的。这一次,我有机会读到罗洪同志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选集——《群像》,就有了这样的一种感受。 解放初期,当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在上海近郊——青浦进行土改试点时,我和罗洪同志,都以上海作家协会的一个成员资格,同时报了名。这就是  相似文献   

6.
微观和宏观、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这样的概念在文学界普遍地使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什么是宏观呢?有一种理解是把“一个作家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看作微观,而把“文学总体”看作宏观。相应地,微观研究就是“孤立地就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而“所谓宏观研究,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作品论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在作家作品论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下面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初次与人见面,会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临别时的情景……你是否也曾注意到这些现象:某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底的稿件全都不愁发表了;提及某个豪爽率真的女生,不自觉地认定她是个"女汉子",却不曾想到她也有温婉娇羞的一面……这,都是为什么呢?上述现象,看似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著名作家铁凝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缺少什么”时说:“我们的小说创作,缺少一种对人生对生活谦虚之心、耐烦之心。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不耐烦的时代……不谦虚、不耐烦使我们看不到心灵更深处的走向,看不到时代的命脉,也就表达不出让读者信服的作品,更不可能有思想,产生令人震撼的力量。”她主张作家对人生要有谦虚、耐烦的态度,这样搞创作,会走得很慢,但会很有力量,很可靠。此为确论。据说我们这个时代是诞生思想大师、文学大师、学术巨匠的时代;新的伟大的文化复兴也是民族心灵对这个时代的殷殷期许。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一位爱写“爱”的作家。她的《寄小读者》,笔触细腻,感情缠绵,在当时曾打动不少读者的心。但由于生活的局限,作家在当时描写歌颂的不过是“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序》),因而作品的社会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解放后,随着生活环境和世界观的变化,作家“爱”的内容有了质的不同,即由小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变为无产阶级的阶级之爱。一九五七年写的《小橘灯》,就是一篇充满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活"是一个颇有深意的词汇,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学中的生活也经历着一番变化:从最初带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表现到后来平面化的客观再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宗璞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散文化的结构、优美典雅的生活化语言和细腻感性、节制内敛、从容恬淡的叙述节奏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宗璞的创作既反拨了长期以来革命现实主义规范之下对人性、人情书写的禁锢、对个性的漠视,又纠正了进入转型期后新写实小说等对于日常生活图景仅仅作平面化的客观呈现的偏差,彰显出作家主体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大小与作家情感的性质与程度分不开。 作品中的情感源于作家的情感,李卓吾以为,作品能“感数奇于千载”,源自作者“诉心中之不平”。贺拉斯以为“你自己也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先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然而,情感人人有,作家则不人人是,也非表达任何情感的作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可见,不是任何情感都是文学所需要的。只有那能推动作家产生创作冲动,始终如一地照亮文学题材使之产生艺术魅力,能打动读者使之得到美的陶冶的情感,才是文学所需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愤怒和冷默的作家”① 的独特风格 ,批评界也对他“好像迷恋上了暴力”② 表现出迷惑和不解。余华自己的解释也让读者满头雾水 ,因为余华自己承认 :“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③ 如果抛开作家和批评家的指引 ,到哲学家那里寻找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会出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情形 ,也未可知。一、他人的死亡与我的死亡  在《活着》这部被余华自己称为“高尚的作品”④ 的小说里 ,余华为我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里一个地主少爷经历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这部小说如果用“死着”来命名…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家小孩是小学生,我奉劝你看家校联络簿要早。多早?最好不超过晚上8点。因为都市虽有24小时便利超市,大家也可能认为超市什么都卖,但有时偏偏就没有联络簿上要求明天必带的东西。女儿有个同学,他妈妈都是在早上带儿子搭出租车上学途中签联络簿,结果常在车上骂儿子:“圆规(或别的什么)这么早去哪买,昨天晚上为什么不说?!”另一个女同学,全家都要上床睡觉了,妈妈看了联络簿才知道,明天要带一只小动物到学校。她气急败坏地对女儿说:明天把你弟弟带去!第二天一早,妈妈把  相似文献   

14.
(一) 巴·布林贝赫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有很鲜明的民族生活色采和浪漫情调。诗人以魅人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带有民族色采的时代风俗画,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是有浓郁的“奶子味”的。民族特色对每一个少数民族的诗人和作家,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标志。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这样说过:“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的。越是有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  相似文献   

15.
论李清照     
李清照是祖国历史上一位早期具有觉醒意识的女作家,对于她作品的评价,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已经不少。本人这篇论述,是希望从李清照个人的一生遭遇以及她对这种遭遇所抱的态度,来探索一下她的性格特征,进而尚论一下她的全部作品的成就与局限。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种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索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成就和局限,虽然是两千年前提出的老办法,但却不失为一种稳妥可靠的办法。据我所知,直到今天,关于这位作家的年谱和评传还没有十分令人满意的,因此想知道这位作家思想发展的轮廓,并进而弄明白她的创作道路,都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6.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18.
丁玲回忆,瞿秋白曾鼓励她说:“你是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瞿秋白对丁玲精神气质的这个评价确实是恰中鹄的。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意象,在丁玲作品中多次出现,正是作者最喜爱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自我胆力、志趣和自由性格的审美观照。丁玲曾把自己这种精神独特性概括为“总是不满现状,总是爱飞”,用以形容她最喜爱的人物性格。这种精神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作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及其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格,而且还使她既能在“时代的滚滚浪涛中饱受风雨,跨步前进”,又能在新文学交响乐中弹奏出自己的独特音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女性半自传体小说,几乎全都遭到过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上的批判,许多批评者把这些作品看作是一堆垃圾,甚至感到恶心和“呕吐”。对这样的一种文学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在舆论上人云亦云。我甚至十分怀疑,那些理直气壮地大骂这些作品和作家的批评者与道德家们,是不是认认真真地研读过这些作品。许多人只是从一种直觉上觉得这些“美女作家”肯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鲁迅是分析过这样的国民心理的)。再加上舆论又全都批评她们写了好多“性”方面的东西,这样的作品还用得着去看吗?我自己当初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么多人包括一些著名文化人都批评了这些作品,可见这些作品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了!另外我本人实际上还有这样的一种非常阴暗和卑鄙的心理:这些年纪轻轻的作家们,出了这么多书,出了这么大名,好事全让你们占上了,我都写几十年了还没这么风光过呢!让这些舆论一下子把你们骂死、一棍子把你们打死,活该!  相似文献   

20.
吴福辉 《文史哲》2006,3(2):109-113
“地方籍”作家不一定都是“地域性”特别强烈的作家,而且,并不是任何乡土性、民族性强烈者,都能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作家,还要看是否具备与世界相通的文学精神。中国现代极富地域性的作家中,出自沿海一带较发达农业地区的少,而从偏僻的乡土所谓“边地”走来的却相当多。这造成一种“五四传统”,即在批判封建性的落后、愚昧当中更接近中国的本相。包括由乡土加深了解中国都市的特色;由地方文化的不平衡性,更好领会现代中国的复杂性;由边地民间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体察到中国文学在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总是具有一种不断“寻根”的倾向。我们不妨将地域性作家的“寻根”看作是一种文化态度。但凡具备“大文化叙事”品格的作品,就可能成为“经典”。这种经典文学从“地域”出发,最终是应超越“地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