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当代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交形象 ,是指在一定时期之内 ,一个主权国家中央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国际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基本评价。塑造一国外交形象 ,既指其创新 ,又指其重建。当前 ,塑造中国外交形象 ,尚且在观念、手段、策略等方面多有不足。要塑造良好的中国外交形象 ,既要重视受众内外有别 ,外外有别 ,主次有别 ,更要着重树立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维护和平、务实负责等方面的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2.
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公共外交已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反过来影响国家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大国形象不是自然生成,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力图“自塑”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并对中国进行不断抹黑,中国被西方媒体、政客、学者不断 “他塑”成一个“威胁、崩溃、邪恶” 的刻板印象。抹黑中国极大地损害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本真的中国遭遇遮蔽与扭曲,给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重重阻力和障碍。要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就必须解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他塑”中国所形成的负面形象,积极、主动地构建抵御抹黑中国的“防火墙”,不断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近五十四年,在外交方面,成就斐然。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联系的地区和领域越来越广,国际地位与日再增。这些成就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方针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奋斗尤其是像周恩来这样杰出的外交家辛勤劳动的结果。展望未来,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的形象,反映着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的形象。文中提出: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形象塑造应表现出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民众公认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形象制胜"的时代特征,阐明了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大学生个人形象特征进行了定位分析,并对如何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让大学生重视个人形象,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多角度、多层次论述了图书馆形象的塑造.分别就什么是图书馆形象、图书馆形象的构成、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怎样塑造图书馆形象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探讨,并使图书馆形象的塑造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的外交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其道路虽历经坎坷但却成就卓著。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引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目益走向成熟,并面向未来,关注国际社会发展,提倡和谐。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必将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形象由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品牌、行为、标识等五大要素构成。精心提炼的高等学校形象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因而对社会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塑造高等学校形象要遵循求同、求异、求实、求美的原则 ,应借助媒介、社交、服务、提高内在素质等方式来向外界传递个性明显的形象信息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也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概述近代以来中英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就新中国建立后中英的外交风云和外交关系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了英国外交上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务实性、灵活性和稳健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解读及其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外交决策深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这既是中国外交决策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外交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内涵,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参照,对义利观进行了现代解读,最后分析了儒家义利观对现代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实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既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又强调不搞对抗 ;既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又要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既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 ,又努力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既坚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又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广泛建立各类“伙伴关系” ;既坚持“不当头”的方针 ,又始终代表第三世界的利益 ;既坚持“不称霸”的基本立场 ,又强调“有所作为”。这些新特点 ,体现了冷战后我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务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形成了符合时代特色的外交新思想,开创了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谋发展的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外交政策的"新路线"是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向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转变过渡时期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1890年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有帝国主义潮流的影响"。新路线"的执行并没有像其制定者期望的那样巩固、提高德国在欧陆的地位并为德国的海外扩张创造有利的环境。相反,它恶化了德国的国际地位,缩小了外交活动空间使德国外交处境艰难。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通过对当时国际战略态势的洞察和分析与时俱进地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一是改变了过去曾一度认为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判断;二是改变了“一条线”的战略,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本文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了这一战略转变更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外交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在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日益增强相互依存关系的背景下,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实行相互依存型发展外交战略是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通过多边对话、协调平衡和合作的途径,以发展求和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实行,有它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发展到"一大片"的外交政策,最终发展为"三个世界"理论。通过对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脉络原因的剖析,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外交事业,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建忠的外交思想是其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主动开放 ,谨慎交结 ,利用国际公法 ,修改不平等条约 ;反对盲战 ,隐图自强 ,他还首次提出了集选才、育才、用才三位一体的使才得用观。马建忠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和进步意义 ,自成体系 ,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