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地区苗族的物化传播手段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展示着苗族人民的传播观与信息观,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物化传播方式穿越了时空限制、书写了苗族浓重文明史、体现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态和生存环境的传播手段和表征符码,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隐蕴在其丧葬婚嫁、歌舞、服饰等传统民族文化中,传递了苗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需要,以及他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客家土楼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福建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i!kl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福建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要从观念、制度、传承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来实现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苗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最多,占了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贵州苗族不仅数量多,而且还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所以,中外的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本文也不例外,力图通过对传统社会中贵州苗族妇女服饰的研究,就苗族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作些社会学、民俗学意义上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土楼的文化底蕴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石窗 《东南学术》2001,(4):176-186
本文从土楼建筑特色之考察入手,追溯其尊祖崇本意识,以符号学的方法解读土楼具有的生殖崇拜观念,分析了土楼建筑结构与天文历法的关系,揭示蕴含其中《易》学内容,发掘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环境精神及生态智慧,由其“诗性”艺术风格看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之后,作者以“叙事诗”和“写意画”来形容土楼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苗族村寨选址是苗族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现时态的苗族村寨,其选址活动多数发生在一两百年前。苗族村寨选址方式至少有13种。选择行为总体上具有对隐蔽性、对利用大山逃生的便利性和对凭险抵抗自然优势的强调,极富生态智慧和历史信息。苗族村寨选址的生态智慧,主要源于苗族元哲学思想和富有适应性的传统知识体系。在苗族元哲学思想逻辑下,所有的选址活动,都是富有理性的行为,不是迷信活动,不能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观点进行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旅游开发中具有跨行政区的性质,各土楼所在地以行政区为单位,人为割裂"福建土楼"在品牌形象、空间分布、产品特色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福建土楼"形象的模糊化、土楼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市场竞争的恶性化、开发主体的无序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福建土楼"旅游的健康发展,亟需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倡导和谐,对于继承炎黄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土楼,作为福建典型和特色的民居,是中华和谐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视阈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探寻土楼所凝聚和彰显的和谐:"天人合一"和谐的哲学观点、建筑技术与艺术和谐的交相辉印、文化与民生和谐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湘西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包括张家界在内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考察报告。在湘西的旅游开发中,由于立足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土家族苗族的文物古迹、语言、建筑、饮食、服饰、节庆、歌舞等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文中叙论结合,展示了土家族苗族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呈现出的风采,并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0.
苗族服饰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强大的生命力来自苗族服饰的生态特征.首先,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苗族服饰在制作和穿着方面具有生态美学意义;其次,作为文化载体的苗族服饰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生态美学意义;最后,从苗族服饰的社会功能看,它也具有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威宁石门坎苗族社会的历史、自然政治地理、社会环境、文化状况等状况及其造成的边缘性;石门坎苗族社会的物质短缺和心理短缺形成他们自强的动因,从而激发了已久的民族、文化振兴潜力正是基督教在近代西南少数民族中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建筑,蒙古族的毡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等。徽派建筑从精神内核到形态、特征是汉文化圈重要建筑流派之一。为充分体现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特将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作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论苗族的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于苗族民间几千年的生活习惯.我们要达到跨越工业现代化时期努力赶上生态现代化的目标,保护、传承、推广苗族的生态文明现、生态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苗族的生态道德观把生态道德的视野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一切生物与自然界;认为人与自然都具有外在的价值与内在的价值;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动物,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道德代理者的职责.这些观点与现代生态伦理观相吻合,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苗族生态道德观是建立在苗族巫术一宗教信仰上的,为了信仰而关爱一切生物,这种生物道德观是靠文化来维系的,无法动摇,现代生态伦理观企图建立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去感化人,在商品经济时代,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推广苗族生态道德观必须坚持"发展保护传承,传承保护发展"的方针,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投入并协调生态补偿,俾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福建土楼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三地各自为政、产品重复开发、恶性竞争等一系列缺乏区域合作问题。在国内外旅游业激烈竞争和市场需求日趋变化的环境下,有必要在一体化目标框架内,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旅游要素与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市场开发,推进资源互补和差异性开发,提升土楼旅游产品与产业结构的系统性,形成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一条富有海峡旅游特色的"土楼世界遗产之旅"。  相似文献   

15.
居住环境的变动是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亡.贵州榕江县生态移民中所凸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及其影响,警示我们,要达到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预期目的,必须正视迁出地文化所经历的冲击、变迁和融入新社区文化的阵痛,引导移民自觉解决因环境改变而带来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生态环境史研究中的陷阱和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民族文化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制衡关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历史文献对生态环境变迁的记载又难以具有准确性,因此,借助历史典籍记载从事生态史研究,客观上存在着四大陷阱和五大误区.若不借助民族文化的整体观、结构功能观和价值相对观来规避这些陷阱,揭示这些难以发现的误区,可信可凭的生态史研究就难以做好.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博物馆在保护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在保护对象方面,经历过从单一器物、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历史地段、整体环境的扩展过程;在保护范围上,经历了从城市向乡村的延伸过程,在保护方式上,则表现出从收藏展示、就地保护、原真性保护、功能动态保护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博物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历程。生态博物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存在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如何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当今世界保持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苗族姊妹节有三种代表性服饰,这些服饰具有展示苗族文化艺术、突显苗族历史印迹、识别苗族女性社会角色的三大文化功能,体现了社会的评判、认同的从众、文化与财产的传承、民族的审美四种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利珠 《家庭科技》2016,(9):56-57
正说起西江千户苗寨,这可是被称作贵州最美的景点。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认识中国苗族由西江开始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公里。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千户苗寨可以说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  相似文献   

20.
吴晓 《社会科学家》2008,(2):99-101
作为一种全球化消费文化形态,日渐兴起的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的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传统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艺术逐渐从原来的村寨日常生活文化生态走向现代消费文化语境,其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传统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