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遗产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提出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将"文化线路"理念/方法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对"文化线路"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学学科的视野观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不吝为学科理论前沿和人类学家参与国家战略的需要.人类学学科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特别关注,以及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遗产运动的反思,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探索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而广阔的视野.以人类学者的讨论和共识,基于对人文价值的反思与再思考能够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是对当下我国遗产文化事业的反思,以人类学的眼光树立新的人类遗产意识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它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线路"带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本文主要阐释了"文化线路"的提出及其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更新、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借鉴、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过程中,了解西方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观点、态度是非常重要的.Nelson Graburn是当下西方著名的人类学家,他不仅擅长诸如旅游人类学、博物馆、北美原住民文化等的研究,对无形文化遗产也有深度研究,并长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各种会议和地方(日本、葡萄牙、北美)遗产保护实践.Nelson认为,遗产就是人们意识到需要去保护的那部分文化.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环境和不同问题,因此努力探索自己国家更为合适的ICH(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体系是全球普遍的过程.在今天的中国还应特别强调遗产语境.  相似文献   

5.
遗产是存在,也是认知.没有认知,也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遗产.共时而言,对遗产的认知,以及相关的践行皆在全球、国家和社区/地方这一三位一体的框架内具体操作,并拓展到相关的领域,如历史、族群、表述、经济、保护等,以求其广,我们称之为遗产的共时认知向度.历时而言,对遗产的认知和相关践行则需要在“知识考古”的尺度中来梳理,以求其深,我们称之为遗产的历时认知向度.不同的认知向度产生了不同的维度.在当代全球范围内的遗产运动中,从共时向度来看,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遗产组织、机构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对遗产认知和条款规定属于超位性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遗产认知和表述属于高位性的;而那些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认同者、传承者所形成的核心价值才是本位性的.对共时认知向度中三种最为根本的视角向度所形成的遗产认知维度进行分析,可以说明对现代遗产的认知和表述包括重复、重叠,多义、歧义,交叉、交融的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6.
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1年 1 0月 7日至 1 8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 ,在挪威政府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组织的支持下 ,在云南丽江召开了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第五届年会。探讨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的关系 ,寻求相关管理部门间最好的合作模式 ,使人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都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所以得参预这一会议 ,是得之于十分关心新疆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香港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女士的安排、支持。十天相当紧张的会议 ,深感获益非浅。联系新疆旅游业与相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事…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在我国兴起的遗产运动的社会依据主要来自于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和行政主导,而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当代的遗产事业的典型特征是“有遗产,无体系”.如何在我国传统中寻找和建立遗产体系,关系到今天的我们是否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确立承袭过去、面对现实和建构未来的中国特色.中国非物质文化理论体系应围绕遗存之道、遗存之相、遗存之技和遗存之法四个核心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8.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在当代社会的呈现形式,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推动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关涉生态、技术、景观、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通过生产,可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遗产价值增值,其路径主要包括:提质增效基础上的品牌营造、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沉浸式和复合式遗产旅游、农业遗产的全球推广等。目的是通过遗产运营实现惠益共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认同感,实现价值增值和生态增效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遴选、申报、评审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国际社会的关注,逐渐演进成为各国政府的国家战略举措。日本"和食"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项目和"京都食文化"遗产选定制度都呈现出政府、民间组织、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多个主体间的相互制约、影响、促进和互动协作的多重关系,体现出日本遗产体系中"举国保护、全民参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主义的立场对遗产尤其是公共遗产进行批判的做法由来已久,而历史和文化遗产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鸿沟,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遗产进行研究往往并不完全适用。相反,遗产与集体记忆、文化记忆之间有着更强的同构性和一致性,它们在多数时候是同一的。根据文化记忆理论,可以将公共遗产当做文化记忆本身,因此,把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理论引入到文化遗产研究当中会更加符合遗产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克服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过度有形化的倾向,也更利于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研究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做好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推进理论研究,我们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做到与国际接轨,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先进经验,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以提高自身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能力.第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致力于弘扬民族特色.第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运作保护文化遗产.总之,我们一定要明确时代赋予的责任,促进民族文化自觉,站在人类文明的终极价值立场上,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合作,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运作方式,使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悉心保护.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俊华 《学术研究》2006,(9):117-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因而,为了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价值和形态等的整体关注,它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遗产学领域,而且为传统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思维方式,使传统学术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都将面临一场革新。就文学遗产的研究而言,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重视那些非文本、非物质的活态的文学现象,从价值思维、形态思维和传承思维的角度,加强对文学史的多元研究、生态研究和传承研究。  相似文献   

13.
真实性(authenticity)是衡量人类文化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实施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无形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体系建构和保护实践,皆可视为人们对遗产"真实性"问题加以反思的历史成果。同时,由于无形文化遗产承载于活态历史之上,如何理解、表述、呈现其"真实性",成为研究的首重之务。日本最终选择"尊重自然"这样一种共通性的文化精神作为"和食"申遗的核心价值,同时不断强调地方乡土料理中食料、技术、审美、礼仪的多样性,无疑是期望在国家与地方、无形与有形、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无形文化遗产传承的平衡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4.
凤凰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案例显示,人、物与时空整合的整体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将民族特色地区的文化看作"文化空间",走旅游化生存的道路,形成动态平衡与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赢,是对以凤凰县为代表的古城镇和传统村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路径。形成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人、物与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古今文化关系的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物质遗产大都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今天对它的保护便包含着许多悖论。例如,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结构性对象的解构性保护,对传承人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隐含着诸多两难的问题,期待着文化行政部门、学术界以及整个社会给出两全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贯彻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成为戏曲研究与传承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戏曲遗产保护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独特性,以及各剧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实施.保护戏曲文化遗产应该遵循在系统性原则下进行整体保护、在市场化体系下进行动态保护、针对剧种差异进行分类保护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杨素群 《东岳论丛》2012,(2):124-128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全球治理危机日益凸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日益增多,无论是在政府层面、国际和地区性组织中还是在非政府组织中,合作都呈现日益加强的趋势;同时,两制国家在国家利益、国际地位、价值观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纷争难以弥合。全球治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秦序 《江西社会科学》2005,(10):227-239
查阜西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保护、继承古琴遗产的先驱,是新中国保护、整理和传承古琴遗产的功臣。他从青年时代起,便努力学习,立志振兴古琴。建国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下抢救、整理古琴遗产的辉煌业绩。查先生整理、研究古琴文化遗产的宝贵思想和经验,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今天,我们在继承、享用查先生等前辈努力保护的古琴遗产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他们自觉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科学求实精神,为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尽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遗产研究的跨学科性,遗产研究的方法也是多元的,对遗产现象的研究不仅仅从某一学科领域出发,而应在更宽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范围内研究某一个特别的领域,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关注的层面不同,研究者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遗产研究。沿着国际遗产研究的时间脉络,分阶段梳理其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遗产研究的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进而为不同学科的邂逅与合作提供了可能,遗产研究也因此成为反思和创新各学科研究方法的领地。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管理哲学与活动起源于欧洲。发达国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大体可分为垂直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和属地管理模式。中国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行政管理为主,具有公有制、非营利性和分级属地化管理特点的委托代理制度,社会力量一定程度上的介入。中外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在组织体系、遗产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国外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对中国不具普适性,中国要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