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有张相、马叙伦、任铭善、蒋礼鸿等著名语言学家先后在本学科任教。五六十年代,杭州大学中文系组建了古汉语教研室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谈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时候 ,切莫忘了“高起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一种规范化的说法 ,即使在没有这个说法以前 ,百年以来 ,古代文学的研究 ,早已形成一门显学。“显学”一语最早见于《韩非子》。我想不必局限于它的原意 ,不妨作些发挥。我一直认为 ,衡量一门学科繁荣发达的主要标志有两条 :一是在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研究著作 ,而其中又出现人们通常说的权威著作 ;二是在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作为出现众多研究著作的同步现象 ,产生一批研究家 ,其中还有那些泰斗式的权威研究家。这样的学科当然是…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古代文学教学应体现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加强文化研究,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文化的认知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所致力于文学和美学基础理论及其文化实践的应用研究,在以下领域始终占据国内该学科发展的前沿:文学与美学基础理论、西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开发不仅对西部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同时也给西部古代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迄今所见的“中国文学史” ,实际上几乎都是内地中原汉族的文学史。真正的“中国文学史” ,它不仅应涵盖各民族的文学 ,同时应涵盖各地域的文学。因此 ,对西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不仅对文学研究本身 ,而且对促进西部地区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伊斯兰文化背景的作者、作品及其相应的伊斯兰思想进行梳理,以时代为分水岭,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研究具体表现形式,总结时代赋予伊斯兰文化的表现方式,探索文学所体现出的伊斯兰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对其作者、作品的影响.从文学文本的体现中,研究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互融现象以及伊斯兰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最早建立和建设的学科之一。目前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2个本科专业,到2012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个硕士学位授  相似文献   

8.
沈阳师范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是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由沈阳师范大学的文学院和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共建。本学科拥有1个国家民委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民委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9.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就是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确地见出,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工作正由启动嬗变为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以开拓新学术领域为目标,以特定研究方向为突破点的学术上的荜路蓝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在辽宁省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和文学与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学科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如下:一、建设起一支在我国文献学专业领域较为知名,在人才培养与文学发展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区域优势的教师队伍。学科带头人如杨宝林、郝桂敏、郝继东、袁绣柏、王颖、罗莹、刘越峰、王力春、朱力伟等。这些教师中,有2名教师是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这些教师在本学科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他们都是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经过多年的文献学教学与研究实践在本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知名度。二、本学科特色鲜明、成果突出。本学科在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专业特色方面已经进入国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定位必须突出其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历史价值的评判;过于强调近代文学的文学价值,非但不能揭示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反而会陷于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只有加强近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阐述,重视非主流文学的研究,才能将学科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才能完整真实地展示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示其对现代文学发生影响的前驱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角度,简要叙述了单演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劳绩.文章认为,单演义先生是属于那类带着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和做人规范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传统而从事中国新文学资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的工作,以中国传统学人的为人为师之道授业讲学、教书育人,一手开辟并坚守了中国西北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鲁迅研究的阵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流散研究是当前人文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全球化研究、后殖民批评和后现代思想相互激荡,成为新世纪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文学等广泛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批评研究的一大学术生长点。如果说,流散是人类文明一种古已有之、于今更显重要的现象,而流散研究是对这种现象的回应,那么本期选题就是对我国新世纪以来兴起的流散研究的积极介入。  相似文献   

15.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于1999年组建,2001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把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儒家文献与山东地方文献研究、齐鲁文化开发与应用研究作为基地的三大研究方向。目前,中心拥有一个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博士点,与文学院共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  相似文献   

16.
17.
尽管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制至今已有百年[1],但是,严格意义上作为学科门类的、被体制化的文艺学却成形于20世纪50年代,其学术框架、基本理路与思想观点均承袭于前苏联;学科创始的标志是查良铮在1953年翻译的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该书在日丹诺夫主义的笼罩下,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以及以政治立场主导文学理论阐述的学科模式,影响了社会主义中国以后数十年的文艺学学科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推动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设,积极有效地回应转型时期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学界众多学者主动参与到文艺学的学科回顾与学术反思话题中来,使其成为世纪之交以来文艺学界的焦点话题之一.同时,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学通过吸收西方经典文论的养分不断得到成长,它也是当前疆域拓展得最快的学科,以至于成为最不稳定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过去五年,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平台和研究力量的全国性分布特征更加明显,学术专著、教材、民族知识读本、论文、研究资料汇编等不同类型成果的产出成绩斐然,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创建实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多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等九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创建实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将会继续成为研究热点,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新一轮助推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新的国内外局势下的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很可能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学科理论方面,未来一段时期应加强中国民族理论"三大体系"(学科、学术和话语)、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基础理论、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理论政策新动向等议题的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先生所写的《中国文化要义》并不能简单地认作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它更是一部历史哲学著作。《要义》提出的人类历史发展殊途同归论正暗合着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的多线型理论;并据着这种历史观对中国的历史、社会以及文化的变迁进行了自成一家的演绎。在其中,家庭与教化在中国社会结构形成和稳定中起了重大作用,由此而形成“伦理本位”的社会;以及在中国历史上阶级划分的不明显而表现为职业分途的社会阶层特征: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国家观念;等等观点,既是这位智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领悟,同时至今仍可为后学者的启迪:只有真正认识了老中国,才能找到建设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中的中与西、内地与沿海的双重异质,带来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到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格,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国都市小说,重点探讨了海派文化与上海都市小说 ,京派文化与北平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