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探索》2012,(2):4+189
王清华王清华,男,1955年生于河北省景县。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学习云南民族历史,1983年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至今,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00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以《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梯田,是云南山地民族--哈尼族在哀牢山区创造的自然生态奇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梯田壮景,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特定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梯田文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书正是以梯田的形成原因、农耕样式,雄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Phinney(1992)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ValkKuar(2001)民族认同量表,以3905名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得出结论:(1)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体上都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2)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3.
《学术探索》2012,(9):4+189
赵世林赵世林,白族,1963年1月30日出生,云南鹤庆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兼党总支书记,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4.
张佐邦 《学术探索》2001,1(2):81-84
本文从云南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创建"云南民族审美心理学"这门多边缘交叉新兴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从而希图构建起一个较为科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5.
《学术探索》2012,(5):191+189
万永林万永林,1959年10月出生,云南宜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云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云南省彝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档案学和历史文献学研究。以《中国古代藏缅语民族源流研究》一书入选《当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在当时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内涵问题。云南军都督府还针对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的理念,对后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命题的形成和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强省的标志是什么?文章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正在建设中的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标志与意义:云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繁荣发展为世界提供有说服力的范例,不断彰显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及其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提供我国民族政策成功的范例;文化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文化在物质生活上造福于民,惠及民生;文化促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文化促进绿色云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文化能持续发展繁荣和充满创新精神与活力的示范区。文章继而列举诸多实例,进一步探索了"示范区"建设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当地土著民族为与汉族移民进行有效交际而出现的带有本民族语言特征的汉语。云南汉语方言是明代中期在通用官话的基础上受土著民族汉语的影响而形成的又一汉语方言。在汉族移民人口数量还不是较多的情况下,土著民族汉语以其简略易通的特征成为不同方言区的汉族移民之间、汉族移民与土著民族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工具。本悟成书于1586年的《韵略易通》是明代汉族移民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标志。书中因"韵略"而出现的大量的"重韵"不是当时任何汉语方言的特征而是云南土著民族汉语的典型特征。明前期汉族移民为了交际的"易通",他们使用的汉语未能向当时的通用官话靠拢,而是向土著民族汉语靠拢,最终形成云南汉语方言。明代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汉语方言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9.
吴莹 《学术探索》2014,(4):42-46
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在云南得到了全方位的贯彻落实。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的民族文化政策的实施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评价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在云南的实施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关注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在云南的实施是否符合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是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是否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自身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民族统一论、文化生产论、人文经济论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本内涵:强化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和谐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动的平衡发展;注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补的优化创新。  相似文献   

11.
《学术探索》2013,(10):F0002-F0002,F0003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一书运用民俗学、神话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节日祭祀作了系统的剖析。从纵向上阐述了节日大多起源于祭典的规律,并从横向上梳理了西南民族节日的形态、类型、特点等。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了“以民俗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神话哲学、文化精神研究为先导”的民族文化研究方法,体现了从神话原型着手探寻民族节日深层内涵的理论特色。还以文化变迁的视角,对民族节日与当代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转型的关系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根植"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汲取营养,双双茁壮成长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现实可能。对"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两个方面的定位进行理性把握,使得"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更加合理。具体实施中要"根植"于民族教育政策,凸显民族教育特色;"根植"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广阔视野,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术探索》2012,(10):F0002-F0002,F0003
瞿明安瞿明安,1960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4.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成就的,其中是否有民族政策方面的因素值得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虽然由于受私有制与剥削制度的影响具有很大的负面性,但是,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因此,中国古代由于贯彻了"羁縻之道"这一基本的制度设计,其民族政策在总体上可以称之为"民族羁縻政策",并有相应的行政建置安排。所以,中国古代的民族羁縻政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行政伦理责任概念入手,提出民族地区行政伦理责任是以一种伦理的视角去关注行政责任问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复合责任观。加强对民族地区行政伦理责任的重视,既是力求解决民族地区公共行政实践中不同责任冲突的需要,也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跃 《学术探索》2009,(6):128-13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在云南沿边境地区逐渐兴起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流动现象,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打破了长期以来教育不出国门的束缚,出现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交流。对此,我们应加强国门基础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对跨境民族教育的全面研究,这对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云南跨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指出国内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日益密切等国内外因素构成了云南跨界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云南跨界民族自身的特点正是其利用国内外客观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西方民族观"和"四个共同论"固然有所区别,但均可归入"现代民族"观范畴.费孝通的"多元一体格局"是"现代民族"观的延续.人类共同体的历史道路各有差异,应寻求建立中国谱系的"古代民族"观.  相似文献   

19.
《学术探索》2012,(3):191+189
申旭申旭,1958年出生,河南郑州人,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6年起就职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期致力于东南亚历史、云南跨境民族及对外关系史研究,其著作分获中国图书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以《老挝史》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学负动机作为动机研究的一个新兴议题渐入人们的视野。基于对63名海南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负动机的产生与学生、环境、行政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提出教师和学校应采取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优化教学和行政管理环境以减少教师教学负动机,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再生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