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仇旭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客观上要求新的道德观念与之相适应。反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对各种错误道德观念的科学批判,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本文作一探索。一、道德建设的...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哲学科学,它从哲学——历史的高度对道德进行阐述,通过对道德的全面研究,从而揭示道德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当然,这样说并非都赞同。目前,哲学界、伦理学界,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它是研究善恶的科学。有的说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规范的科学;有的说它是研究道德行为的科学;有的则主张伦理学是研究整个道德现象的科学。不管怎么说,要推进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就得抓住“道德结构”这个对伦理学建设带有根本性、起点性的问题。这一点,大家都是赞同的。因之,无论从实践上说,还是从伦理上说,都必须加强对道德结构的研究。下面我们就研究道德结构的方法论作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我院举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状况与重建”座谈会6月30日,本刊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在兰州召开了“社会转型期时的道德状况与重建”座谈会.来自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十八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变...  相似文献   

4.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5.
高源 《社会科学》2022,(5):22-30
情感冲动作为伦理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欧洲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不同于古希腊尚智主义情感道德观,奥古斯丁将摆脱冲动干扰的圣哲之境视为一种道德缺陷。深入研究奥古斯丁对古代冲动哲学的诠释,我们发现,他把希腊古典流派所谓的心灵运动偷换为了“情感”。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其无视传统冲动心理学与伦理观的立场,恰恰相反,这是其从生命的多维棱镜出发进行了价值批判与道德观念更新。奥古斯丁晚年所展示的多维生命价值域对我们反思情感心灵冲动的本质及其现实道德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镜鉴。  相似文献   

6.
"环境如何进入伦理"之追问,是环境伦理的基本问题,它敞开了异常显明的哲学改变.在自我意识维度,它激起了作为意识现象的道德世界观之转变,将我们遭遇到的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生态问题看作人类之命运、文化之命运和道德之命运,并拓展出将自然与道德联结在一起的环境伦理之论域.在承认方式上,它激起了作为伦理普遍性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代表了人之类型的转变、文明的演进和伦理发展的基本方向.该问题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  相似文献   

7.
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是"群居和一之道"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落实。与孟子把性善设置为政治的道德基础不同,荀子以性恶为政治的理性基础。对他来说,性不是生,也不是心,而是"生之所以然"的形上之性,然而,此形上之性又生发于形下层面,展现为情性;其所谓善恶也不是道德判断,而是事实描述,性恶指对生发于形下层面的情性不加以适当节制而导致的"偏险悖乱"的非秩序状态,礼则是为了避免陷入此种混乱境况而对政治的理性设计。不止于此,荀子还延续孔孟传统,为政治建立道德基础,但他却把道德基础安置于为政者身上,认为为政者必须同时是道德的楷模。在荀子,"心"是认识和肯认"礼"以"化性起伪"进而达到"群居和一"的枢纽。  相似文献   

8.
自觉在汉语语义上是指“自悟”、“自明”、“自晓”等,是指个性主体对知觉客体的理解和把握,这个客体可以是自在的事实世界,也可以是自为的价值世界。伦理学意义上的自觉除了对道德世界的自明之外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含义——“自持”,即根据“应当”所作出的或自愿或不自愿的自我约束。道德自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原则,它以人的道德本体为依据,对道德自觉的目标、内容、途径、境界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一、道德自觉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儒家的道德自觉有着深层次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即以“人禽之辨”为中心的道德人类学观念。泰山孙明…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特征与诸子之学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已成学界之共识。但是以往的论者对此的探讨多停留在“当然”的层面上。有鉴于此,笔者拟从“所以然”层面上对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特征作一探讨,并由此出发对墨家学说的理论形态及其成因作出解释。一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但仅仅着眼于此仍然不能很好地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事实上它是由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由中国进入奴隶制国家的“早熟”路径所决定的。侯外庐认为氏族社会的解体过程有着二元性,一方面表现为地域单位与氏族外壳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土地私有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维吾尔族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宗教对该民族伦理思想的影响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就对该民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之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在朱子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种以道德为进路的人生修养工夫。格物工夫的对象是生活世界中的切近之"物",其前提与出发点是善端良知的"已知之理"。从内容上来看,格物之求其"所当然之则"是在具体情境中、始终围绕"本然"之道德倾向进行的道德认知与权衡,而求其"所以然之故"则是对"所当然之则"的反身体察与确信。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知至意诚"的道德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际,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哲学学科角度,对近年来学术界道德问题的研究予以综述,并谈一些初步的看法和认识,以供热心道德问题的同志参考。一、如何认识目前道德现状十多年的改宙开放,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认识评价这些变化,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即“滑坡论”、“促进论”或“爬坡论”以及“双重影响论”。“滑坡论”认为,在商品经济冲出下,金钱…  相似文献   

13.
价值哲学就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而言,它与自然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等等一样,是哲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或部门哲学,但就其是哲学而言,它又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研究价值,而是探讨日常的、具体的价值——如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法律价值、文化价值等——由之发源的基础和一切价值判断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因此,价值哲学的首要课题是价值的本体论问题,也只有确立了价值的本体论,才把价值从一般的价值学水平上升到价值哲学的高度。一、价值本体论承诺的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价值哲学区别于一般的价值学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研…  相似文献   

14.
严存生 《江汉论坛》2014,(6):119-124
人是社会的动物,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理性动物对人生之道和应有之德感悟后产生的观念和行动。作为观念的道德其真谛是正义,内涵是和谐,特点是利他。道德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成的。由于人的理性有限,因而人难以事事都保持足够的道德性,会在特殊情况下作出不道德的事情。犯罪就是人在特殊情况下道德的严重错失,其产生原因既来自主观——缺少相关的道德知识或以错误的道德观念为指导,又来自客观——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的耦合。  相似文献   

15.
干部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陈必龙一、干部职业道德在道德建设中是重中之重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与品质。由于它与社会生产、社会管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及科学研究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蜕化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的极大关注。本文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便得到认识上的深化。 (一) 人的道德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具有相关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所反映的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同生产力不同,生产力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经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同人的个体发展联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主体道德价值”为题作了一个系列研讨。今年,我们开辟本栏,其实是它的继续和扩展。采用“新时期道德建设”这个命题,无非为着包容更广些, 目标更鲜明些。在本栏开设之初,我们先就儒学与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关系,进行研讨。儒学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学派,它对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影响至深且广。进行新时期道德建设,有必要认真下一番功夫去清理这一笔民族文化遗产,批判扬弃,转化融通,加以吸收。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五四”以来对儒学所采取的基本否定,其偏颇今天已为不少人所认识。如何重新评价儒学,使之为今所用,学界争议正酣。这一期发表的三篇文章,各抒己见,绝不雷同,人们读后,当可从中感到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农村、城市的经济改革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波澜,把一个个新的课题提到人们面前。经济改革引起了人们新的哲学思考,同样引起了人们对许多道德问题的新思考。 (一)经济与道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制约、影响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态度,并反过来促进或阻碍经济关系和整个生产方式的前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欲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 ;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从理论上批判地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一革命是由存在论基础上发动的。先前对马克思哲学的领会往往忽略或者回避了这一点 ,从而导致某种退化的理解。本文力图通过与当代哲学的对话 ,特别是通过阐释尼采、基尔凯郭尔及海德格尔对超感性世界及柏拉图主义的抨击 ,指证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先期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并洞穿了它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对形而上学之一种的批判 ,而是对形而上学之一切的批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 ,当代哲学的进展使得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划时代功绩———它曾被历史地遮蔽———被历史地再度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传统道德的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传统道德,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它是构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道德,首先应该是传统的、历史的、既往的道德。它不仅具有这种时间的特征,更具有它那传统时代特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 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道德,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成并延续至今的,在社会中影响和支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各种规范的总和。根据其历史发展的顺序,传统道德又可分为古代传统道德、近代传统道德和现代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