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家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6)
一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奠基者。有一种观点认为:熊十力主要讲本体论,而不大言心性情。笔者不赞同此种观点。事实上,熊十力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最后都被归结于心性论。因为他讲宇宙本体论的用意与其说是一般地说明世界的本源,不如说是旨在说明人性的来源及其本质。熊十力哲学有两种不同的进路:翕辟说反映的是一种宇宙论的进路,其特点是由天而人;另一条进路是他有关“本心”、“性 相似文献
2.
两汉之后,儒学因忽视对人性和心性的关注而陷入困境.王通致力于恢复儒学的精神传统,重申儒家对人道的弘扬,阐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在探索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心性层面,初步以心性为平台确立德性养成的依据,形成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推进了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和道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牢牢地将人生价值定位到现世今生之中,并将个体价值放到群体中、放到历史的洪流中去考察,看重的是个体对群体的贡献,看重的是个体行为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而不是一己的得失,并以此来克服生存的焦虑和死亡的恐惧.儒家这样一种身心安顿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身心安顿方式的基调和底色. 相似文献
4.
家心性学说的创建,别开生面地建构起了儒家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探究儒家"心性论"的系统架构及其思想开展,有利于深化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理解,凸显儒家"心性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中最本质的特征。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根本上讲 ,儒家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思维 ,它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这个主体 ;而基督教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关系思维 ,它思考的起点与终点始终离不开人与上帝的关系。一、本体论 :天人与神人儒家的本体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 ,认为天道是宇宙的本体 ,但天道必然实现为人道 ,由人道来体现 ;天道归根到底是说明人的 ,是内在于人这个主体的。从五经时代儒家就已经出现从人的主体角度审视天的思想 ,例如…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提出与论争,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对基督教与儒家学说进行了比较以及反思了“资本主义精神”之后,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只有基督教的文化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能够培植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而儒家的道德伦理,由于要求人们去适应现世秩序,因而是无法成为产生资本主义的精神力量的。其次是由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以及这一时期港台新儒家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 相似文献
7.
8.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10.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心性理论为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提供哲学基础和基本"由我及人"的实践路向、"怀柔远人"的外交原则、"接之以礼让"的对外态度以及"天下和平"的终极目标都是儒家心性理论在对外交往中的具体体现,与近代殖民主义的国际关系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态度是重义轻利。他们贬抑个人私利,认为人生应该注重对精神生活、道德情操的追求、鄙薄物质享受。同时儒家把这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先秦儒家力劝统治者讲求道义,抑制私欲,从而缓和与老百姓的利益对立,宋明理学家则主张“禁欲”,企望消融社会的矛盾冲突,这都是消极和不现实的。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依赖干社会制度与道德。社会制度是对社会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公正的分配,而道德是人们对义务的自觉践履。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在这一层次上的道德是带有功利性的。但道德同时是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是一种理想的层次,往往是超功利的。儒家把这两个层次混为一谈。义与利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基本的价值范畴。义与利之关系决定着一个社会根本的价值导向,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的义利观影响最为深远。但为什么它在现代陷入了困境?到底如何把握儒家义利观的实质?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怎样的义利观?这已经成为当前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中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西藏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也是提高西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该克服思想观念落后、政府职责不清、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前提下,加快西藏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西藏民族自治地方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现代新儒家的崛起,可谓是对文化上片面西化的反动。这一矫枉反应与西化派的过激一样,难免多少也夹杂着一些民族文化乃至个人的感情,带有感性色彩。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兴盛起来的“文化热”和“寻根意识”,作为大陆本土思想界对这一矫枉反应的遥远的历史回声,则与此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巨大的时间跨度与文化氛围的变迁,思想上、文化上的“寻根”,已不再如先前那样充满自然的、素朴的感情。由此,更增添了些理性的成份。不过,在经历了信仰失落、理想落空和新一代更为成熟的西化派的强烈刺激之后,理性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新儒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通过汲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有益因素,促使儒学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文化思潮。它所形构的理论是与胡适等的科学主义相对应的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忧患意识”是这股思潮的出发点,“返本开新”是其建立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再度复兴儒学是其直接的目标。“儒家主位主义”、“道德的中心主义”、“内在的生命主义”、“即理性而超理性主义”是这股思潮的总特征。不过,由于新儒家人数众多,其学又各有极致,因而这些特征在不同学者那里具有不同的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乔根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30(2):74-79
印度佛教心性论是从本体方面立论的,这种立论方式使中国佛教哲学也具有本体的特征。同时,中国传统心性论哲学资源丰富,极大地影响到佛教心性论的形下层面,从而构成了中国佛教体用一如、以用显体的基本思维模式。《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以及以后的几乎所有佛教心性论都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思维模式,使其哲学思想与民族思维方式一致起来,形成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