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中“封”字条释义的考察与分析,发现《大词典》对“封”各义项的设立、分合、归并不尽合理。从“封”字的古文字字形的比照和前人对“封”义注释的分析来看,“封”的本义当是“聚土植树以为地界”这一动词义,而不是《大词典》中列于第一个义项的“疆域、分界”这一名词义;同时,在《大词典》“封”的诸多义项的释义中,存在着引文注语与义项不能完全对应的矛盾;此外还讨论了“封”跟“丰、堂、葑、窆”等诸字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女史”释例商榷郑之洪1980年修订版《辞源》第一册第729页、1980年缩印本《辞海》第1096页以及1989年版《汉语大词典》第四册第257页,均对“女史”为“古代女官”作了肯定性的释义。三书均主《周礼》的,特别...  相似文献   

3.
吉发涵 《齐鲁学刊》2003,(3):138-141
《汉语大词典》虽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质量最高的一部大型语文词典 ,但个别词目的释义仍有可商订之处。如对“三武”、“人事”、“少御”、“尖团音”、“台铉”、“咬舌”数词的释义就或有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个别字释义不全面。本文对“一”部字如“甫”“丈”“吏”“丘”的释义进行补说。其中有的字义《大词典》也漏收,本文也做了交代。  相似文献   

5.
褚红 《云梦学刊》2012,33(1):135-138
清人王树柑《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方言的辞书,也是一部研究河北古代方言的专书,在方言学史和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畿辅方言》以词汇研究为视角,对《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订的作用体现在增补词目、补充义项、提前书证、补充书证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试论《汉语大词典》释义的特点赵应铎我国汉语辞书的编纂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历史上只有字书,而没有现代意义的词典。现代出版的一些词典,有的只收古词,有的只收今词,没有一本能称得起汉语词语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出版,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我...  相似文献   

7.
胡静书 《殷都学刊》2010,31(2):93-94
文献资料显示,"事件"一词有"人或动物内脏"义、"碎块"以及"装饰"义,这一发现补充并修正了《汉语大词典》对该词的释义内容。  相似文献   

8.
作为体现当前汉语辞书研究最高水平的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由于各种原因在义项、书证、释义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之处。建国以来,在楚地和秦地出土的大量简牍文献,尤其是其中的《遣策》等材料为汉语词汇史特别是量词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主要体现在增补词语义项、提前始见书、订补释义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第三卷416页:“喝[hē]饮用。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唗,你敢也走将来喝点汤,喝点汤。’”此条书证有误。查元无名氏《冻苏秦衣锦还乡》第三折,其上下文是:  相似文献   

10.
同义复词是古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汉语大词典》在收释同义复词上,存在着释义错误、义项遗漏、词条失收、孤证待补、书证滞后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宾帝”一词 ,古代典籍中多有用例。《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均未收录。《汉语大词典》为单独义项 ,释为 :语本《逸周书·太子晋》 :“吾所三年将上宾于帝。”孔晁注 :“言死必宾于天帝。”后即以“宾帝”指先帝。孤证为唐代沈期《追册章怀太子张良娣文》 :“恩绝宾帝 ,七日无归 ;义申从子 ,百龄先谢。”按 :《汉语大词典》释义错误。“宾帝”非指“先帝”。孔晁注文“言死必宾于天帝” ,当为“言死必宾于先帝。”从词性上看 ,“宾”乃名词意动用法 ,“宾帝”即“以先帝为宾”。《大词典》收“宾天”一词 ,即以天为宾 ,婉指帝王死亡。…  相似文献   

12.
把调查得来的汉语方言材料和历史文献上的方言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汉语史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方言词语考释的重要方法。结合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考释了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的7个赣方言词。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编《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加以汇编影印,对于汉语方言研究及辞书编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试对其方志所收的"兀搭、作事哩、话、么事、个介、甚"等六个方言词进行考释,期望对汉语方言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汉语方言(简称“内蒙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话的觉要组成部分,一般习惯上称为东部方言和西部万言。调查研究内蒙方言词汇,探讨内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探求内蒙方言词汇内部的异同,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不仅对内蒙人学习普通话,就是对普通话本身的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词义。构词和词源三个方面对内蒙方言进行探讨。一、内蒙古汉语方言的词义1、同义异形。主要指同一个概念,内蒙方言和普通话有别,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有全区通用的方言词的不同和部分盟市通行的地域词的不同。例如(例…  相似文献   

15.
《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时间跨度近两百年,大部分契约和客家人有关,俗语词颇多,尚未受到重视.本文考证了《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中出现的俗语词五则,以冀对《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的解读与研究以及《辞源(第三版)》《近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字典辞书的编撰和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一、本文所考的字,是包头市(包括所属旗、县)汉语方言中一些常用的单音节词或词素。凡呼、包两地共有而《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中有的,本文不再收入。二、文中以“~”代替字头。三、文中未加考证的方言字,仍沿用通用字形;有音无字者,借用同音字并在该字下加“﹏”号标明;实在找不到同音字的,用“□”号代替;需注释的地方,用括号加  相似文献   

17.
鲁迅把自己的第二本小说集取名《彷徨》。书名“彷徨”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有6种释义:(1)徘徊;(2)盘旋貌;(3)优游自得;(4)谓坐立不安、心神不定;(5)犹疑不决:(6)虫名。第6种作“虫名”释义的辞条引《庄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对“彷徨”注解说:“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词典》是当前最具权威性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对汉语史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在汉语辞书编纂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到研究成果和其它因素的制约,《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对魏晋南北朝词汇面貌的反映方面亟待加强。《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农书。该书语言平实,不避侄俗,是反映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面貌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本文拟以《齐民要术》(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缪启份校释)为例,从汉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校点”、“释义”、“书证”及“其他”四个方面列举了《汉语大字典》存在的一些错漏,以供使用该书者及日后该书的修订再版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