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继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2-8
从对人口迁移有影响的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移民政策、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的层面,比较和分析了中国、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等三个亚洲国家的城市移民之间的差异:韩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其集聚经济效应也最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较强.马来西亚的城市化水平中等,其集聚经济效应较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中等.中国应该提高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减少国内移民政策的限制和缩短城市移民的适应过程,由此,加速城市化进程,以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 相似文献
2.
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伴随人口流动而出现的适应问题也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共同探讨的焦点议题。本文以活跃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场中的华商成长历程为个案,对当今非传统移民国家少数族群的适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面对非移民传统国家“有限宽容”的生存环境,作为跨国经营活动的行动主体的华商依托特有的关系网络与社会结构,形成了由家庭式经营与“同乡同业”策略支持起来的群体经济,并采取“积极融入又保持距离”的策略与市场内外的活动主体展开交往。研究发现,虽然永久定居俄罗斯较为困难,但是“旅居”中的华商已成为当地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商的行动不仅挑战了旧有的“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适应模式,还凭借中国商品将中国引入世界、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经济连接与文化交流,并为审视中俄关系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3.
4.
东南亚华人与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研究——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5.
6.
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商业重要性,也为商人移民提供了契机.会馆神灵崇拜不仅起到了整合商人和周围居民的作用,同样也是整合汉口官商的手段.本文以清代汉口为例,对移民、会馆与神灵崇祀三者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认同的要素入手进行分析,说明神户台湾籍华侨、华人与日本的其他华侨、华人一样,仍然坚持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作者认为,日本对华侨、华人的区别对待或歧视,是日本华侨、华人仍然坚持民族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华人新移民与后工业美国社会——兼论“模范少数族裔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近三十年来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经历证明,他们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坚韧和毅力在新的国度生存,并取得显著成就,而且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掩盖了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美国人在美国面临的社会压力、种族歧视等现实问题,忽视了华人在取得成功背后的艰辛、苦涩和面对不公正时的孤立无援.“模范少数族裔”之说不仅误导美国公众,而且是对华人及其他亚裔美国人的变相歧视. 相似文献
9.
10.
11.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重建,还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民开发区之一,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回族内部教派门宦的差异性,没有将同一教派门宦的回族群众集中安置,在移民开发区新形成的众多回族村落中出现一个回族社区多种教派门宦并存的现象,导致宗教活动场所过多,布局不尽合理,对回族社区的整合与重构带来不利影响,无形中也增加了移民成本与回族群众的经济负担。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移民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适应——以格尔木市长江源生态移民点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急促城市化过程中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了制度性急促城市化带给生态移民观念的影响与变迁.认为虽然两年多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移民的"心理振荡"和"边际人格",但由于生态移民的社会流动与分化现象较少,职业分化与异质性不深,观念的理性化、世俗化进程较慢,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多元化特征尚未成型,移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有着浓郁的传统性特征,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级状态. 相似文献
15.
政策性移民与其他移民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移民,因此,对于生态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将政府与移民双主体纳入讨论的维度。在以生态移民工程为背景的情形下,有必要对移民生计适应过程中政府与移民的角色及作用进行一些思考。文章以三江源生态移民群体的生计适应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移民、政府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于移民的生计选择,尤其是政府政策对移民群体生计适应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移民的生计选择依政府政策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文章以此探讨生态移民背景下实现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机制,提出政府政策与移民群体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对生态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融合是西方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生态移民社会融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文章通过具体分析可知,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总体融入水平偏低,并针对其情况,提出了促进移民社会融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结合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通过对青海省海西地区一移民村的生计恢复方式的调查,研究其社会行动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行动的选择及结果.发现在社会变迁这个背景下,宏观的经济背景、村中精英的带头作用、不同安置模式的影响,以及移民群体的价值观等都影响着移民对生计恢复方式的选择及其可持续发展.同时,虽然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其是关系到移民安居乐业、社会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予以长期关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一个安置在广东的三峡移民村落白村首任村长上任、下台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了移民村落的乡村权力"博弈"过程,以及这种乡村权力与移民适应的关系,指出帮助移民获得适当的社会资本是帮助移民更好地适应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生态移民反贫困的实证研究——以阿克苏柯坪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阿克苏柯坪县生态移民工程的目的、贫困原因,人口的增长、移民搬迁实施后取得的初步成绩,人口迁移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我国蒙古族、朝鲜族、彝族、傣族、白族、回族等六个少数民族的跨族通婚情况进行分析,认为,(1)跨族婚姻的人口基础是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民族人口出现多元化,其社会基础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2)影响跨族婚姻的一些主要因素包括:国家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本民族的聚居程度和民族内部的交往程度、语言、宗教等;(3)跨族婚姻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它对民族身份选择和民族认同等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不但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测量城市民族关系的一个主要变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