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韩忠伟 《兰州学刊》2008,(10):94-101,204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问题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时期甘肃省残疾人就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根据目前甘肃省残疾人就业的实际状况,特从残疾人就业立法、就业政策、就业培训和就业配套保障措施几方面提出若干解决甘肃省残疾人就业难题的制度化对策,以供探讨研究,以期甘肃省有关部门在制定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立法、政策和配套措施时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了女性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的现实。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城镇女性失业的状况、再就业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为政府制定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孟霞 《兰州学刊》2009,(7):106-108
就业性别歧视是性别歧视的重要表现方面。职场的性别歧视原因很多,主要与社会性别角色相关。文化、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社会环境塑造的女性社会角色影响了女性在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发展,想要彻底扭转就业性别歧视,需要从女性社会角色重塑入手。  相似文献   

4.
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向非农业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年龄低龄化趋向、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专门技术的掌握程度低、劳动权益保护状况堪忧等状况。针对上述现象,国家应通过法律、政策的制定,对处于就业弱势的农村女性予以更多的考虑、照顾;通过增加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建立具有性别倾斜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体系,增加农村女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5.
就业问题作为失业的另一种说法 ,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甘肃省特有的人口包袱以及国有企业所沉淀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员和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上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等 ,使甘肃省的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本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甘肃省城镇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影响甘肃省就业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付强 《兰州学刊》2010,(12):217-220
文章从甘肃省当前服务业就业现状出发,通过弹性分析、协整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考察甘肃省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指标的理论构架和依据 女性就业状况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标志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的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因为从这一综合指标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态度、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女性自身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女性就业的时机、规模、层次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亦与社会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由于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使适合女性的岗位受到了限制。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市场的需求,为广大妇女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适合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的新型行业,拓宽了妇女就业渠道,对促进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说明,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在改革中得到提高,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复杂的伟大实践活动,它必然会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人们社会意识的诸种变化。其中女性就业问题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种种抉择。在这一挑战面前,我国青年女性的择业就业状况的变化又最为明显,也较为复杂。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兴趣正是来自于我们对女性、对社会的关注。因为它作为一个直  相似文献   

9.
张丽琍 《理论界》2009,(2):13-16
在我国经济调整过程中,女性就业参与率和就业质量受到了经济整体发展形势、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调整以及全球化、城市化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女性参与率和就业质量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就业的职业层次、职业结构、职业身份、家庭收入等方面,对女性就业参与率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改善女性就业环境,提高女性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张乐 《兰州学刊》2011,(11):75-79
不同就业状况和经济实力影响着女性的休闲偏好,而这种偏好又决定着女性休闲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她们对休闲资源的使用频率等休闲质量指标的高低。这种源自生活境遇的休闲差距应该在不断促进两性平等提高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基础上用提倡差异化休闲的方式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1.
女性就业率低、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在我国一直受到关注.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性(宏观)因素和个体性(微观)因素两个层面.许多文献从传统的角度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而少有文献用数据建模的方法研究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本文分析女性就业的现状,并选取可能影响女性就业的一些因素,对其建立数学模型,以分析影响我国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性别不平等窘境主要体现在疫情加剧女性的就业困难和脆弱性、无酬照料增长和家庭暴力激增、疫情对女性健康产生差异化影响、新的不平等教育和数字性别鸿沟形成,以及疫情中女性领导者的缺位和女性形象的矮化上。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的思路应聚焦于将女性置于恢复决策和进程的核心,对女性全方位赋权,并以预防机制的建立作为应对风险的长期方案,从政策制定、就业平等、家庭责任、健康维护、教育与技术公平、政治与文化参与等方面着力探索性别平等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3.
充权:对失业女性社区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璐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63-167
现代社会工作学的"充权"理论为社会支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目前我国的社区就业还存在诸多不利于社区就业女性权能增加的因素,应从就业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社区就业的规范化管理、女性社区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社区就业女性的组织建设、人力资本的提升等多方面来增加社区女性就业者的权能。  相似文献   

14.
构建包含就业性别差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女性就业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影响。参数贝叶斯估计的结果显示,女性劳动力就业弹性、名义工资刚性以及女性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均显著大于男性劳动力。这些差异意味着在外生冲击影响宏观经济时,女性劳动力更容易选择进入或退出劳动力市场,进而导致女性就业与男性就业对劳动力市场乃至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女性劳动力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显著大于男性劳动力供给冲击。女性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在引起产出增加的同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紧缩”效应。女性就业相关因素是驱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力量。因此,无论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是稳定宏观经济考量,稳定女性就业均是相对较好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盛盛 《云梦学刊》2005,26(6):119-120,123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对女性就业观念的偏见;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影响就业;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性就业;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影响就业。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就业公平的意识;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扬长避短;建立女性社会保障基金;加强自身休养,提高女大学整体素质;加强就业指导,认真做好求职准备。  相似文献   

16.
女性就业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就业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凸显的问题也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来说,政府应努力营造女性积极、平等的就业新环境,从微观上来说,女性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衡量性别平等还是表述女性综合发展状况,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赋予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本文在描述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现状基础之上,分析了当代中国影响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检视了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给女性就业造成的问题,提出了改善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提高,一部分女性在社会赋予的机遇面前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意识,由此,"女强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通过阐述"女强人"的由来、类型以及她们在择偶、婚姻、就业、生育等方面的情况,从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的原因分析了现代"女强人"目前的生存状况,进一步说明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道路上的"漫漫修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其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具有就业方式非正规化、性别歧视、就业层次报酬双低化以及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突出特点。究其原因,主与女性农民工自身所具有的的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缺失有关。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城市和新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及早关注女性农民工,并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女性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一、甘肃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及结构分析按照劳动部门的规定,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原因而下岗,没有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没有在社会上找到新的就业岗位的人员。据此,甘肃省劳动部门对全省国有独资工业企业下岗职工(以下简称下岗职工)作了全面的调查统计。根据笔者对统计结果的深入分析,并比照全国的情况,得出了以下描述甘肃省下岗职工总体形势的基本结论。1下岗职工规模较大,且在今后几年还会增加。1997年末,全省国有独资工业企业共分流及下岗职工145万人,占全省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7%。1997年已分流安置和再就业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