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社会生活视野下的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语言几乎都无例外地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的误读与偏见,但事实证明,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隐语行话的传承,引发的一系列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有待于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胡凯伦 《社科纵横》2007,22(3):113-114
《离骚》融合南北文化和文学风格,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创新。本文从春秋行人赋诗言志与屈赋诗缘情的关系,原始巫风仪式对比兴思维的影响,间接隐语对神话比兴的指向性三个方面管窥《离骚》对于《诗经》比兴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义成 《唐都学刊》2011,27(4):70-77
现在看,要破解《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人,首先就要理解《西游记》中有关隐喻、隐语、暗示和口诀等修辞手法。在厘清有关隐喻、隐语、暗示和口诀等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从对历史上若干主要丹学家有关论述的扫描中,特别是从对"茅山宗"高道陶弘景的梳理中,说明道教特别是茅山道派文字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在说明丹理和叙事时,喜用"秘诀隐文"修辞手法,因之,在寻找作为"华阳洞天主人"而与陶弘景存在地域道门精神关联的《西游记》最终定稿人时,首先注目其采用的"秘诀隐文"手法对其最终定稿人身份姓名的隐形显示,特别是在开头和结尾处的显示,就是符合其艺术特征的办法。"五四"以来,《西游记》最终定稿人研究搜寻之所以被导入歧路,也与包括胡适、鲁迅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对道教文字"隐文秘诀"特征熟视无睹有关,其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为追求实质正义——无讼与和谐,往往会舍法而取情理,依情理进行审判。这种法律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严格形式主义相对,被称为实质性思维模式,它是中国古代审判文化的一个特质。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人对和谐、无讼理想社会的追求及越过事物的形式追求实质内容的思维模式,以实质性思维处理案件亦可达至息讼止争的社会目的,但这种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国人法治观念的淡漠,同时阻碍了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然而,无论如何它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无法抛弃的,只能期待我们现代人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李桂奎 《求是学刊》2013,40(1):127-134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跨界取譬"的修辞批评传统。这种批评传统既针对叙事文本,也针对写人文本。针对写人文本的各种批评术语又常常围绕两个关键词形成会通:一是小说与绘画、古文、戏剧等诸文体所共享的"代言"理论,二是凸显传统小说人物角色表演特征的"态"这一重要范畴。这种传统小说批评既有利于评论者便捷地阐释与评批小说文本,又有益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小说较之绘画等其他文类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文体优势,还便于当今研究者据此顺藤摸瓜、探本求源,以更好地清点或整理中国的叙事、写人传统。  相似文献   

6.
审美意识并不是超越意识之外的意识,而是意识的一部分,或可看为意识中的意识。作为意识之中的审美意识,通常是指对事物,特别是对艺术品的美与丑的欣赏和鉴别而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观念。实际上这种思想和观念是与隐藏于意识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标准以及文化价...  相似文献   

7.
杨潮观是清代最著名的戏曲作家之一。统观其一生行事,以循吏为路径所达成的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关切,乃努力追求之所在。他的《吟风阁杂剧》多取古譬今,因事感发,专注于君臣遇合、政体兴衰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较深厚的民本意识和强烈的国家观念;艺术上则注重通过语言和典型环境的描写,突出戏剧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表达循吏的人生理念。《吟风阁杂剧》是杨潮观从政济民的循吏心态映射于杂剧创作的生动艺术文本。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全部认识活动和交际活动,都和解释这种或那种信号、手势、语词、文学作品、音乐、图画以及诸如此类的符号系统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科学家要解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音乐家要解释他演奏的作品,文学批评家要解释他所分析的文章,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要解释他们所研究的形式系统,美术家也要解释图画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期以降,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列强,随之产生直观认识、情感判断和理性思索,这种认识、判断和思索,最鲜明地表现在对西方列强汉译国名所作的更改和确立过程中.大致说来,中国人对英、法、德、意、俄、美等西方列强的认识,经历了直观感受、情感贬斥和理性承认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在对西方列强国名的汉译名称上,也经历了谐声描摹、贬词诋斥和褒词榆扬三个阶段.西方汉译国名的褒化现象,表明了西方所代表的以商战和富强为特征的近代文明,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趣味和伦理观念,使国人将"美"、"英"等审美概念和"德"、"义(意)"等道德概念,以及褒化了的"法"、"利"等传统概念,一起奉献给了西方列强.这一欧美汉译国名的褒化过程,证实了中国人从狂傲虚幻的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的划时代转变,这是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文明秩序的深刻体认和正确把握,虽浸润被迫转变的艰辛和屈辱,但更饱含主动融入世界的信念和决心.  相似文献   

10.
涂世明 《社会福利》2013,(11):42-42
社会救助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流动,很大一部分流人城市的农民工或因缺乏劳动技能等原因而流人社会。这一部分人中,许多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又没有可投靠对象而流浪乞讨,有的甚至干出违法的事来。由于当地的劳动部门对这一部分人的情况掌握不够,信息不畅,  相似文献   

11.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05,2(3):156-160
本文认为,为人民而发展,而不是为生物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一部分人的需求或精英需求的发展而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理念.为人民而发展,它标示着这种发展观至少应包含着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那就是发展的人本性、内源性和均衡性.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人们的发展观念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也正揭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理念合乎发展的逻辑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神圣的忧思     
搞商品经济、讲经济效益,是中国改革的主旋律之一,而适当下放权力,尊重个人利益,则是改革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但当这种观念被一些人片面化为好功近利的狭隘经济行为,被另一些人误解成放任自流;在一部分人那里歪曲为唯利是图,在另一部分人那里蜕变成假公济私时,便给社会带来了烦恼。教育处在这些人制造的灾难中心,而社会还在继续忽视教育。神圣的校园里充满着忧郁的气氛。校园的迷雾学校图书馆的目录室里已不见笔和索书单,用自己的纸写上递去,借书员却非要你填索书单,此  相似文献   

13.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5,21(5):128-131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时代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与创作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证了梦的运作与文学创作的三个同一:形象与图画,典型化与象征,灵感,并分析了这种同一性形成的脑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文化接受他者文化时总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心理模式,这种文化心理模式制约了他者文化进入的方式。18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成功地走入西方文化就是这种制约与适应制约的结果。适应目标语文化的制约必将导致原语文本的变形和扭曲,但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这种变形和扭曲会逐渐减少。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交流的变形和扭曲不可避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标是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做到两个观念的转换,一是传统翻译观念的转换,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观念的转换。本文分析了18世纪中国古典戏剧走入欧洲文化的具体过程,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乡镇私营企业主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培峰 《社会》2003,(8):37-40
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没 有世袭的创业资本,为什么有的人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积累起创业所需的经济资源并使之资本化?为什么有些人在没有或只有少量经济资源的情况下敢于走上创业之路?笔者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帮助和促进一部分农民走上创业之路,使其自身也从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成长为私营企业主。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些部门和单位认为乡镇企业发生的亏损有一部分是由于企业抽资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造成的,有的地方作出了集体无积累或亏损企业的干部、职工不得参加农保的规定,还有不少乡镇提出亏损企业职工要不要参加农保的问题。对此,我们有  相似文献   

18.
王少良 《学术交流》2012,(12):166-171
中国古代的类比思维,是古人学术和文艺思维产生的源头,其思维过程以观物取象为途径,具有表象运动的特性,思维结果结成具态的观念意象。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比德"观念的哲学基础,"比德"审美观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对象物的自然属性比附某种社会观念,在社会意义下来理解自然美的属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比德"审美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维的特性在于取象模拟,物我为一,它是一种诗性思维,它的结构方式和创造审美意象的手法,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广泛的审美文化上也得到普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天籁""天乐"观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种普遍的观念,也是一种很朴素的"自然音乐观"。而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即"天人合一"基础上的。这种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对后世的儒、道两家学派的众多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后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根。  相似文献   

20.
刘苇 《社科纵横》2014,(10):59-62
法律文化冲突是法律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一种非耦合现象。传统法律文化中独特的"宗族"观念与"无讼"观念成为了当前社会法律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更多的从文化这一上位范畴去看待这一冲突,把它视为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而不是单纯地把这种冲突视为两种不同法律文化间的对立或吞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