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丁玲复出后,是新时间文学萌发之时,《杜晚香》是她。亮相”的作品,《“牛棚”小品》是她获奖的作品,它们诞生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毁誉褒贬,众说纷纭.从丁玲的创作心态去回答这个问题。《”牛棚”小品》应视为新时期文学中的艺术精品;而《杜晚香》却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特征,当时丁玲的创作心态尚未恢复正常,我们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是以农村土地革命为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现象,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主题建构等方面呈现出一致性。本文从互文的角度考察两部作品,意在说明文学传统之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韦护》本质上是一部“自叙传”小说。由于时代的“误读”以及丁玲的多次修改,《韦护》的“自叙传”色彩被长期遮蔽。通过细读《韦护》的初刊本,分析其从初刊本(1930年)到最后改定本(1981年)之间的修改历程,不难发现,这部一度被定位为“革命加恋爱”的小说,不仅真实记录了丁玲早年的思想与情感经历,更以其跨越50余年的修改史,见微知著地呈现了20世纪动荡的时代语境中丁玲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常跃强 《社区》2009,(35):57-57
近读金圣叹评《水浒传》,因为注意到评语.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对《水浒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小时候对这部书就读过。我舅舅就曾送给过我一部两大册的精装120回《水浒》。正值“文革”,这在当时很难得。然而那时候看过就看过了,不过是看热闹.  相似文献   

5.
《重逢》《河内一郎》和《窑工》是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的话剧作品。这三部作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亡连接,通过仇恨情感构建“敌—友”二元关系,确立理想中的革命共同体。仇恨这一激烈情感的产生、积累、转化与消解,构成了三部话剧共同的内在逻辑。作为一种情感动员的手段,仇恨叙事既有着深刻的在地性,又承载了话剧的政治功能。以“情感”为视角切入丁玲的戏剧创作,不仅有利于推进丁玲戏剧作品研究,还可窥见左翼文学传统与延安文艺融合创化的复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从陈端生的《再生缘》到侯芝的《金闺杰》、《再造天》,再到邱心如的《笔生花》,清代女作家弹词形成了一个阅读、批评与创作相交织的链条,后一部作品是对前一部作品的回应和再创造。《再生缘》的“颠倒阴阳”引起了包括侯芝在内的闺秀才女的非议,而邱心如在继承《再生缘》“为女子张目”主题的前提下,对故事的框架和具体细节都作了一些巧妙的设置,既隐秘地表达了她的诉求,又使文中的叛逆性始终包含在温情的道德氛围中,体现出她作为闰塾师的创意。  相似文献   

7.
张光茫 《社区》2010,(17):15-15
就在电影《挪威的森林》掀起新的“村上春树热”之际,又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书出版了。不过,这本《为了灵魂的自由》的作者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村上的“御用”译者林少华。在书中.林少华寻找村上灵魂的自由.品评村上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8.
2012年出版的两部丁玲传记各有特色,各有新建树。涂绍钧先生的《图本丁玲传》面向普通读者,以图文并茂见长,追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尽量贴近传主生命本体,提供被人忽略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及日常生活细节。秦林芳教授的《丁玲评传》面向的是专业研究者,以学理的剖析论说见长,作者站在独立的启蒙思想者立场,从文本细读入手,从作品看作家和论作家,追求学术性与创新性,力图以新的历史高度审视传主。  相似文献   

9.
日益风靡的网络游戏促发了电影对其进行“再媒介化”的创作,由此诞生了一批“网游电影”,《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即其中的两部代表性影片。与之前的电影对单一物理现实的呈现不同,这两部影片转向了对科技仿真现实与物理现实的共时思考和同时表现,其中内含着“网游电影”之“一个银幕、两种现实、三重世界”的结构关系,亦显示出“网游电影”与传统电影在叙事、主题、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及差异。此外,“网游电影”在吸收游戏元素的同时,又受到了电影艺术的规约和再编码。  相似文献   

10.
卜昌伟 《社区》2008,(17):19-19
二月河在日前由新浪读书频道与河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朝阳与落霞:华夏文明的历史命运”论坛上称,他在创作完《雍正皇帝》、《康熙大帝》、《乾隆皇帝》之后,因体力不济,再也没有信心进行下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红黑》月刊是一部由沈从文、胡也频、丁玲三人合力筹资创办的文艺同人刊物,专注于文学创作。《红黑》月刊是他们三人在上海当时恶劣的商业环境中,争取文学独立与自由的一次浪漫"冒险"与勇敢试验。但在出版至第8期后终刊,主要与资金短缺、创作队伍狭窄、脱离文学生产与消费环境、思想走向分歧等因素有关。《红黑》月刊虽然最终走向失败,但它为丁玲与沈从文今后从事的编辑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十余年推广“素读”经典的理念,她变革一本教材教到底的常态,将大量的经典读本引入课堂,率先在小学课堂里开设了“素读”经典课程。她的学生六年里基本实现这个目标:背下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她的学生都能熟练地通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和《声律启蒙》等经典读本,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300册书,优秀的孩子每年的阅读量突破1000万字。  相似文献   

13.
范晔在《后汉书》中增设《党锢列传》并以之为核心对东汉的“党人”群体进行了记载。对于“党人”的编纂,范晔在《党锢列传》传首用长序、采谣谚来交代“党锢”的起因与经过,并以之提携全传,又择“三君、八俊”等核心“党人”为传主,以此展现“党锢之祸”的全貌,对于其他“党人”,则以类(德性)相从进行合传。范晔对东汉“党人”的这种编纂方式使其在《后汉书》中形成了以《党锢》为核心的“党人传”记载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党事”始末之主次线索清晰,“党锢”人物之行事编排严密,东汉后期之历史发展面貌丰富。同时,在相关传记中范晔又以大量史论表达了他对东汉“党锢之祸”影响东汉历史走向,以及东汉“党人”出处进退及其精神的看法。范晔对东汉党锢事件及人物的记载,最能体现他的历史编纂水平。  相似文献   

14.
项穆,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诗人。有著作《书法雅言》和诗集《元贞子诗草》行世。《书法雅言》是一部比较有系统的书学著作,行文大体摹拟孙过庭《书谱》,气息纯厚,“论旨一贯,条理井然,独抒心得”(《历代书法论文选》)。项穆“中和”的书法审美观,在《书法雅言》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并且成为全书贯穿一致的论旨。首先,项穆“中和”的书法审美观,表现为他把“中和”之美做为书法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在《中和》篇中,写道:“书有性情……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在项穆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毛泽东的《讲话》是奠定丁玲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契权,努力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方向,反映了丁玲创作活动的党性特征,对党、对人民、对生活的“痴情”象一条虹线贯穿在丁玲的生活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左翼作家主体与文学文本的阐释打开了空间,成为早期左翼文学文本经典化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一时期左翼文学批评强调对苏俄理论资源的“挪用”,进而确立起左翼文学的经典性与权威性,“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水》的文本批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这一创作方法存在的问题也为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独特性反思提供了可能性。重新梳理这一时期关于《水》评论的发生与影响,既是对早期左翼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也是审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独立性价值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7.
《说文》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篆书字典,《玉篇》则是按《说文》体例编撰的一本楷书字典。这两部书都对字义有所阐释,然而释义的重点有所不同,《玉篇》已不再局限于说明文字的造字本义,而是在文献用字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注释.因而字头下不止一个义项。这两部书在训诂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仅对两书中的“歺”部字意义进行分析,按词义对词进行聚合,然后比较两书在释义上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9.
《牛棚小品》是丁玲晚年的创作,从其刊出背景及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丁玲晚年创作的个性特色:一方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小说创作,真诚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从主体感受出发,创作了以《牛棚小品》为代表的美学价值很高的一类作品.尤其是她的后一类作品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武将军"的豪迈洒脱,同时,作品进行了探幽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文小姐"的细腻柔婉.丁玲晚年并没有失去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