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不同意1928年国奉南北统一战争和中国大陆的统一“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之说。认为:统一和统一战争,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旧军阀统治,形式上、表面上完成了全中国大陆的统一,顺应了历史趋势,是相对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在当时,统一有利于准备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统一不仅仅是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上的胜利,它同时屯是新疆、东北军阀正确选择的结果,更是1924年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及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直接成果。  相似文献   

2.
<正>1924年10月北京政变至次年11月国奉战争爆发的一年间,左右北京中央政权的两个最大军事实力集团——国民军与奉系军阀维持着既矛盾冲突又暂时妥协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发达的工业经济,成为国共两党的必争之地。谁占据东北,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毛泽东说:“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蒋介石也强调说:“没有东北,就没有华北,没有华北,就没有中国。”这就决定了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军事斗争,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战争热点。这场斗争不仅是国共战略交锋的焦点,而且是美苏远东战略的焦点。东北军事调处作为热点中的热点,反映了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又妥协、又斗争的错  相似文献   

4.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而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对待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在中国,部分有识之士主张尽全力以拒俄;部分知识分子主张联日敌俄;清政府束手无策、无可奈何;部分普通百姓则麻木不仁.这种状况正是转型变化社会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5.
彭法 《兰州学刊》2007,23(1):187-189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而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各阶层、阶级心态的深刻变化.作为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面对外敌的入侵,大多数人迸发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产生了保家卫国的心态.少部分人则麻木不仁,产生了事不关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中国东北发动的突然事变,是在日本政府、军部的直接唆使、怂恿和支持下,由关东军一手策划的侵略战争,从此揭开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的序幕。今天,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为了总结历史教训,查究战争责任,人们有理由提出,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前前后后,除了日本政府和军界以外,民间右翼势力对这场战争持有什么态度?他们的态度又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如何影响?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对于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分析其发生的根源,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都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一年六月,孙中山以“援桂”名义,发动了一场讨伐旧桂系军阀头子陆荣廷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生涯中的一件大事。而且,这场战争的发生,对尔后的广西政局影响甚大,它是旧桂系崩溃和灭亡、新桂系崛起和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场战争进行探讨,乃是研究孙中山和研究桂系军阀史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而引起的.文章针对这场战争起因"非单一性",即清政府的内外政策亦是这场战争的起因的说法,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文章认为,不管清政府当时的内外政策如何反动,都构不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清政府错误的内外政策,是导致这场战争迅速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曹力铁抗日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场战争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不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国共产党,是中...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货币战争依然烽烟四起,如果将"以货币贬值为手段、以取得贬值国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为目的",或者"把汇率作为一种经济武器"作为货币战争的标准,那么,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实行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而中国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因此,中国应该奋起应战,而不是姑息迁就,汇率政策的制定和选择也应完全以国家利益为重。要结束这场"以邻为壑"的战争,国际社会应该从汇率理论到汇率实践展开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媒体现场直播的现代战争。各种新闻媒介都全方位地参与并渲染这场区域战争,报纸、电视、互联网、广播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场战争。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各种媒介的行为和表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力图对战争中的媒介宣传规律进行发现与反思,并对今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如何抢发新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战争硝烟已经远去,但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尤其是这场战争就中方对美方而言,究竟是平仗还是胜仗,这一问题迄今仍有争议。本文从我军取得军事上的彻底胜利和我国国际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以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促进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抗美援朝战争是彻底的胜仗,而不是平仗。  相似文献   

13.
公元 7世纪至 9世纪 ,唐王朝与吐蕃王国的战争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结局做了简明阐述 ,重点探讨了今甘肃———唐时的河陇地区 ,在这场战争中的军事地位及其历史贡献 ,并对唐蕃战争的性质及历史地位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 ,唐蕃战争是唐王朝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与吐蕃王国新兴奴隶主统治集团之间的边土之争 ,它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但同时又加强了藏汉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和与统一。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万历年间,广东诗人区大相曾以翰林院官员身份参与了中朝军民联合抗倭的“壬辰之役”,并写下一批有关这场战争的诗文.区大相诗具有鲜明的纪事诗风格.诗中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这场战争的心态变化,揭露了一些正史不曾记载的史实,探讨了中朝军队难以取胜的原因,分析了这场战争对明朝政权的损害,并希望认真总结这场战争的历史经验.区大相“壬辰之役”纪事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尊严  陈德金 《文史哲》2002,1(6):129-136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故犯有“破坏和平罪”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是一场陆海战场交替的近代化战争,尤其以拥有独立海上战场而为其显著特征。回顾这场战争,特别是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海上作战行动,不难发现甲午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也为世界近代海军及其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战经验。深刻反思检讨甲午海战在历史与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刘于今天的海军与海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一、甲午战争前的中日海军竞赛及其影响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此而始,两国都面临被西方列强吞…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及欧美列强为了获得朝鲜铁路的敷设权展开了长达20多年的争夺。这场斗争又与中国东北的铁路权益交织在一起,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诞生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方结盟,即日英同盟。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夺取了整个朝鲜半岛的铁路敷设权,使朝鲜沦为自己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8.
50年前胜利结束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伤亡最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影响十分深远的一次战争。法西斯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既给人类带来了惨重的浩劫,也教育了世界人民。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和平与进步。今天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人民性,有新的认识和充分的估量,从50年来的历史巨变中真正认识到,这次胜利的确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伟大转折,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  相似文献   

19.
论桂林抗战文化的国际特性刘寿保日本、德国帝国主义发动的法西斯侵略战争,是灭绝人性的残酷、野蛮、疯狂的战争,是毁灭文化、文明,愚弄人类的非正义战争。战争最后以德、日、意法西斯侵略者的彻底失败,以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而告终。桂林一地,在这场战争中历...  相似文献   

20.
爆发于1915年12月的护国战争,是一次以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战争,它是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护国运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场战争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