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二元体制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综合性社会制度,由为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演变而来.城乡二元体制有效推进了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却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变迁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一致性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城乡二元体制是影响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成都市以统筹城乡改革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表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助于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最后,针对成都在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提出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部分学者对中国出口商品反倾销的形势有所争议。多数学者及媒体视此形势越来越严重,然而有少数专家则认为已经有所好转。通过中国十一年的反倾销指数变化,中国与印度、印尼;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反倾销指数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实证分析了中国目前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形势。研究表明,基于显示反倾销角度,中国出口商品反倾销的形势已经好转。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能源效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文章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Malmquist-DEA生产率指数对中国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基于1993—2011年中国29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能源效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且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能源效率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对外贸易和创新水平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这表明能源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在于人力资本积累、对外贸易和创新三个方面,其中创新是能源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加重地区环境污染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14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城市规模与地区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3种互为补充的度量城市规模的指标,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发现现阶段扩大城市规模对地区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通过数量分组、地域分组等方法进行异质性分析后,发现大城市和华北地区城市规模扩大减缓环境污染的作用更加显著。在中国加速推进城镇化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双重背景下,认为应该通过发展大城市以改善日益恶化的地区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从机理和实证两方面探究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表明:智能化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进生产制造模式,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以及改变需求结构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明显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在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高和水平低的地区,智能化都对其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制造业结构高度化水平高的地区,智能化对其高度化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及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现存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资料专家学者对粮食安全的内涵研究非常深入,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并全面探讨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使得构建中国粮食安全的思路比较明确。但目前的研究仍有五个不足:一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目标、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还不是特别明确;二是从经济角度研究粮食安全问题还不够;三是从全球粮食安全及开放的角度考虑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则不多;四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微观研究不够深入;五是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不够。这五个方面应成为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城镇化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由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均衡化程度较低等原因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使中国城镇化呈现出某些发展上的不协调:三个产业的产值有了明显增加,三个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并不大;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口数量均有所增长,三个产业从业人口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从中国发展的全局高度看,必须看到教育发展均衡化与中国城镇化进程是依存互利的关系。从教育学视界看,探讨教育发展均衡化对中国城镇化的贡献与能为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和通过改进后熵值法计算得到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实证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污染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地方政府竞争显著增加了地区污染排放,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存量与环境污染均呈倒“U”形关系,经济发展短期会带来环境污染,长远则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资本存量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投资能力,投资速度过猛或滞后均会给环境造成影响。认为,应从改革传统政绩考核办法、确立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等方面优化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力度,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教育投资回报率试图衡量教育收益与投入的比例关系,为宏观、微观的政策选择提供依据。通过从数据、变量和模拟方程三个层面对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教育回报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论,我们认为:高质量的数据是精确化研究的基础;关键变量和实证模型的选择虽仍存在不足和争议,但可根据不同的研究重点和需要进行选择。结合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教育回报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区分为两种效应:一是财政支出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的"直接效应";二是财政支出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水平进而影响环境质量的"间接效应"。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了动态效应和内生性的GMM模型,综合考察中国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影响的两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出总量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但间接影响效应显著;财政支出抑制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但却促进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全域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著性检验,实证研究2004—2014年中国各省份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演变;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空间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的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高低两个集聚区域,低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东部向东南部扩展,高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西北部向东北部扩展;(2)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阻碍作用,表明中国目前的环境规制确实存在“绿色悖论”,技术创新并未激发波特假说的“创新补偿”效应。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环境质量,中国并不存在“污染天堂”;(3)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本地环境污染受本地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大于受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本地环境污染受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本地的工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2007-2018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在统一整体框架下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两两静态交互关系和动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显著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在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存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向贡献;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却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性;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均存在着自我加强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PVAR模型,利用2006—2018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港澳台除外),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物流业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个变量之间未实现良性互动关系,物流业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在受到对方变量冲击时均产生正向效应,物流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具有时滞性;3个变量皆易受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并保持稳定状态。由此,在加强物流业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要发挥物流业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助力区域经济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三个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支撑现状及其影响,认为由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从而使大城市的“城市病”和中小城镇的“空城”现象日益严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强城镇聚集效应,以及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农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农户"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在梳理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重庆农户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农户创业活动对传统农业改造、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以及推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多重功效,并透视农户创业活动对改造传统农业、对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城镇化的传导机理,进而从农户创业培育机制的完善、农户创业活动保障工程的实施、农户创业活动扶持力度的提升三个维度提出促进农户创业广泛参与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梅里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分析金融约束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特别是考虑了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以支付出口固定成本的情况;然后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研究表明:金融约束会提高企业出口的“临界”生产率,因此会对一部分企业的出口产生阻碍效应,实证分析也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将促进企业的出口,而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那么也将促使企业出口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建设既是中国最大内需潜力所在,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基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三维视角研究金融对城镇化的支持效果。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规模的扩张在推动城镇化进程方面是低效的,金融效率的提升是发挥金融体系对城镇化支持作用的核心与关键。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充足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中长期金触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探索农地金融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引导的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结合STIRPAT模型和简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建立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实证模型,利用中国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呈现地区间差异,全国和东部地区两者呈现倒N型关系,与中部地区两者呈现N型关系,与西部地区两者虽呈现倒N型关系,但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高等、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分析其各自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采用我国1992至2013年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不同教育程度的职业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对东中部地区城镇化影响程度最大,而中等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影响最大;初等职业教育对全国以及各地区的城镇化有抑制效应,但实证结果的显著性不强。最后,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新市民培训等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高等、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分析其各自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采用我国1992至2013年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不同教育程度的职业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对东中部地区城镇化影响程度最大,而中等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影响最大;初等职业教育对全国以及各地区的城镇化有抑制效应,但实证结果的显著性不强。最后,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新市民培训等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