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历来归为子部杂家,研究者较少从审美批评和风俗批评的角度进行探讨.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既沉潜在精英文化中,又浸润在感性可观的社会风尚中,后者容易为研究者忽视.《风俗通义》中的采风观俗意识,以及在士林士风、人物品鉴、审美风尚、音乐歌谣等方面所体现的批评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0年来有关文学“批评方法”的论述,主要集中为两个“甄别”和一个“评介”,即对于方法与“方法论”的甄别,对于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三个层级的甄别;以及对于各种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的介绍和评说。“方法的自觉”,就是强调从社会实际和文学创作实际出发,把三个层级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批评实践中的自觉。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科方法是逻辑方法的横向维度,逻辑方法是学科方法的纵向维度,当文学批评以关注民生、社会进步为己任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就一定是学科方法和逻辑方法不能脱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扬雄《法言》对历史人物多有批评,扬雄本人的思想借以呈现。以孟子、屈原、伏羲的相关批评为线索,可以看到,扬雄重视孟子提出的“孔子之道”及其“辟杨墨”之功。扬雄推尊孟子,表明其澄清并彰明“孔子之道”的价值理念。扬雄重“智”,赋予“智”以保身的内涵,以“独智”作为入圣的标准,将“智”置于“五常”之首的价值序位,并以此为基础批评屈原不够明智。扬雄发展了《易传》的观点,以伏羲为礼乐文明的起始圣王,建构了礼乐文明史的新脉络。上述观念与认识,是扬雄对思想史的贡献,也是其对西汉儒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避免电影批评史狭隘地限定在“上海电影批评史”范畴内,有必要深入研究张恨水的电影批评。尽管张恨水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电影叙事模式和剪辑手法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较少涉及他的电影批评。通过对他的电影批评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张恨水并非电影的“门外汉”,而是在社会功能、艺术表现、技术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张恨水的电影批评是“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维、视角和意识等方面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正好突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元共生和丰富繁荣,表明中国电影并非单一受益于某一思想的影响;相反,它是在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相互平衡和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对张恨水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打破以上海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史书写框架,重新解读“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文化价值,为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日益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构成了一种意在通过形式分析达到文化探视的“形式/文化学批评”。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其深广的社会语境与学术渊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于一个变化与开放的世界中,为了适应和理解这种变化与开放,批评必然要从内部和外部寻求突破。在内部,批评的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结构考察和文化分析形成了整合倾向。在外部,批评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学科疆界和知识域限,通过学科与文化的双重跨越,谋求自身外延的扩张。跨学科、跨文化批评之路的选择,跟批评家对文学现代性及批评现代性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曹刚华 《中州学刊》2015,(4):112-119
唐僧神清佛教史学批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佛教发展史及佛教宗派、文献撰述、高僧大德的总结与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史事的评价与反思。他的佛教史学批评既具有佛教文化因子,又具有传统史学的要素。而形成其独特史学批评风格的思想因素是唐代三教融汇的大环境以及魏晋、唐代佛教史学进一步发展的小环境的影响以及其自身儒释思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已经确立 ,其标志是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大量输入 ,形成了各具特色与批评个性的批评家与批评范型 ,即周作人“自己园地”的“趣味说” ,沈雁冰的社会历史批评 ,成仿吾的不断“反省的批评”以及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 ,这些批评范型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格局 ,表征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李春媚 《河北学刊》2003,23(1):141-144
西方媒介批评理论中,有四个代表性阶段和人物尤其重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思想是媒介批评的理论源头;电子时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体现出乐观精神和技术论倾向;“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媒介批评的特殊视角;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媒介批评更加丰富,传媒应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挑战成为焦点。这四个阶段的媒介批评理论有着一些共同的精神与传统,并体现出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它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理论背景和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80年代的后政向批评(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90年代的“饭碗”批评(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80年代走向活跃;90年代基本边缘;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知识分子批评,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现代非洲小说之父”的阿契贝用自己的创作和文学批评还原了被扭曲的非洲和非洲人的尊严。他独特的创作和理论思考也获得了国际社会和批评界广泛的认同,在殖民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晋是赋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浏亮”与“清”,是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的核心,也是西晋赋论受玄学思维的影响,走向成熟与深化的标志。陆氏兄弟的赋学批评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赋体物而浏亮”,在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基础上,进一步划清了诗与赋的分野;对声韵的重视,是促使永明声律说出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情的感发作用的强调,则是对汉代赋学批评奉“讽谏”为圭臬的彻底突破。在继承建安、正始赋学批评的基础上,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完成了对汉代赋学批评的反拨。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在经书、史书和教科书的意义上,《诗经》才被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人们普遍地援引,作为最高道德价值的取向而为人们所效仿,作为拥有一切至理的工具而为人们所使用。因此,严格说来,先秦时代尚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两汉时期,随着文人文学创作的不断涌现,批评客体的范围扩大了,相对独立的批评文本也随之出现。文学批评获得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基本含意,即关注作品、作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以水喻文”的批评范式。古代先哲在对水的自然特性的观审中,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和联想,铸就了东方文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先贤对水之“清”的感悟,逐渐形成古典文论中的“清”“清浊”等系列范畴。大量与水相关的词语如“源”“流”“深”“浅”“渊”“浮”“润”“溢”“淡”“游”“清淡”“清秀”“清疏”“清逸”“清华”等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水”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密切关系。第二,水之“源流”启发了文学流派批评,古人一方面以“流派”为喻,阐释学术门类、文学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寻源溯流,阐释文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第三,“水无常形”催生了“文无常法”的文论观。宋代苏洵、苏轼父子或以“水机”喻“文心”,或以“风水相激”喻指创作中的“情文相激”,或以水之“随物赋形”喻指“自然成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说》)已经将“以水喻文”阐释得淋漓尽致了。总之,“以水喻文”折射的是基于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  相似文献   

14.
探析西汉至晚清历代学人校勘《楚辞》的起始与发展轨迹 ,比较楚辞学史与中国图书史可知 ,楚辞校勘学产生与发展应分为 :两汉初兴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发展期、宋元明兴盛期、清代大盛期这四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卜召林  丁燕燕 《文史哲》2007,12(5):112-116
成仿吾曾被称为"抡板斧"的文学批评家,其激情贯注的批评文字,带有鲜明的"左"的倾向,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宗派色彩。一方面是他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使然,另一方面又与他直率坦诚的性格气质息息相关。在文学本体论上,他认同"表现说",带有唯美主义倾向;但在文学价值论上,他又力倡文学活动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在理论提倡上,他推崇批评的同情与公正,但在批评实践中又不时流露出宗派情绪,表现出思想的丰富与驳杂。而逆向思维与辩驳式的鉴赏习惯又使他的文学批评不同凡响,其色彩鲜明的批评文体与激情澎湃的人格魅力相得益彰地留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  相似文献   

16.
河北士族礼法传统与北学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山 《文史哲》2003,(2):91-95
建安时期邺城学术思想主流是曹操名法与郑玄经学的结合 ,它上承两汉以来儒法合流的总趋势 ,下启魏晋南北朝礼法思潮 ,是东汉名教之治向魏晋南北朝礼法之治历史性转折的枢纽。河北士族特殊的地域优势、文化性格和经学特点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魏晋之际礼法思潮的发展中 ,河北士族反对正始玄学。元康时虽一度受到玄风影响 ,但其思想主流未变。永嘉之乱时 ,河北士族多留在北方 ,国破家亡的血泪洗礼 ,使他们反思元康玄风流弊 ,重返传统儒学。故郑玄经学与礼法思想随之成为南北分裂后十六国北朝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7.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波·马歇尔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真实呈现黑人女性追寻自我发展空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李广田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重要的诗歌批评家。他的诗评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审美批评既有超越又有继承:在批评标准上,既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性,又对诗歌的形式和诗性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批评的风格上,既以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见长,又包容了许多直观感悟和印象批评。李广田的新诗批评对京派批评的超越与继承造就了其独特性,并使之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典型的京派批评相比,它在理论上多了些明晰和深刻;与当时单纯的社会历史批评相比,它又多了些灵性和美感。  相似文献   

19.
对曹植<与杨德祖书>这样一篇魏晋时代重要的文学专论,学界至今却或是因袭旧说,以讹传讹,或是由于把其中的一些句子独立起来,割断了全文,造成误读误解.一些学者、大家亦不能免,令人叹婉.似乎应该重新来评说才是.  相似文献   

20.
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是教育哲学本性的体现,是它追求理想教育价值的要求,也是发展本学科的动力。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在于对研究主体研究的规范与监督,并规范和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此,必须抓住教育哲学批判的前提,提出“教育问题”,进而消除其错误(实现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