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2.
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海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87-90
根据动力学原理透析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总结了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成效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探索和实践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居点等建设用地整理等措施,以促进耕地保护系统的稳态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对耕地保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逐年减少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指出耕地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是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耕地保护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延卫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人口多 ,人均耕地少 ,人地之间矛盾突出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保护耕地。本文对耕地保护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才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3):103-107
土地调查是一个具有确定内涵的法律概念,《土地调查条例》为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提供了法律支持,土地调查应当与土地登记同步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必须为全国土地调查建立坚实的保障体系,必须形成全国土地调查权威的调研成果,必须执行全国土地调查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6.
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切实保护耕地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名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6):28-33
耕地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人关注。保护耕地不仅是当前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而且已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从土地制度这一新的视角进行分析 ,我国多年来耕地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根源在于土地产权制度的失效。要有效地保护耕地 ,根本的出路是致力于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刘芙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6):103-106
根据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强耕地保护与深化土地开发整理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安徽省土地资源的特点论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安徽省土地资源的特点,从中得出结论:安徽省林业发展潜力较大,但受自然供给量的限制,耕地的开发潜力,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只有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才能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完善安徽省耕地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9.
周崇聪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2-21
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保护主体应涵盖政府、土地所有权主体、土地经营主体等面向。土地经营主体作为耕地最为直接的使用人,享有耕地收益权利,决定了其作为直接的耕地保护义务承担者,并为耕地破坏行为承担不利后果。然而,现有法律就土地经营权属性和土地经营合同内容的规定含糊,难以稳定土地经营主体保护耕地的主观意志,且在土地经营主体耕地保护的权义规则失衡的背景下,难以为耕地保护提供规则指引。为此,通过赋权还权,激发土地经营主体参与耕地保护的动力,特别是经营主体为土地所有权人的情形;立法明确规定流转合同的一般性条款和形式等内容,为耕地投入提供稳定的意志基础;以个人行为约束和市场行为约束,以及单方约束和共同约束构造土地经营主体的耕地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保护被普遍认可,但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倾斜性原则却遭到质疑。倾斜性保护原则的成立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基于大工业、大行业时代提出的,旨在纠正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实质不公平现象;有其社会基础,即由于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明显的弱势地位,需要立法进行倾斜性权利配置,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从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立法来看,倾斜性保护的系列立法并没有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更不会扭曲、破坏市场机制;我国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实践也表明,倾斜性保护原则体现了现代社会公平价值和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彰显了消费者的消费尊严。 相似文献
11.
安徽和县是安徽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也是南京、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四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如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加强耕地保护,必须从和县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县城镇化进程初期确实占用了耕地,减少了耕地面积,随后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村推进等政策的约束下,耕地面积处与平稳的状态。今后城镇化发展仍然要保护耕地,保障人民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文中通过对1997—2005年重庆市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以2001年为分界点出现逐年减产和增产的现象,并提出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应分析法,分析1978—2008年间影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的内因和外因,力求揭示各因素的影响路径及相互作用,为我国更好地开展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的主导因素不同;影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的内因和外因在某段时间内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内外因联动机制,强化或削弱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的效果。现阶段提高耕地利用和保护的比较效益,使耕地保护的微观主体——农民在保护耕地的过程中得到经济实惠,是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保护制度实施效果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耕地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5):113-116
为了保护耕地,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二是要健全法制,不断完善土地的利用规划、征收、用途管制、违法预防、违法监督、违法查处和违法惩处等法律制度,严格贯彻执行我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好耕地,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9-39
通过梳理耕地保护与非农化配置制度的4个阶段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耕地发展权制度经历了产权从缺失到确定,再到建立起总量控制下的计划命令的配置机制,再到当前朝着经济措施的配置机制转变的发展过程。当前,作为新增耕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浙江指标交易、重庆地票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机制改进了耕地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作为现存耕地的发展权的价值补偿机制——成都耕地保护基金机制改进了耕地的产业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然而,现有制度创新依然存在耕地发展权种类设置不完全、产权归属不明晰、权能实现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该从种类设置、产权归属和权能实现等方面进一步清晰界定耕地发展权,并构建相应的市场交易或财税等配置机制,最终使相关经济主体既有机会在耕地保护中获得补偿,亦可在耕地非农化中获得收益,从而诱使正确的经济行为,实现耕地保护与非农化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制度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耕地保护制度,将“经济人”概念引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给与执行过程,分析各参与主体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反应对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现行耕地保护制度框架下,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各参与主体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应从创新政府治理结构,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补偿和救济机制等方面来解决耕地保护制度中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7.
18.
耕地功能性流失的表现、驱动机制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5):56-63
耕地资源管理者设计一系列制度约束与引导耕地资源占用者行为,但在利益与竞争驱动下,威胁耕地资源安全的耕地功能性流失问题频发。除了备受关注的耕地非农化外,近年来,隐性的耕地功能性流失,如优质耕地伪生态化、非粮化、过度利用化与耕地边际化等,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面对严峻的耕地功能性流失形势,需改进耕地保护治理工具,如通过加强对耕地资源占用者的约束、建立耕地保护绩效支付机制、高位推动与共享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发挥耕地综合效益、助推可持续集约化农业发展等途径,提升耕地保护绩效,从而有效保障耕地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19.
试析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农户的耕地保护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我国耕地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耕地作为一个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不仅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非生产性功能,表现出强烈的正外部性。正确认识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进而采取相应的内部化措施,将有利于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对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涵、表现进行论述,剖析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外部性内化的途径,以期为调动农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耕地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