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要]牧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但尚未被深入探讨的问题。1949年以来,牧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发生了三个阶段性变化。集体化时期,牧区社会的组织架构由部落体系转变为公社或牧场的总体性组织。在牧民社会关系中,以公社为单位的地缘关系和以大家庭为中心的亲属关系取代了部落关系的主导地位。去集体化后,牧区社会的组织架构转变为“家庭—村落”的联结体系,社会关系向小家庭中心的近亲关系和村落基础的地缘关系转变。21世纪以来,小家庭的自主性因牧民流动性增强而强化,社会关系有朝着利益化与情感化并存格局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乡土社会曾经的缺场者,回流农民 可能面临回流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 行为,构建了“情境—动力—资源”的适应行为分析链,将文化距离视为文化再适应的情境要 素,将回流地地域认同视为动力因素,将社会资本视为能力因素,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问 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文 化再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行为文化再适应水平>观念文化再适应水平>制度文化再 适应水平>物态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结构特征;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是受文化适应情境、适 应动力和适应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回流地的文化距离尤其是回流地的差异是导 致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困境的重要情境因素;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是促进回流农民文化再 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融洽度是 提升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资源因素.  相似文献   

3.
共生是族群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以无资源竞争、经济上相互依赖和协同发展为特征,也是一种避免或化解族群矛盾、冲突的内生机制。共生关系形成于特定的自然、社会与历史情境中,以族群差异化与互补的经济生产模式和社会分工为基础,也受到制度安排和族群实践之影响。微型多民族社区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域,是研究族群关系的理想单位。文章研究阿勒泰草原一个微型多民族社区族群共生关系构建与发展的过程,指出共生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拳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双文化自我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也是香港和台湾心理学者所进行的研究,他们多从宏观文化上进行以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自我的心理学研究,而没有进一步将宏观文化自我进行微观文化的划分。区域心理学从微观文化的角度将文化自我进行微观分解,进一步扩展了中国人双文化自我的研究,为今后中国人自我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移民采用本州临近安置、建立城镇化移民定居点的本地安置模式和异地城镇化移民社区定居安置等多种方式。这种跨县甚至跨州城镇化异地安置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留有诸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此外,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配置也面临重重困境,城镇化生活负担的增加以及极低的就业率,使得这种城镇化异地安置方式遭到质疑。本文基于民族学实地调查与参与式观察,重点探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异地安置"模式及其对移民群体与移入地社区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的转型,宗族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拐点。文章通过对武鸣县汉族的一个支系——横塘人(平话人)的宗族进行调查发现,尽管现代宗族的传统物质要素缺失严重,但是族人关注更多的是宗族文化的发展。进而认为这是建立在旧宗族形态基础上的变异体,并长期适应着现代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婚姻制度与族群意识和文化认同紧密关联.婚姻制度是族群和族群意识有意为之的结果,婚姻制度反过来又强化着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族群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构建族群文化.文化是族群的本质内容,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族群意识.以上观点是以回族婚姻制度为分析个案,通过对回族婚姻制度史的回顾和回族文化的结构论证而进行阐发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从考察族群认同变迁入手,就文化与族群性、文化变迁与认同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族群认同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的转型,宗族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拐点.文章通过对武鸣县汉族的一个支系--横塘人(平话人)的宗族进行调查发现,尽管现代宗族的传统物质要素缺失严重,但是族人关注更多的是宗族文化的发展.进而认为这是建立在旧宗族形态基础上的变异体,并长期适应着现代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一直着眼于民族文化的研究 ,尤其侧重于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的研究。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其“无意识的传承”传统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 ,常常为来自国家和民间权威的力量 ,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 ,这种创造的过程 ,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的过程。这种“生产”过程 ,利用原有的文化资源和新的文化创造来展示各自的文化特征 ,形成一种“文化 +文化”的现象。特别是当把文化的展示置于旅游体系中时 ,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文化策略之间已成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文化的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 ,又强化了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应用供给理论,采用C-D函数构建影响锡林郭勒盟牧区羊放牧规模的实证模型,找出草地政策、市场条件及气候变化对羊的年末存栏规模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羊肉价格对锡林郭勒盟牧区羊年末存栏数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单位羊的饲养成本对羊年末存栏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草地政策的出台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对羊年末存栏量产生极显著的制约作用;气温和降水对羊的年末存栏数量均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气温对羊的年末存栏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降水量对羊年末存栏数量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快草原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个体增产型转化,积极建立牧区羊肉的地理品牌,并发挥其地理品牌效应,走高价位绿色羊肉品牌路线,以实现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牧业经济效益的双层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此文以绍兴县西蜀阜村为例,基于对大量翔实资料的实证分析,阐述和探讨了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村落社会结构分化的历史进程、决定因素和现实状况,探讨了阶层分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关系,对深化沿海发达地区中心镇村现代化进程的认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历来是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国家认同角度探讨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社会学定量方法对西藏农牧民群体的国家认同现状进行的研究表明,农牧民群体的国家认同程度非常高,但存在着国家认同情感与认知的不匹配,但是在本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认知方面的得分却不高,这是一个值得警惕和关注的现象,应该在促进西藏城乡社会经济均衡化发展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巩固和强化西藏农牧民群体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山东地区农村社会分层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社会学的方法 ,对山东东部一个村庄近年来农村社会分层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社会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已经分化 ,出现了七个不同的社会阶层 ;阶层分化呈现出浅层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的特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乡镇企业的带动、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的诱导、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是促使和推动农村的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博湖县有一支介干蒙回边缘的穆斯林群体,叫作“托茂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族群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托茂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社会需求及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采取整群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等方法,在武汉市抽取了1 000名残疾人为样本,从康复需求、教育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社会保障需求、就业需求五个方面对残疾人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定量的描述与分析,以期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基诺族社会中出现了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生的传统文化快速流失的反差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也有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基诺族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民族认同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麦西莱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集歌唱、音乐、舞蹈、游戏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民间,已成为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它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一样,是维吾尔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宝,具有多重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访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遗产旅游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进行研究,旨在为当地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加强管理和进行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