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块数据意指把各种分散的点数据和分割的条数据汇聚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使之发生持续聚合效应的数据。块数据能克服"条时代"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共享难度大、垄断程度高、融合能力差、应用价值低以及安全风险大等一系列制约因素,降低农村精准识别中人为操控的可能性,提高农村精准扶贫项目安排的针对性,增强农村精准帮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促进农村精准脱贫效果评估的科学性。但是,运用块数据开展农村扶贫,仍然会面临数据失真、识别无效、确认困难、指标错位等问题。尽管如此,块数据对农村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的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作用是明显存在的,对农村精准扶贫的生命周期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和精准脱贫路径的拓展亦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条件。实现贫困数据的精准分类与识别以及贫困识别由定性到定量、由单维瞄准向多维瞄准的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精准识别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中的分类算法实现。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生计环境六个方面建立了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精准识别模型,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模型的分类及识别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模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审计工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一环,对实现百年奋斗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我国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大数据技术基础,讨论了如何构建科学化的精准扶贫审计机制,以期为实现精准到点、精准到人的精准扶贫审计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 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2014年至2017年CSSCI数据库中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为样本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文献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共被引、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对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知识基础、研究前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研究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成果显著,但共被引文献的聚类特征不够明显,研究专注度有待提高。精准扶贫的内涵在不断扩充和延伸,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对于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金融、旅游等行业的精准扶贫,基于不同方法对精准扶贫的效应评价差异较大。此外,大数据、信息化与精准扶贫的耦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贫困治理政策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落实精准扶贫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精准识别、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内生动力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基于对精准扶贫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对策:借助公益组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构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创新扶贫治理机制,实现多元化贫困治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时代,精准扶贫公共服务平台是汇集社会扶贫资源,发挥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第三部门机制互补优势,推进精准扶贫实施的有效载体。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框架的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政府扶贫主体、非政府扶贫主体和帮扶对象三大参与方基于“表达权”、“契约”和“客户权力”等责任关系链接的互动过程,因而,精准扶贫公共服务平台适宜采取政府主导复合型构建思路。该平台应围绕精准扶贫的四个核心环节,构建四个功能模块,并采取代理服务、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三大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7.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将大数据与可视化工具相结合,检索2013年至2020年我国精准扶贫相关研究文献,从文献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共被引、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对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研究前沿等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知名学者为中心发散开来,来源机构比较一致。(2)热点关键词主要体现在扶贫对象、精准脱贫、精准识别等八大领域。预测未来将会围绕相对贫困、防止返贫、可持续脱贫、乡村振兴、转型期城乡低收入群体、区块链技术在扶贫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与机械装备在脱贫中的应用等进行研究。(3)前期研究集中在扶贫理论以及扶贫主体方面,中期则对扶贫措施以及扶贫领域进行深入探索,近期则对深度贫困地区以及非物质贫困方面进行探索,以求在新时代达到全面脱贫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社会组织的日益发展和壮大也成为了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既有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夯实政策基础,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提供根本遵循.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精准扶贫"格局,不断增强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造血"功能,积极搭建社会组织"供"和贫困人口"需"的桥梁纽带,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举措和方法,并找准着力点,稳步提升其精准扶贫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插花贫困地区村庄的不同主体在精准扶贫中的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人口分布区域的差异性以及精准扶贫以项目进村和措施到户为核心和亮点,决定了对精准扶贫研究时必须强调研究区域的类型性以及注重对村庄不同主体心态的分析。基于课题组2016年3月在武汉市H区Q村搜集的精准扶贫经验材料,重点分析了插花贫困地区村庄中的贫困户、普通农户、村民代表及党员、富人、村干部、驻村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心态及其原因,并提出要通过政策完善或实践工作来科学引导村庄不同主体共同努力解决贫困户问题,即明晰精准扶贫的定位,改革和完善精准识别和考核机制,健全精准扶贫监督机制,多方面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并发挥“能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对精准扶贫作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观不断丰富和完善。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成七年知青岁月时期、长期在地方从政的扶贫实践时期、党的十八大之后扶贫实践时期三个阶段。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社会帮扶、全面小康六个方面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的开拓与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自2013年以来,我国掀起了精准扶贫的热潮。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特征,要克服将"精准"错误理解为"绝对""片面""个别""单一"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指令,避免认识的几大误区。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重要批示及精准扶贫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从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局部性、个体性和国家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短期性和长期性等辩证统一的关系视角,全面、深刻地认识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特征。经过分析,可对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新时期的扶贫思想、理论和战略进行内涵的概括。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精准扶贫实践的启示和指导,包括精准扶贫对象的认定,方法的实施,效果的评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代际支持、干群互动与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2016年陕西省农村贫困居民的调查数据,通过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贫困居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居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水平较低;代际支持、干群互动、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以及精准扶贫项目参与都显著地提升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并且这些因素对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有着很高的预测效果;此外社会人口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所能解释的满意度的方差比例极小。针对这些发现,提出了加强与贫困农民互动、促进贫困家庭的和谐和交流、加大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以及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项目的落实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精准扶贫实践中技术治理的价值不断被强调,对其在精准扶贫的治理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也应加以考察。 文章从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的实践背景出发,研究技术治理在精准扶贫中的实现条件、治理限度以及完善对策。 结果发现,尽管精准扶贫的技术治理带来了扶贫生产力、发挥了明确真扶贫目的、充分挖掘扶贫信息资源、推动整体系统化扶贫以及助推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变革等效用,但是精准扶贫的技术治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未来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层面的制度建设和资金供给,技术层面的技术平台打造和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以及社会层面的弘扬人本主义和助推多元参与来实现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申孟宜  程超  黄川 《调研世界》2017,(12):43-48
本文针对精准扶贫中的难点问题——人工调查数据失真、不准确导致的贫困户识别瞄准率不高,提出应充分利用非人工调查数据衡量家庭的贫困程度,并通过微观数据验证用电消费数据、通信邮电消费数据与贫困的主要衡量指标收入、支出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区域进行了讨论,由此给出在精准扶贫实践和贫困经济学理论中应用这两类数据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责任、服务水平的提高、内在逻辑联系和监督功能,分析了新闻扶贫在凉山州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必要性。基于凉 山州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指出了凉山州新闻扶贫的形式。结合凉山州新闻扶贫的工作,从政治扶贫、思想扶贫、科技扶贫、 建设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总结了凉山州新闻扶贫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今后的新闻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从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来,中国扶贫体制机制经历了快速创新和转型,2016年以来大范围地进入实践操作。目前,精准扶贫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各级政府合力攻坚、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及广泛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精准扶贫机制被概括为六个方面,分别致力于解决精准性问题和(或)攻坚克难问题。对照脱贫攻坚需要,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与现实需要还有诸多脱节、不适和不完善之处,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论文进而从修补现行贫困识别机制、落实和强化县为主体的脱贫责任制、理顺和完善脱贫机制、保障直接扶贫开发人力投入、补偿相对贫困群体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思想在高校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提升高校扶贫的精准性提供了新的理念与路径。大数据具有信息采集和分析优势,能够为资助方提供充足的信息,为资助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事实依据,以及为资助效能的提高提供技术条件。为了实现优化高校精准资助模式的目标,应当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制度的整体性,注重内部的协调性,从框架设计、制度保障、技术路径和联动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肇始于医学领域的循证实践方法因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经过多年发展已渗透到诸多社会科学领域。我国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后,其边际效益逐渐下降。由于循证实践方法与精准扶贫的精神相契合,故将精准扶贫引入循证实践框架进行研究。结合循证实践的一般原则与程序,对循证精准扶贫机制进行了理论设计,并对将循证实践方法在当前基层精准扶贫实践中应用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循证实践方法有助于提升扶贫工作精准度,为保证精准减贫攻坚阶段的减贫效果提供了新的科学工具,是精准扶贫攻坚阶段扶贫手段的创新。最后提出积极构建精准扶贫数据库、制定有关精准扶贫领域的证据标准、重视贫困人口意愿与价值,构建专门扶贫人才队伍,赋予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扶贫方法创新空间等手段推进循证实践方法在基层精准扶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工作过程、目标追求等方面都与"精准扶贫"工作十分相似,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项目有天然的优势.本文通过对"三区计划"中社会工作在受援地发挥的作用、效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社会工作在农村发展扶贫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最后,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分析了社会工作在农村建设发展中的能为和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