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跨国族群认同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 赴韩国务工的朝鲜族的认同呈现国家认同在加强、民族认同在清晰、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在增强的特点.影响国家认同加强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性适应的困难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影响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是业已形成的群体差异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影响跨国族群认同的主要因素是韩国文化辐射力的增强.研究表明,如何应对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将会成为跨国民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要求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国朝鲜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跨界民族的国民认同研究,既能客观地了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程度,更有利于改善对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繁荣,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通过朝鲜族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其国民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学历、成长环境、出生地、移居世代、访韩经历等诸多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朝鲜族的国民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4.
文化人类学一直着眼于民族文化的研究 ,尤其侧重于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的研究。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其“无意识的传承”传统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 ,常常为来自国家和民间权威的力量 ,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 ,这种创造的过程 ,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的过程。这种“生产”过程 ,利用原有的文化资源和新的文化创造来展示各自的文化特征 ,形成一种“文化 +文化”的现象。特别是当把文化的展示置于旅游体系中时 ,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文化策略之间已成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文化的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 ,又强化了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干"的研究学术界有不少观点,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东干"视为一种跨国族群的个案,探讨了"东干"与回族的族源、族称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6.
金沙江河谷傣族远离傣族主要聚居区,傣族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其影响较小。由于环境封闭,居住分散,周边少数民族对其影响较大,加之社会转型加快,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具有金沙江河谷傣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迅速消失。因此,增强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抢救和保护传承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族群边界”理论认为造成族群的是“边界”,它产生于族群互动的过程,是族群的主观认知和选择,并以此区分不同人群。以侏人为例,他们通过对祖先记忆的诠释而形成边界,实现族群认同。“边界论”立足于主位视角,重视动态过程,与“客观特征论”用客观特征来判断族群身份的静态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8.
族群与民族虽可解析为想象的共同体,但在世界各地它们都无一例外的存在。个体公民化,是处理少数族群文化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矛盾的最好方法。强化公民身份有助于消弭族群冲突并增强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客家是汉民族中一支比较特殊的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曾经相对独立并承载着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客家传统文化被日益渗透,客家族群与土著族群正日益融合。但在四川客家聚居区的移民社会中,重新整合客家传统文化并且构建客家族群认同,仍然是客家族群文化与心理认同的强烈需要。以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为基点,追根溯源,实现四川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新组合,是构建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苗族中的瓦乡人,学者们只从语言的角度争论其族属问题。用族群理论,从族群认同与互动的层面进行探讨,能更深刻地理解瓦乡人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朝鲜族文化研究近些年来林林总总,主要可归纳为朝鲜族是跨国迁徙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具有可融入的文化传统,又具有中华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双重特征,朝鲜族文化价值的不断延伸,也不断打磨而光大了朝鲜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朝鲜族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研究中国朝鲜族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朝鲜族已成为我们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其自我意识、认同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步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朝鲜族为开发中国东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韩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俄罗斯族作为汉族与俄罗斯人通婚的后代,与一般的族群不同,中国俄罗斯族在族群认同上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除了认同本族群外,对它的两个母族群——俄罗斯人和汉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府的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的落实,中国俄罗斯族的族群认同发生了变迁,即从认同"混血人"逐步转变为认同"俄罗斯族"。  相似文献   

15.
丰顺县 隍镇九河村是处于潮汕、客家两个族群边缘的一个宗族村落,透过对九河村宗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逐渐认同过程的详细考察,可以窥见关于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的有趣联系,可以得出结论:即产生文化认同的原因与行政归属、婚姻网络、人口迁移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诸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日常生活中敬奉从徽州传入的地方神汪华。汪华从徽州地方官发展为家族神,发展成护佑徽州、安顺两地百姓的神祗,文化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汪公信仰构成屯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屯堡人区别周边其他族群的文化因子。抬汪公活动成为屯堡人的凝聚和动员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我国朝鲜族凭借其跨界民族的人文地理优势掀起了一场出国务工的流动潮。时至今日,在韩朝鲜族的数量已超过70万,成为韩国社会中规模最大的外籍群体。但这一为数不少的在韩朝鲜族群体,由于受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方面的制约以及韩国结构性的社会、文化排斥,在适应和融入韩国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关注我国跨界民族跨国流动中的社会适应问题,不仅关系到流动个体和群体的权益保护及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资本化就其实质来说是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域族群谋求发展的一种现代参与和文化策略,其方式主要有在地式、飞地式和流动式3种。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说,一个基本策略是将民族特色作为一种边界符号,通过彰显民族身份来获得民族符号的资本转化。与此相应地,在市场的肯定效应下,得到强化的就不仅是民族的自我认同,而更是对与民族优惠政策相关的“少数民族”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丰顺县隍镇九河村是处于潮汕、客家两个族群边缘的一个宗族村落 ,透过对九河村宗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逐渐认同过程的详细考察 ,可以窥见关于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的有趣联系 ,可以得出结论 :即产生文化认同的原因与行政归属、婚姻网络、人口迁移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诸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农区蒙古族的村落生活属于日常生活范畴,蒙古族村民即为日常生活主体,日常生活有其内在结构和独特性.以烟台营子村为例,从日常生活视角深度剖析蒙古族村民凝结了根基性与工具性的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强调少数民族结合日常生活的特点确立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