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庆  冯兰 《天府新论》2013,(5):113-118
将移居老年人作为一个非均质的整体进行研究,描述移居老年人在城市定居意愿上的分化,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对其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移居老年人在城市定居的意愿并不强烈,流而不迁的非永久迁移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在个人特征方面,来城市生活的时间越长,越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定居;在经济适应层面,收入并未对移居老年人的城市定居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在社会生活层面,城市生活满意度和社区参与频率对其定居意愿的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心理适应层面,身份认同、社区关系、社区归属感对其定居意愿的选择没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6年厦门、苏州、东莞三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调查数据,分析就业质量、社会公平感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市民化意愿被分解为城市定居意愿和城市落户意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不足一半,就业质量和社会公平感是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务工单位成立工会、每周工作时间、工作满意度和社会公平感对两类市民化意愿都有正向影响,拖欠工资经历则不利于两类市民化意愿的产生;城市入户意愿的形成对就业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受教育程度、工作满意度等对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的变量,对入户意愿不再具有促进作用。据此文章提出,在开放户籍制度之外,还应该从提升就业质量和社会公平度方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给城市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他们对于自己是否在城市居留的意愿却不明确或者感到困惑,这其中有各种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去留。文章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意愿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综述,以了解目前对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意愿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不足之处,为全面的深入的分析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意愿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意愿-行为”构成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全周期过程,合作意愿分配是地方政府有方向营造合作行为的隐性过程,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分配何以驱动显性合作行为并由此形塑区域治理结构,是有待回应的研究命题。基于4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地方政府2012年至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了都市圈“中心-外围”治理结构下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对象与要素的分配特征以及意愿驱动行为的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分配是“意愿-行为”过程中的前置环节,通过对合作意愿对象的分配形成合作网络环境的营造效应,界定合作网络的风险、成本与文化。都市圈中心城市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对象分配具有等级、辖区和地理三条路径,其对周边城市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对象与要素分配形成了“中心-外围”治理结构下中心城市地方政府的个体意愿网络。都市圈合作的意愿网络与政策网络互构过程中,意愿转化为行为,驱动“中心-外围”治理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分为保持流动、回乡创业、回乡务农与定居城市四类,调查显示:定居城市与回乡创业两种非农化意愿居于主导地位。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居于主导地位的流动意愿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政府可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发展农村与农业、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选择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与非经济需要,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8,(1):54-62
以样本代表性和总体界定问题为切入点,将城市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设计和机构养老意愿因素分析结合起来展开研究。首先,详细解析抽样调查的样本代表性偏差和研究总体缺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以中心(主)城区为研究总体的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调查设计思路。描述和讨论长春中心城四区抽样调查数据,依托该数据,聚焦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全程式"定量研究,建立了调查总体与随机样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了前期研究的规范性;统计分析结果有助于养老意愿的城市比较和研究整合。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特点的分析,可以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归为有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有融城意愿返乡婚恋、无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和无融城意愿返乡婚恋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形成的内在机制,建议从政府、企业等四个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婚恋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4年江苏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亲子反馈的养老观念在现代城市居民中仍有相当的分量,但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变化.居家养老仍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未来居家养老的形式将更趋多样化,并出现分而不离的新的居家养老模式.从总体上看,人们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对其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变化既与母国环境的变化有关,亦与其在移居国的生活变动有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移居国外的一代华人移民度过了移居生活的艰难适应期,开始从"局内人"的角度对移居国的文化做深度的考察。相应地,移民文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以"灵性文学"为代表的华人移民文学通过基督教文化路径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的表现空间,是新世纪移民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分析了不同等级城市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感、生活差异与居留意愿.研究发现:城市等级越高,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的比例越低;伴随着城市等级的下降,支出收入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小城市往往存在生意不好做、难以找到稳定工作、收入太低的困难,大城市则存在购房难、子女教育难的困境;一线城市中流动人口选择在本地定居的比例最高.此外,在影响居留意愿的诸多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在大城市能够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但是在小城市中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此,为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新型城镇化战略应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异质性,因地制宜,才能吸引流动人口留在本地.  相似文献   

11.
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依据两次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描述了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现状。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青年的生育意愿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的差异。处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也基本相同。从数量上看,三分之一左右的青年希望生育两个孩子,60%左右的青年希望生育一个孩子,5%左右的青年不打算生孩子,希望生育三个以上的不足1%。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现状与变迁趋势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生计资本理论,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5个维度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民工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远大于落户意愿。二者影响因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的状况,差异体现在农民工自身长久利益的驱动等方面。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体现在经济条件优越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有更强的居留和落户意愿。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和社会资本的累积会增强农民工的落户意愿。作为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家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生计保障功能可以让农民工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利于其在城市落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保障农民工的自然资本以促使其安心落户城市,提升农民工的物质资本以实现其安居乐业,改善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增强其城市生存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以实现其在流入地的心理社会融入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广东省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问卷数据,对外来工永久迁移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外来工外出务工的基本动力仍然是为获取更高工资收入,底线权益是外来工对企业和政府的基本利益诉求,而社会权益的缺失加剧了外来工未来归属感彷徨状态;(2)外来工权益保障与永久迁移意愿显著相关,劳动报酬权、劳动休息权、社会保障权与平等就业权对外来工永久迁移意愿有显著影响;(3)外出务工的时间适应与外来工永久迁移意愿负相关,城市体验并没有加快外来工的城市融入,反而加剧了身份隔离。  相似文献   

14.
美国城市郊区化简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郊区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本世纪初,战后进入大规模扩展时期,70年代初这一过程完成,即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心已移到郊区。7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仍在继续。美国成为典型的郊区化国家,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最基本的条件;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白人新中产阶级成为移居郊区的主力;联邦政府的政策是战后人口和经济活动移往郊区的关键性因素;美国人对城市的矛盾心理是城市郊区化的社会心理因素。始于本世纪初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真正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战后,这既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柏拉图主义到海德格尔,哲学确实发生了一个思想的移居,与思想革命相比,"移居"意味着思想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仅仅是思想的"居所"。这种新的思想视域是建构当代形态辩证法的理论前提。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具有三重内涵:(1)存在论主题从本质到实存的转换;(2)哲学视域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的转向;(3)理论功能从绝对真理到现实真理的转变。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实际上所表征的是哲学理性信念的变化,即由绝对的无限理性信念转向对相对有限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河南省"百村调查"数据,能够分析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打工地点等因素对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有显著影响,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收入高的、在省内打工的农民工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城市梦"。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尊重农民工的进城意愿,分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重点关注青年农民工群体,促进该群体融入城市;完善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渝两地农民工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居住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满意度不高,在城市社会交往中略显保守。农民工目前普遍不愿放弃农村土地换取城市户口。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显著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虽然所调查成都和重庆两地农民工在基本特征上有差异,但其城市融入意愿、障碍及原因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成渝两地统筹城乡实验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在尊重农民工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市场化导向措施,以公租房、正规就业和农地交易为突破口,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使农民工能够有资本在城市生存并进而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8.
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源就在于独生子女家庭已不具备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从养老角度来看,国家近期推行的"单独"可生育二胎政策也是为了缓解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上述问题背景下,本研究将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gistic定量分析模型,根据老年人对于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核心养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针对如何集国家、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模型,构建耕地保护中农户个体理性选择与整体结果最优的博弈分析框架,对不同预算收益下农户间耕地保护意愿差异进行解析.结论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农户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市远郊农户具有更强的耕地保护意愿,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经营耕地经济利益分配能有效强化耕地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20.
曾迪洋  高洋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93-103+159
在我国流动社会与低生育率的双重背景下,以往研究多关注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状况及其二者间的偏离,尚未将二者建立直接联系来分析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释放与实现。对此,本文基于成本效用理论,通过建构"生育意愿实现度"指标来考察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的影响。研究使用CLDS2016数据并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发现:首先,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迁移次数的增多,生育意愿越不容易得到实现;其次,迁入地生活压力的提高是迁移抑制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机制,生育的“经济空间”越小,生育意愿就越难以实现。本文认为,经济因素是迁移群体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的关键要素之一,破除收入壁垒与降低育儿成本是释放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双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