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曾方本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55-156
文章就《描述语用学》进行了评介,认为该书从逻辑学及认知与交际相结合的视角入手,在传统语用学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杨仙菊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03-106
《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是第一部系统地介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习得过程的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二语语用习得的理论模式、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二语语用习得的因素,如语法能力、学习环境、教学以及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在二语语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兰晶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7-110
目前,跨学科性研究成为当代语用学的一种新进路,具有学科互涉融合化、解释趋向认知化与研究范式复杂化等特征,对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兰晶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目前,跨学科性研究成为当代语用学的一种新进路,具有学科互涉融合化、解释趋向认知化与研究范式复杂化等特征,对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主要阐述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理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20世纪30年代莫里斯(C.W.Morris)率先提出“语用学”的概念以来,经过近70年的发展,如今语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它不仅在哲学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使语言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精神科学、法哲学、价值哲学、教育哲学等均企图通过语用学这个崭新的平台来重构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以至于“现今的哲学无不带有语用学的特征”,而且它也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不过,我国教学论界对这种新兴学科带来的前景反应似嫌迟钝,相关研究领域也比较偏狭,极少出现涉及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教学语用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三福博士的专著《教学语用学原理》的面世,是教学领域语用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填补了教学语用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刘靖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由二阶概括公理与公理V所导致的悖论沉重地打击了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罗素的直谓方案和蒯因的分层方案分别可以看作是逻辑主义的延续。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逻辑主义把皮亚诺算术建立在二阶概括公理与休谟原则的基础上。但是休谟原则遭到诸多质疑。赫克和博格斯证明了二阶直谓概括公理与公理V的一致性。然而,在遵循弗雷格关于概念先于外延这一哲学观点的前提下,不能从二阶直谓概括公理和公理V推出休谟原则。这种困境可以在蒯因分层方案的框架下得到解决。不仅可以证明二阶分层概括与公理V相对于蒯因NF的一致性,而且可以证明从二阶分层概括与公理V推出休谟原则。 相似文献
8.
薛汉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认为了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的特点是:概括了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改革攻坚的重型武器,明确了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本文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鼓励大胆探索的理论,又是开放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将更加成熟、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9.
夏素敏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2)
悖论的研究经历了并经历着从概念界定的争论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方法论问题讨论的过程.揭示悖论之语用学性质的语用学概念的提出,为悖论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悖论的语用学性质集中体现在概念定义所使用的“公认”一词之中.但也正是“公认”一词最容易被误解或忽视,从而造成对整个悖论理解上的差异.悖论的方法论研究不仅限于解悖方案的研究,而是贯穿于悖论发现、分析与解决的全程.悖论之语用维度的讨论本身就是悖论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广义悖论研究形成和推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1):26-29
虽然语料库语言学近年发展迅猛,但语料库与语用学的结合相对迟缓,西班牙学者Jesús Romero-Trillo主编的《语料库语言学与语用学年鉴》系列自2013年问世以来,旨在推动语料库语用学的发展,文章对2015年版进行述评,该卷年鉴不仅为语料库与语用学的结合研究指明了方向,更涵盖了语料库语用学现有的几乎全部研究范式、思路和方法,全面呈现了语料库语用学的现有研究架构。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用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文学语用学是将语用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并极具发展潜力。本文从其产生的背景、发展;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性质和意义;学科的任务几个方面对文学语用学这一学科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有助于帮助于促进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融合,使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找到了契合点,对文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408-412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的运用,不单单是哲学范畴下的符号表征,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美学效果。尝试运用语用学的理论,从语用学视角切入,分析《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的文辞艺术以及人物对话风格,品味了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妙趣横生,从而展现了关于人性、生活带给人们的哲理和反思,从而也体现了语用学强大的深层内涵和表现张力。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研究是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它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解决一些原来句法学和语义学难以解释的问题找到了突破口。本文主要概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语用学的主要论题;语用学研究的动向和对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高建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
分析了《交通社会学》一书的特色,认为该书以大交通整体观为前提,对“交通人”的概念作了全新的阐释,既有理念分析,又有现实关注,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无法回避两个问题,一是交际中跨文化差异的定型现象;二是描写跨文化差异的元语言。前者是所谓的经典语用学理论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者则是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始终致力于解决的方法论问题。作为研究人类互动性交际的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因此跨文化语用学就是人类交际的语义学研究。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贡献就在于运用普遍的元语言来描写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避免了盎格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词汇意义研究的新视域:词汇语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101-105
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发展的分支学科,主要以语境为基础动态地研究词语的语用意义。本文从传统词汇语义学的困惑出发,探讨了词汇语用学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力。词语的使用与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刘般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1-155
从认知视角开展的翻译研究,可以揭示出言语交际中的许多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语用认知问题。翻译作为双语言语交际的一种方式,受语境而定,它的认知语用研究应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把握翻译的认知方法和话语策略,对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语境化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宋振芹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82-87
跨文化语用学是在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多年来,国内学者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透过跨文化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赵家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6):151-152
我国哲学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只认识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我国相当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它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