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营口开埠与晚清东北商路——以辽河航运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口开埠前,依托辽河庞大的水运网络,发展成为盛京沿海贸易重心所在。及至其开埠后,则促进了辽河航运的勃兴,辽河沿岸码头及商业城镇得以迅速发展并拓展了营口的经济腹地。晚清大部分时间里,辽河一直是营口与其经济腹地进行沟通的纽带,亦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商道,初步形成了以营口为出海口,以辽河航运为纽带,通过辽河沿岸的商业城镇或码头吸纳东北内地的土货,将进口的货物辐射到内地的市场流通结构。清末,在铁路运输的冲击下,辽河航运渐趋衰落,营口发展也相对滞缓,辽河航运和营口都难以重铸往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抽纱(包括手绣、手编、机绣、机织、印花和绣花服饰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1981年由七个口岸经营,全年出口创汇四亿六千万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自1982年开始至今,经营口岸由十四个逐步发展到二十三个。由于口岸增加、管理跟不上,  相似文献   

3.
华盛顿会议后,中日青岛及胶济铁路主权之争告一段落。双方围绕山东棉业利权的博弈浮出水面。率先落脚青岛的日资棉纺织工业极力沿胶济铁路向腹地山东延伸其产业链。青岛、济南等地民族资本也不失时机地依托口岸青岛和胶济线兴建了一批现代化棉纺织企业。民族棉业崛起迟滞了日资纱厂由口岸向腹地拓展的进程,挽回了部分国家利权。山东地方政府改良棉种、整肃棉花交易市场的工作增强了民族棉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了青岛腹地城乡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4.
张慧芝  冯石岗 《河北学刊》2013,33(1):186-191
京津冀一体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京津冀三地"京师.口岸.腹地"的功能分区开始确立。在三地近代化过程中,"京师"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消费中心,对畿辅地区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推动作用;"口岸"天津作为区域经贸中心,对京师及腹地区域具有巨大的门户、引领意义;"腹地"河北的资源供给力、生态承载力则是京、津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经济交往,这种经济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得益于"口岸"的存在和发展.在唐宋元明清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江南地区口岸经历了一个持续变迁的过程,影响这一变迁最基本的原因当推自然环境,主要是包括河、江、海综合作用下水道变化的结果.但不论如何变迁,江南地区之口岸皆具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双重功能,皆具相当的规模及腹地辐射能力.在江南口岸的变迁过程中,政府以及市场具有同样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1860年天津被辟为中国北方的最大通商口岸后,到1936年,天津口岸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天津口岸贸易的发展,对作为其直接腹地的华北地区的种植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华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棉花、烟草、花生等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和粮食作物生产的商业化程度提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增开一批通商口岸,镇江港是其中之一。 镇江开埠及海关的设立对镇江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港口腹地的经济受到洋货的巨大冲击.港口 的行政管理权、经营自主权及引航权等均为洋人所把持。与此同时,镇江港也逐步由一个传统商业 城市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商品转输口岸,但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镇江港一直处于入超的不利状态。  相似文献   

8.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环境急剧恶化,此时,中国结束了加入WTO过渡期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国内外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作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共同腹地,江西省着眼于完善自身产业体系,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应用最新的数据和信息客观分析江西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基于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总结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的文化由土著文化移民文化、多民族杂糅文化和外域文化构成,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包括:文化人格的多重性、文化特质的包容性、文化视野的开阔性和文化品格的乐观性。研究这种区域文化特征,对于促进东北东部边境地区各市(州)的经济合作,特别是沿边口岸城市之间的合作及其内外腹地间文化交融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边境口岸的开发开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4~2013年满洲里边境口岸与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满洲里边境口岸与城市经济耦合发展呈良好的态势,从无序走向有序,由失调向协调的发展方向转变;满洲里边境口岸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效应不显著,同时提出满洲里边境口岸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莉 《北方论丛》2015,(4):78-83
清代慈善事业承袭明制,总体较为繁盛。地处中原腹地的陈州府,慈善事业在清代亦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为慈善组织数量较为可观、功能较为齐全,参与主体亦相当广泛。其机构设置涉及养老、济贫、赈灾、助丧、慈幼、助学等各个方面;其创办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官办、官督民办和民办;其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有官方资助、个人捐赠和商业化运作收入等三种筹资渠道。陈州府慈善事业的兴办是官方倡设,官绅、官民互动的结果,其运作发展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是较为发达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后, 虽积极改善与李朝的关系, 但李朝仍心系大明, 眷恋明朝, 对刚刚建立的清朝表面虽予承认, 背地里却大搞以光复明朝为己任的北伐活动, 并企图与清朝国内的反清势力联手实现“反清复明”计划。伴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固以及清朝致力于改善与李朝的关系, 李朝逐渐转变了对清朝的敌视态度, 两国关系逐步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祝东 《阴山学刊》2012,(1):53-59
清代词学集中国古典词学研究之大成,基础文献研究与理论批评研究皆蔚然称盛,呈现出"众语喧哗"的文学景观。清代词学研究方法是清人应用于词学研究并能有效运作的客观规范。通过对清代词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归纳总结清代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原理,利于客观把握清代词学建构的过程,清晰掌握清代词学的发展态势及演变规律,对发掘清代文学思想史内涵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当代词学研究提供参照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清代云南私盐活动十分活跃,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统治秩序。以咸丰为界,前期主要是腹地私盐,后期主要是边岸私盐。前期腹地私盐的泛滥主要与制度的缺漏、沉重的封建剥削、利益的驱使以及私盐所具有的优势有关。后期边岸私盐的侵销主要与市场需求、边民互市和借销邻盐的基础、天灾人祸、清末名目繁多的盐课以及帝国主义的纵容等因素息息相关。清政府对私盐的态度历来是深痛恶绝的,而随着时局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边岸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丁晓原 《文史哲》2005,(2):71-78
晚清散文以其独特的现代性元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基础性”平台。晚清散文的现代性元素序列中,关联着主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思意念,包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理解、把握,在这种认知、理解、把握中,深度地体现着主体在中国与世界关联格局中的生存体验。这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同时,也包括主体的应于时势,与时俱进的散文观念。此外,散文存在的物质形态,主要指语言符号系统;散文的传播载体,主要指近代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等等,都具有现代性元素。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生成了具有晚清特征的散文现代性的景观。  相似文献   

16.
明代天津人口与城市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天津是一个军事城市 ,军队移民是这个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 ,同时 ,由于天津经济地理位置之优越 ,非军队移民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明代的天津人口 ,特别是军队人口 ,由于广泛地、大量地参与各项经济活动 ,使他们的军人身份在发生变化。天津人口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 ,促使天津逐渐从一个军事城市向经济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17.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处在汉族人民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之中,各地的反清斗争绵延不断,使得清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棘手。究其根源,则是因为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仇视。对于清政权来说,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巩固统治,必须首先缓和各种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而对于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降清知识分子以其娴熟的治理国家经验帮助清王朝统治者实现了这一目的,从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江南性灵诗说盛行的清代乾隆时期,山左诗坛则在经历了顺治、康熙两朝"甲于天下"的极度辉煌之后逐渐趋于寥落,诗歌创作的重心移向南方。性灵说标举自我,张扬个性,带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它在儒家文化深入人心的齐鲁腹地影响并不大,所影响到的是宦游南方的山左诗人,但即便在这样一个接受群体中,抵触也还是大于认同。这种现象体现了齐鲁传统文化与性灵说个性意识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20.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