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仲裁与司法诉讼之间的关系仅在个别条款上作了衔接性的表述,二者关系需要结合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才能给以准确定位和理解。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仲裁与司法诉讼的关系主要为"横向性"的。即仲裁是诉讼前的法定必经处理方式,诉讼是仲裁后的重新处理方式,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此外,司法还对劳动争议仲裁进行着某些必要的制度上的保障和监督。  相似文献   

2.
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由单纯的行政手段转变为由相对中立的专门仲裁机构仲裁和司法审判构成的"一裁两审",顺应了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改革的要求。这是我国人事争议解决程序制度改革取得的重大发展。"一裁两审"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仲裁制度体系,而且从制度上确立了人事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并保障各方合法权利在公正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美国劳动仲裁的兴起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推动与工会权利的增强,经历了制度混合到独立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成功构建起以申诉仲裁和利益仲裁为重点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应回归仲裁特有优势,增强工会实际权利,平衡劳资双方力量,以完善的司法审查作为劳动仲裁公平性的坚强后盾,以争议分流与裁审分离提高仲裁效率。  相似文献   

4.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调解、仲裁、诉讼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法》实施20年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凸显出一些弊端。是彻底摒弃原有体制,实行单一仲裁或单一诉讼模式,还是采取“扬弃”,即在保留原制度上进行改革完善,这是目前法学理论界探讨修改《劳动法》争议的议题之一。本文结合《劳动法》实施以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实践,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提出建议,以期为《劳动法》的修改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仲裁前置是我国劳动争议解纷机制的特点之一。但是在某些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中,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却是仲裁与诉讼程序的冲突。除此之外,仲裁前置还是一项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的制度;而且其社会功能亦待检讨。仲裁前置制度正在成为劳动者寻求法律救济的阻碍。因此,取消仲裁前置,在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上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是我国劳动争议解纷机制走出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解决劳动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所采用的将劳动仲裁作为劳动诉讼前置程序的做法缺乏法律与法理依据,这种人为增加劳动争议案件解决程序的制度设计,极大地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和负担,增加了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难度,更容易激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劳动纠纷的妥善解决.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时期所产生的劳动争议具有极其复杂和难以处理的特点,因而我们应摈弃以对抗性法律手段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简单思维,彻底废除将劳动仲裁作为诉讼前置程序的做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制度和劳动仲裁的功能,将劳动纠纷解决机制设计为"或调或裁或诉"并行的体制,在立法上承认人民调解、仲裁与诉讼在解决劳动争议时享有同等权威的法律地位,按照"侧重调解,司法补充救济"的原则完善现有的非讼调解和人民调解制度,将劳动争议调解作为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当事人不愿意或者不能通过调解或人民调解方式解决争议,从而不得不进入司法程序时,则应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采取"或裁或诉,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司法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7.
商事仲裁机构是民间性组织,与国家行政机构没有隶属关系。但是,在仲裁实务中,我国许多地方的仲裁机构呈现出很强的行政化倾向,即仲裁的行政化。仲裁行政化是我国特有的现象,与国际通行做法格格不入。《仲裁法》对仲裁机构定位的模糊、前苏联行政仲裁模式带来的路径依赖及我国现行行政体制的影响,是造成仲裁行政化的重要原因。克服仲裁行政化倾向,应该同时从仲裁文化的培育及仲裁制度建立这两方面进行。仲裁制度的构建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仲裁文化作为支撑,那么,再先进的仲裁制度在实践中也难以得到正确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车宇君 《南方论刊》2003,(10):40-42
商事仲裁是解决民商事争议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新中国商事仲裁受当时深厚的计划行政思想制约,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一直处在低迷的状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颁布,确立了仲裁条款、仲裁机构、商事仲裁三者独立的原则,为中国商事仲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中国商事仲裁依然存在着仲裁类型单一、仲裁机构独立性受到侵害等不足.建议在对相关法规进行修订时,应增加临时仲裁的规定,并增加保护仲裁机构独立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是所谓对劳动争议的处理实行“一调一裁二审”终局制的处理体制。劳动争议仲裁是法定必经程序,未经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就是所谓“仲裁前置”。几年来,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据此处理了一大批劳动争议案件,为当地劳动制…  相似文献   

10.
《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仲裁应当注意: 一、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争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的受理范围包括: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  相似文献   

11.
民商事关系的复杂性及关联性决定了涉及第三人的情形日益增多,因而选择仲裁解决民商事争议不能回避第三人问题。我国现行《仲裁法》没有确认仲裁第三人制度,对该制度的质疑与回应同时存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仲裁制度、创新仲裁思维势在必行,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确立应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必须受仲裁时效的制约,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寓于仲裁时效之中。《劳动法》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60日的规定太短,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延长劳动仲裁申请时效的期间,使之与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一致,即2年。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对劳动者权利救济的途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的出台,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笔者在分析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建议,以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行为的性质既不是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一次新的具体行政行为,即通常意义上的行政裁决行为,也不是行政复议.解决这种既区别于一般的行政争议,又不同于普通的民事争议的带有许多行政性特点的特殊民事争议,其最佳的制度选择是构建专门的征地争议仲裁机制,即由批准征地的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的中立性机构"征地争议仲裁委员会"统一解决园批准征地而引起的各种争议.这一争议解决机制是国家为当事人提供的一条便捷而专业的选择性救济途径,当事人如果选择了申请"征地仲裁委"进行裁决,就不能提起复议和诉讼.生效的裁决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终局性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在近年来已引起司法界广泛的关注 ,因为对此处理不好或处理欠妥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的丧失 ,但法律毕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特别是在已经确立了严格的仲裁时效的情况下 ,司法实践中也不可能因为个案而忽视法律的明文规定。而现实生活中 ,更多的人们是无法具体去掌握某一个法律条文的 ,于是在司法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司法工作者抱着对人民负责、对劳动双方当事人负责的精神去处理每一个案件。所谓劳动争议时效 ,是指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请求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定期间。我国劳动法第八十二…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扩大了劳动争议处理受案范围,地方立法例细化了劳动争议处理受案范围,但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受案范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宜从三个方面展开改革:引入利益之争的调整事项、扩大权利事项的调整领域、厘清行政与仲裁、诉讼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杨娜 《南方论刊》2007,(6):42-43
《劳动法》颁布以来众多的事实已经暴露出劳动争议处理仲裁前置的种种弊端,而在人大代表大会上,也有代表提出了对该程序的修改。本文通过对仲裁前置弊端的分析,希望能够为重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但是,我国"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其带来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劳动争议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改革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充分利用当前的资源,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明确各阶段的改革目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自1987年恢复以来,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起步早,搞得较好;有的地方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经验;也有的地方进展慢,至今尚未打开局面。劳动争议不仅关系到国家、集体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形势下,认真总结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经验教训,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这对于处理好劳动争议,增强企业行政与职工之间的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  相似文献   

20.
香港的劳动仲裁制度以其仲裁机构的实体性、程序的便捷性、裁决的权威性等制度优势,极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争议的及时解决.借鉴其制度优势,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仲裁制度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